论循环经济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理论,
作者: 刘学敏 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 218000版次: 1页数: 246印刷时间: 2008/05/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046843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近年来,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循环经济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书收集了作者近年来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论文24篇,几篇论述节约型农业的文章,因与循环经济密切相关,也一并收入。这些文章澄清了人们对循环经济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对我国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发展方向等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对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
刘学敏,1963年11月生,山西省襄汾县人。先后在兰州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和经济学硕士学位(1989)、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0)。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中国社会主义若干经济问题研究》(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价格管理研究——微观规制与宏观调控》(专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论中国所有制改革》(合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经济改革的经济学思考》(论文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科技进步推进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来自中国西部的调研与思考》(合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等。
主要社会兼职:国家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中国国外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决策咨询中心研究员。
目录
正确理解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
循环经济十问
循环经济挑战现代经济学
循环经济的定位机制模式
制度高于技术——论通过制度建设推进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
试论我国推进循环经济的深层障碍
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深层思考
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四个转变”
解析1998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及其理论基础——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农业如何走循环经济之路
论节约型农业
挖掘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商机
淮南: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循环经济
从一个推进循环经济的企业中得到的启示
用高新技术支撑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与国家安全风险的化解
重新认识绿色壁垒——基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从“庇古税”到“科思定理”:经济学进步了多少?——基于循环经济的认识
当代经济学定理的相对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论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循环经济学”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WTO中的体现与缺失
日本循环经济的战略构建及对我国的启示
澳大利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英国伯丁顿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德国鲁尔工业区产业转型的经验
巴西生物质能源的使用与启示
中国与东南亚合作发展的生态和环境合作
附录 刘学敏:“知”“行”并进探索可持续发展
书摘插图
正确理解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理念虽已广为人们所接受,但却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甚至是错误认识。因此,必须正本清源,在理解“循环经济是什么”的同时,也应该从另一侧面认真思考“循环经济不是什么”。
1.循环经济不是“废弃物回收利用”
在理解循环经济时,很容易把它当作过去一度盛行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然而,相对于传统“线形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废弃物回收利用”有本质的不同。
首先,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让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根本上消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至于传统的“废弃物回收利用”,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因物资匮乏而通过节约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来缓解供应短缺。因此,循环经济的起点更高,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
其次,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原则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和能源流量;再利用原则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资源化原则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主动”地减少废弃物,以期达到把废弃物排放限于环境自净能力的阈值之内,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目的;而“废弃物回收利用”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做法,它与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完全分离,完全游离于“线形”生产方式之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