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病理学
分類: 图书,医学,肿瘤学,
作者: 孙保存,张熙曾 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 344000版次: 1页数: 228印刷时间: 2008/03/01开本: 大16开印次: 1纸张: 铜版纸I S B N : 9787506737838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本书为纵隔肿瘤病理学方面的专著,由多位临床与病理学专家编写。全书共17章,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第1~6章),包括纵隔肿瘤概况、解剖分区、分类、影像学诊断、有创诊断技术和有关免疫;第二部分为各论(第7~17章),主要将各种纵隔肿瘤病理学表现(光镜、电镜、免疫诊断),结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及研究所半个世纪以来积累的资料,参阅近十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充分反映有关纵隔肿瘤的最新进展。目前国内尚无此类书籍,这是胸部及病理学专业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
作者简介
孙保存,男,1950年11月6日生人,研究生毕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市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肿瘤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中国抗癌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病理学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肿瘤临床杂志副主编,中华病理学会委员,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天津市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民盟中央委员,天津市政协常委。天津医科大学民盟主任委员。病理学科带头人,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多次被评为市、校两级优秀教师,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主编全国规划教材1部,参编教材、专著多部。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病理诊断和肿瘤血管生成,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天津市科技发展重大攻关项目等课题15项,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篇,其中SCI收录18篇,总影响因子达45,中华医学系列期刊30篇,论文先后在美国临床肿瘤年会和美国一加拿大病理学年会宣读,并被Nature review,Cancer Research等引用。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1部,参编教材3部,参编专著6部。获市部级科技进步奖和自然奖7项。
目录
第一章 纵隔肿瘤
第一节 简述
第二节 症状与体征
第二章 纵隔的解剖
第一节 纵隔的解剖范围
第二节 纵隔的左右侧面观
第三节 纵隔区域划分
第四节 上纵隔组织结构
第五节 下纵隔组织结构
第六节 纵隔有关生理学
第三章 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第一节 X线检查
第二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第三节 纵隔充气造影
第四节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第五节 磁共振成像
第六节 纵隔肿瘤超声诊断
第七节 纵隔肿瘤的核医学诊断
第四章 纵隔肿瘤有创诊断技术
第一节 前纵隔活检术
第二节 胸腔镜检查
第三节 纵隔镜检查
第四节 前斜角肌前脂肪垫活检
第五节 细针针吸活检
第六节 胸廓切开术
第五章 纵隔肿瘤有关化验检查
第六章 纵隔肿瘤与囊肿的分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国内外原发性纵隔肿瘤与囊肿的分类
第七章 纵隔肿瘤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常规和取材
第一节 纵隔肿瘤病理学检查常规
第二节 纵隔肿瘤标本的肉眼检查、取材和记录
第三节 常见纵隔肿瘤肉眼检查和取材举例
第八章 胸腺肿瘤
第一节 胸腺胚胎学、解剖学及生理学
第二节 胸腺瘤
第三节 胸腺癌
第四节 胸腺类癌
第五节 胸腺肉瘤
第六节 胸腺脂肪瘤
第七节 胸腺囊肿
第九章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第一节 简介
第二节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分类
第三节 神经鞘肿瘤
第四节 自主神经肿瘤
第五节 副神经节 肿瘤
第六节 原始神经外胚叶瘤
第十章 纵隔生殖细胞肿瘤
第一节 原发性纵隔畸胎瘤
第二节 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肿瘤
第三节 纵隔非精原细胞生殖细胞肿瘤
第十一章 纵隔淋巴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霍奇金淋巴瘤
第三节 B细胞淋巴瘤
第四节 T/NK细胞淋巴瘤
第十二章 纵隔内分泌肿瘤
第一节 胸骨后甲状腺肿
第二节 纵隔甲状旁腺肿瘤
第三节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
第四节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MEN)
第五节 其他异位内分泌肿瘤
第十三章 心脏肿瘤
第一节 心脏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第二节 心脏恶性肿瘤
第三节 心脏转移瘤
第十四章 气管肿瘤
第一节 良性气管肿瘤
第二节 恶性气管肿瘤
第三节 气管畸形
第十五章 纵隔间叶肿瘤
第一节 间叶肿瘤的分类
第二节 淋巴管起源肿瘤
第三节 血管源性肿瘤
第四节 外皮细胞起源肿瘤
第五节 脂肪组织起源肿瘤
第六节 纤维组织起源肿瘤
……
第十六章 纵隔囊肿
第十七章 纵隔其他肿瘤与疾病
书摘插图
第一章纵隔肿瘤
第一节 简述
所谓纵隔处于二个胸膜腔之间(详见纵隔解剖),它有许多重要结构与生命器官。纵隔可发生原发及继发肿瘤。临床上继发肿瘤远较原发肿瘤为多。纵隔结构较复杂,组织又多。原发性纵隔肿瘤可发生于纵隔内任何器官和结构,如来源于胸腺、神经源性、淋巴、生殖细胞及间叶组织。原发纵隔肿瘤除了胸腺起源外,所有纵隔肿瘤结构组织可发生于身体其他部位。任何年龄均可发生肿瘤,但以30~60岁居多。近10余年来,纵隔肿瘤又纳入气管肿瘤及心脏肿瘤。有些书籍从解剖学角度提到食管,但因食管肿瘤发病率高,研究探讨多,已将其分出列为一独立疾病探讨,因此叙述纵隔肿瘤时,已不再将其在纵隔肿瘤内叙述。此外以往对纵隔淋巴瘤认识不
足,早年多认为系转移而来,但医学发展显示纵隔原发淋巴瘤越来越多,其发病率在纵隔肿瘤中占相当地位。
大多数纵隔肿瘤无明显症状,多在常规胸部X线检查时被发现,也有一些(不多)有压迫症状或特殊症状与体征而被发现。如纵隔肿瘤压迫气管及肺可有呼吸道症状,像咳嗽、呼吸不畅或困难;压迫食管可有吞咽困难,食物停滞感;压迫心脏可出现心律不齐、心悸;压迫神经,则看压迫哪些神经,而引起相应症状(声带麻痹、发音嘶哑,Homer综合征);压迫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可致颈部血管怒张,面部红肿,胸静脉曲张,上腔静脉综合征等。若有重症肌无力则应与胸腺瘤存在联系起来。
由于我国从事纵隔肿瘤专业工作者少,绝大部分有关文章来自胸外科,少数来自影像学、病理学、生物学、化学及免疫学等。这些文章也相继推动纵隔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尤其近些年来发现免疫与胸腺关系密切,从事胸腺研究较为扩大,如潘铁成,杨明山所著胸腺疾病一书涉及胸腺肿瘤及其免疫学方面,对我国是一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