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六版/本科临床/十一五规划/配光盘)
分類: 图书,医学,精神病 心理病学,
作者: 郝伟 主编
出 版 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版次: 6页数: 28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1710044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版教材在继承前5版经典内容的基础上,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强调从整体水平来看待精神障碍;特别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在取材范围上,更新了各章病因学、精神药物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章节编排上进行了部分改动。 本书共19章,严格按照教科书特定的内容与形式编写。参加编写的人员均是活跃在精神医学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专家学者。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增加相关知识与技能、自我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还编写了本教材的配套教材,如《精神病学教学大纲与习题集》、《双语的精神疾病案例集》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检查和诊断
第五章 器质性精神障碍
第六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第七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第八章 心境障碍
第九章 神经症性与分离性障碍
第十章 应激相关障碍
第十一章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第十二章 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
第十四章 攻击行为、自杀与危机干预
第十五章 会诊-联络精神病学
第十六章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第十七章 躯体治疗
第十八章 心理治疗
第十九章 精神障碍的预防和康复
第二十章 精神疾病相关法律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英文名词索引
附录2 《精神病学》教学大纲(试用版)
书摘插图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制定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是精神病学领域近30年所取得的承人进腱之一。它一方面促进了学派间的相互沟通,改善了诊断不一致的问题,有利于临床实践;另一方面在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病理生理及病理心理机制、心理因素对各种躯体疾病的影响以及新药研制、临床评估和合理用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精神障碍分类的目的
疾病分类学的目的是把种类繁多的不同疾病按各自的特点和从属关系,划分为类、种、型,以便归成系统。精神障碍的分类是将纷繁复杂的精神现象,根据拟定的标准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其意义在于:促进相互交流、合理的治疗与预防及预测疾病的转归。
二、精神障碍分类的基轴
分类就是按某种规则将事物纳入一种类目系统的方法。疾病分类的基轴有多种,对疾病按病因、病理改变进行诊断与分类,是医学各科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在精神医学实践工作中,只有10%左右的精神障碍病例的病因、病理改变比较明确,而90%左右的病例则病因不明。因此精神障碍的诊断和分类无法全部贯彻病因学分类的原则。目前精神障碍分类的基轴主要是依据症状表现。但必须指出,这种诊断只能反映疾病当时的状态,若主要症状改变,诊断可能随之改变,而且病因不同但症状相似的不同疾病会得出相同的诊断,但症状学分类有利于目前的对症治疗。
三、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由于大部分精神障碍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不同的医师对同一疾病的理解和认识又有差异,导致临床医师对同一病人的诊断一致性差;而诊断不一致使研究结果无法比较和难以解释,这一直是困扰功能性精神病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制定统一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意义重大。
诊断标准是将疾病的症状按照不同的组合,以条理化形式列出的一种标准化条目。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和排除标准两个主要部分。内涵标准又包括症状学、病情严重程度、功能损害、病期、特定亚型、病因学等指标,其中症状学指标是最基本的,义分必备症状和伴随症状。下面以ICD-10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为例,说明各种标准的意义。
F20精神分裂症
G1在持续至少1个月的精神病性发作期的大多数时间内(或大多数日子里的某些时间),存在下述第(1)项中的综合征、症状和病症至少一条或下述第(2)项中的症状和病症至少两条。
(1)至少存在下述中的一条:
(a)思维鸣响,思维被插入或被夺及思维被广播;
(b)被控制、被影响或被动妄想,明显地与躯体或肢体运动、或特殊思维、行为、或感觉有关;妄想性知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