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建筑概览——华东卷
分類: 图书,建筑,建筑艺术,
作者: 戴志坚,李华珍,潘莹编著
出 版 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 374000版次: 1页数: 254印刷时间: 2008/05/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836399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孕育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为国内外建筑学界人士及普通游客所赞叹和欣赏。本丛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而又通俗、价廉的中国民族建筑普遍及读物,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国民族建筑的概貌,为普及和保护中国民族建筑文化服务。本丛书适合建筑学相关专业师生、建筑设计相关专业人士及建筑文化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八闽文化与建筑特色
一、八闽历史发展与人文状况
二、八闽建筑特色
第二章客家文化与建筑特色
一、客家历史发展与文化特征
二、客家建筑特色
第三章台湾文化与建筑特色
一、台湾历史发展
二、台湾建筑发展
三、台湾建筑特色
第四章吴越文化与建筑特色
一、吴越文化特征
二、吴越建筑特色
第五章徽州文化与建筑特色
一、徽州文化特征
二、徽州建筑特色
第六章江西文化与建筑特色
一、江西民居文化与建筑特色
二、江西其他类型建筑文化类型
后记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八闽文化与建筑特色
一、八闽历史发展与人文状况
福建省简称闽,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东北临浙江省,西、西北接江西省,西南连广东省,东濒东海,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全省东西宽约54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岛屿1546个。
福建古为闽越地,最早称七闽。秦代设置闽中郡,治东治(今福州),东汉改为东部侯官,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设立福建经略史,始有“福建”之称。宋代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设立福建路,明代改设福建布政使司,清光绪十二年(1887年)台湾从福建析出设立台湾省。福建是以中原南徙的移民为主体而建构起来的社会。历史上中原汉人曾四次大规模迁入福建:第一次是西晋末年北方八姓为避战乱而南逃入闽,第二次是唐初陈元光开发漳州,第三次是唐末五代五审知治闽,第四次是北宋南迁。此外,从永嘉之乱前至明清,都有中原人士陆续入闽定居。北方汉人大规模入闽,带来了大批劳动力与先进的生产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8万。
福建境内山岭耸峙,丘陵起伏,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全省陆地面积中,山地占53.38%,丘陵占29.01%,所以,福建在我国大陆地区和沿海各省中素有“东南山国”和“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自西北向东南下降,形成以武夷山脉为主的闽西大山带和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等山脉组成的闽中大山带。丘陵、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福建境内有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木兰溪、岱溪、交溪、霍童溪等自成流域的独立入海的水系,这些河流流域面积不大,流程较短,水流较短,水流湍急,且多自成一统。在这些河口多形成平原地貌,比较出名的有九龙江口的漳州平原、晋江口的泉州平原、木兰溪口的莆仙平原和闽江出海口的福州平原。复杂的地势,交通的不便,限制了人们的来往和各地文化的交流,这也是造成福建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原因之一。
福建沿海多岛屿、港湾,海岸曲折。海岸线直线距离仅535公里,而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曲率达1:6.2,居全国这冠。较大的港湾有22个,最大的是兴化湾、三都澳。福州的马尾港、泉州的后渚港、漳州的月港、厦门港是四大古港。海上交通的便利,扩大了福建沿海地区与海外商人的贸易往来,促使闽人特别是闽南人出海谋生,向海外、台湾等地发展。现祖籍福建的海外华人有1086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居住在东南亚一带。福建和台湾仅一水之隔,80%的台湾同胞的祖籍地在福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