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价值重构上海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研究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公共管理,
作者: 杨蓓蕾等编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版次: 1页数: 255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745171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社会团体灵活、机动和具有基层活力等特点,使它成为除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社会第三领域,寻求与政府和市场在不同领域的合作,满中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在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内容简介
中国的妇女联合会(以下简称“妇联”)成立伊始,便承载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妇女群众的神圣使命。新中国建立后,妇联作为党政机关的得力助手,取得了瞩目的工作成绩。长期以来,政治性职能一直是其主要职能。同时,中国法律给予了妇联社会性职能的基础定位。因此,长久以来,政治性与社会性职能是妇联内部紧密交织的两条生命线。
然而,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日益需要妇联借助自身力量来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另一方面,政府职能改革的深化亦要求妇联重构战略定位。因此,妇联社会性职能的运行模式创新及其运作主体转移势在必行。
本书根据妇联的社会性职能,基于社区实践经验,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理论指导,在借鉴国外治理理论与第三部门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妇联与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的角色定位,构架两者互为动态的合作伙伴关系及发展范式,重构当前中国社团价值,提出并思考社团组织的中国化发展路径。
本书实证部分,通过对上海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运行模式的剖析,评估其工作绩效,探讨具体构架方式、运行载体及操作方法,提出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进一步发展的前瞻性战略选择及实施对策,从而使之更有成效地凝聚妇女、带动家庭、联动社会。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产生背景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科学内涵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构建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层探索
二、国外理论借鉴
(一)治理理论
(二)第三部门理论
第二篇实证研究
一、上海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运行模式剖析
(一)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建立背景
(二)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运作模式
(三)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运作途径
二、上海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绩效评估
(一)评估方法
(二)居民知晓度评估
(三)居民参与度评估
(四)居民满意度评估
(五)担任志愿者的意愿度
(六)绩效评估小结
三、对上海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的评价
(一)治理模式:妇联指导,中心提供,居民参与,家庭受益
(二)工作起点: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
(三)运作载体:社工、志愿者及共建单位紧密合作,协同发挥效力
(四)工作方法:树立核心战略,多重宣传渠道,明确定位,扩大影响
四、进一步完善上海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的对策建议
(一)国外经验借鉴
(二)成立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的必然性
(三)明确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的合法性
(四)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内部运行对策建议
(五)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对外拓展对策建议
第三篇社区经验
一、上海市相关政策文件
二、浦东新区妇联工作总结
整合资源,建章立制,积极探索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运作模式
抓好队伍建设,全面推动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篇 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理论。我国的理论界围绕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和研究,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建构和实践奠定了基础,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简而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本文研究的理论指导。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产生背景
1.和谐社会理论的渊源
自古以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就一直在追求美好的和谐社会。在我国古代,孔子、孟子、墨子等伟大思想家就曾给人民描绘过他们所认为的美好的理想社会,如“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同”等。近代,康有为又在《大同书》中设想了一个没有私产、没有家庭、没有国家、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孙中山先生也在中华民族危亡的紧要头,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确立“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
在西方,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曾提出过著名的“理想国”,英国的莫尔、意大利的康柏内拉等都在其著作中用小说的形式叙述了一个人人劳动、物质充裕,财产公有,政治民主,社会成员和睦平等相处,人人愉悦的乌托邦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