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美国 (美国研究丛书)

分類: 图书,传记,中国政治人物,
作者: 习贤德著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 453000版次: 1页数: 328印刷时间: 2008/06/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0807784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孙中山是自清末签定《中英南京条约》以来,开眼看世界并试图与西方列强对话的力行者。其中心思想与终生目标无他,即追寻中国复兴之途与富强之路。革命初败,孙中山被迫流亡国外,在北美大陆游历。美国进步主义掀起的国家再造运动,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落实与国格,历任总统的理念与贡献,均成为孙中山打造新中国蓝图的重要参考。但他饱受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列强政客的一再冷遇,即便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西方亦从未看好新政府,这终究导致孙中山英明地做出联俄联共的决策,使广州革命政府得以发展壮大。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明晰的论述,详尽描述了清末民初,孙中山与美国互动的恩怨情仇,同时涉及分析西方列强及苏联对待中国的态度,充分展示孙中山的建国理念与构想以及遭遇的困难与挫折,呈现当时中国各种势力各种人物在祖国命途走向中表现的不同姿态,以及当时社会的纷繁复杂状况。本书是研究清末民初早期中美关系的重要参考物,在孙中山研究领域也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关注中美关系史、清末明初中国的社会政治状况、国民革命与孙中山的研究者、学习者都有参考价值,一般热爱历史文化的读者,也能从中获益良多。
作者简介
习贤德,1951年出生,江西省萍鄉市人,现为台湾辅仁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副教授。获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系文学士(1975)、台湾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法学硕士(1978)、博士(1997)学位。 主要工作经历包括: 台湾《联合报》编辑部驻菲律宾记者、《自由时报》副总编辑、台湾政治大学新闻学系兼职副教授、辅仁大学影像传播学系主任、大众传播学系主任。著有:《风向集》(2004)、《北平辅仁大学札记(1925-1952)》(2004)、《联合报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传承 (1963-2005)》(2006)、《中国国民党与社会菁英:革命实践研究院五十年史(1949-1999)》(2004)、《统独启示录:飞弹危机下的台海和战抉择(1996-2006)》(2004)、《台湾新闻事业问题解析》(1992)、《清末中文报刊呈现的美国形象》(1991)等。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第1章绪论
1.1孙中山领导的是“美式革命”吗?
1.2美俄两国在清末民初的角色
第2章孙中山对美认知形成的历史背景
2.1在华美国商人与传教士
2.2赴美华工、留学生与驻美官员的处境
2.3“排华律”与“黄祸论”下的华人命运
2.4美国巩固在华地位
2.5“门户开放”政策下美国对华友好策略
第3章孙中山与美国朝野交往的轨迹
3.1与美国官方的交涉往返
3.2来自美国民间的支持
3.3美国新闻界的报道
3.4美国朝野对孙中山的回应与评价
第4章孙中山对美国建国经验的认知
4.1美国进步主义风潮与扩张运动
4.2对美国建国成效的相关评论
4.3对美国总统、星条旗与自由钟的崇敬
4.4对美国新思潮的观察与援用
4.5以《实业计划》吸取美国开发经验
第5章孙中山家族游美经验及对美评论
5.1孙中山与美国侨界的依存互动
5.2孙中山家属赴美经验及其影响
第6章孙中山争取外援及其对美观感的转折
6.1孙中山寻求外援的经验
6.2孙中山争取美国援助的基本策略
6.3孙中山争取美国援助受挫的原因
6.4“联俄容共”策略的争议及解析
第7章孙中山与美国的宏观反思
7.1孙中山的美国观的实像与虚像
7.2孙中山回应美国形象的特质
7.3孙中山的美国观呈现的困境
参考文献
附录1孙中山七次赴美国游历简表
附录2美国派驻中国历任使节及任期表
附录3中国派驻美国历任使节及任期表
后记
书摘插图
第1章绪论
19世纪中国士绅追求富强过程中,对西方文明制度认识渐渐扩大,在此迂回前进的过程中,时时出现新旧观念互相碰撞、中西观念融会混合的景象。模仿西法虽不能免,但亦表现了综合创造的精神。粗略估计,1900年以前撰写外国国情、舆地者有61人,大小著作有151种。知识分子透过各种自觉和学习改造的努力,希望拯救中国免于沦亡,表现了爱国情操,也展现了精英洞察世事的灼见。
严复在翻译《原富》时,竞能于英国国势最盛、中国最受欺凌而国弱民贫之时,大胆预言英商独霸之势必不能久,大胆预测未来能称霸宇内者若非中国,即属美利坚:
“西人尝谓商市欧洲最盛,而欧洲又英国最盛者,虽日人事,亦地形为之耳。……顾谓十九祺前,英以地势,其商业宜甲天下,是则然矣。第必日其事将恒如此,则自谀之论,殆未可信。往者世治初进,埃及、印度、安息,实为奥区。浸假而希腊,而罗马,而英伦,则过是以往,势将又迁,汽车大行,而海线之长,不足孤擅。故二十祺以往,将地大气厚者,为文明富庶之所钟焉。然则雄宇内者,非震旦,即美利坚。”
清代中叶以来,美国国力成长一直备受中国朝野青睐,其因素包括:中、美两国交往初期,美国国力尚未壮大,其外交政策犹在稚嫩摸索阶段,充其量,只是英国海军势力下的附庸;因此,列强在华作为,经常得以相对显现美国这个新手的友好与善意。
其实,美国的远东政策从未放弃过欧洲国家的在华特权,在不同阶段及不同事件上,美国均有自已的坚持与盘算。从清朝的中国,到军阀割据时的中国,它对中国的关注,均以本身最高利益是否获得确保为出发点;但偏偏中国方面,在粗略的美国正义形象之下,不断地对美国怀抱不切实际的空想和期待,其中,当然包括领导中国走向不流血的改良的康梁保皇党及一再革命的孙中山先生在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