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及实证研究
分類: 图书,法律,诉讼法/程序法,刑事诉讼法,
作者: 黄立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版次: 1页数: 419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1006575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每个人都知道我国已经实施10年的《刑事诉讼法》需要修改了,每个人都知道刑讯逼供种种弊病,每个人都知道律师应当在刑事诉讼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每个人”到底是怎样想的?他们的想法真的和我们认为的是一样的吗?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够清晰明白地告诉我们。
本书正是在艰苦地进行了遍及全国的大规模调查后,用真实详尽的数据回答了我们心中的许多推测、猜测和疑问。正是这些有价值的数据,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意义重大的修法活动不至于局限在学者的狭窄视野中。也正是在对这些枯燥乏味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作者为《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提出了很多弥足珍贵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也许不一定有多么深刻和全面,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来自基层的意愿和呼声,揭示了修改《刑事诉讼法》所可能带来的种种影响。
作者简介
黄立,男,1962年出生,湖南长沙人,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先后在汀潭大学、广州大学、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从事刑事法学各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担任过学校教务处长、科研处长等职务。在公安系统工作12年,多次主持、参加湖南省公安厅“打黑除恶”督查和调研,被公安部授予三级警监警衔。多次参加“警察执法与人权保护”、“刑事诉讼法修改”、“刑事司法公正与人权保障”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并多次赴欧洲、港台地区与有关司法、警察机构开展学术交流。
在人民出版社、《中国刑事法杂志》等出版社机构和学术刊物上公开出版、发表了《刑罚的伦理审视》、《刑事司法公正与人权保护》、《有组织犯罪研究》、《刑侦百案精评》、“论合理组织对犯罪的打击”、“‘保护伞’研究”、“有组织犯罪类型研究”等50多篇(部)刑事法学方面和有组织犯罪方面的成果,文章多次被《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并获省级社会科学成果奖。
目录
第一部分“刑事诉讼法修改若干问题”的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问卷调查工作
(三)问卷统计分析工作
二、关于刑讯逼供的调查
(一)对《反酷刑公约》的认识
(二)对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关系的认识
(三)对法律禁止刑讯逼供有关规定的评价
(四)对刑讯逼供行为的界定
(五)刑讯逼供的现实状况
(六)刑讯逼供的举证责任问题
(七)刑讯逼供对法庭审理的影响
(八)遏制刑讯逼供的主要措施
(九)结论与建议
三、关于律师作用的调查
(一)律师办理刑事案件的基本情况
(二)律师的公众形象
(三)律师的工作效果
(四)律师介入刑事诉讼的时间
(五)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
(六)律师对诉讼过程的影响
(七)对律师收费的评价
(八)对扩大律师执业权限的预期
(九)结论与建议
四、关于权利告知的调查
(一)对权利告知的认识
(二)权利告知的现实状况
(三)对权利告知的制度预期
(四)结论与建议
五、关于暂缓起诉的调查
(一)关于暂缓起诉的合理性
(二)关于暂缓起诉的可行性
(三)关于暂缓起诉的执行
(四)结论与建议
附录 对《刑事诉讼法》部分问题的调查问卷
(一)对警察的调查问卷
(二)对检察官的调查问卷
(三)对法官的调查问卷
(四)对律师的调查问卷
(五)对服刑人员的调查问卷
(六)对普通公民的调查问卷
第二部分“刑事诉讼法修改若干问题”的小规模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三、对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附录 关于“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调查问卷
第三部分 “刑事司法公正与人权保障若干问题”的调查
一、关于“无罪推定原则”的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问卷分析
(三)调查结论
附录 关于“无罪推定原则”的调查问卷
二、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对调查问卷的回答情况
(三)结语
附录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调查问卷
三、关于“沉默权问题”的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关于沉默权问题的调查分析
(三)总结与建议
附录 关于“沉默权问题”的调查问卷
四、关于“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实际作用”的调查
(一)研究背景与调查路径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附录 关于“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实际作用”的调查问卷
五、关于“证人出庭作证”的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对“证人出庭作证”调查问卷的概要分析
附录 关于“证人出庭作证”的调查问卷
(三)对“传统文化对证人出庭作证影响”调查问卷的概要分析
附录 关于“传统文化对证人出庭作证影响”的调查问卷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刑事诉讼法修改若干问题”的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从2005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北京金鼎律师事务所和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共同承担了由丹麦人权研究所提供经费支持的国际合作课题——“刑事诉讼法”修改平台项目。该项目的最终结果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工作委员作提交“刑事诉讼法修改学者建议”以及一系列相关的培训和宣传工作。按照平台项目的分工,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在著名法学家李步云教授的带领下,主要负责就“刑讯逼供”、“律师作用”、“权利告知”和“暂缓起诉”四个方面的问题,针对6类人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田野调查工作,以此作为提出学者建议的研究基础和实证依据。在调查工作结束后,笔者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地分析,提出了调查结论和对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些初步建议。
归纳起来,整个调查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调查问卷设计(2006年1月1日——3月15日)
1.组织有14位专家、学者参加的设计小组。其中有教授7人、副教授6人、博士5人,包括一位社会学家。我们将这些成员按“刑讯逼供”、“律师作用”、“权利告知”和“暂缓起诉”4个组进行分工,提出要求、统一思想、起草调查题目。
2.2006年1月,各组查阅资料、熟悉前期成果,提出拟调查问题的大方向。
3.由黄立对各组提出的调查问卷进行归纳整理,统一格式,拟出调查问卷初稿;由舒*将调查问卷翻译成英文,提交外方专家审阅。
4.2006年1月18日,在广州召开专家座谈会,对调查问卷的修改展开讨论。参加本次座谈人的包括平台项目各方专家、丹麦人权研究所的项目官员和专家Lone Lindhoit博士、Lisbeth主任、Disaner联络员;还邀请了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法学院院长约卜拉基教授、中山大学法学院杨建广教授和广州大学法学院的几位教授、副教授。
5.广泛、多次收集参加座谈会的各方面专家的修改意见。直到3月13日还收到了最后一次修改意见。
6.从2006年1月至3月,组织设计组的全体成员召开了7次工作会议,研究、讨论调查问卷的设计。
7.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由黄立对全部调查问卷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并提交平台各方多次提出意见。前后进行的大规模修改共计5次,小范围的改动不计其数。
8.由舒*翻译成英文后将问卷提交平台各方。
9.3月15日,我们将印刷好的调查问卷发放给了参加调查的各方工作人员。调查工作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