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传播学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新闻传播 出版 ,
作者: 靖鸣,刘锐著
出 版 社: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版次: 1页数: 362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118367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从传播学的角度深入系统地思考手机传播,侧重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个层面来论述手机传播的方方面面,如从多学科角度观照手机传播的特性和功能,探讨手机人际传播的动机、心理、内容分析、手机人际传播的悖论,分析手机与大众传播关系,研究手机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与融合、手机报纸、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新闻、手机广告,探析手机传播中的法制与伦理问题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从传播学角度深入系统探讨手机这一新媒体的特性和传播规律的学术专著。该书从以下方面展开对手机传播规律的论述:手机的技术功能及其拓展、手机的传播特性、手机传播的意义与影响、手机与人际传播、手机与大众传播、手机传播中的法制与伦理问题等。该书运用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紧密联系实际,注重运用案例诠释深奥的学理问题,文字通俗、生动。
该书适合于新媒体从业人员、研究者、新闻传播院系师生和有较高传播意识的手机用户阅读,有较为广泛的读者市场,是新闻与传播院系重要的专业课教材。
作者简介
靖鸣,江苏淮安市人,研究生学历,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传播学会理事,广西思维科学学会副会长,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曾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习深造,在中国新闻社和广西日报从事新闻工作。2006年从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被引进到广西师范学院工作。近年来在新华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著作有《文字新闻采访写作必备》、《问题新闻学》、《会议新闻学》、《采访对象主体论》、《新闻意识与消息采写》、《会议学概论》、《毛泽东的儿孙和亲家》、《记者招待会的组织与传播》(第一作者)、《手机传播学》(第一作者)等15部。其中《问题新闻学》、《采访对象主体论》分获广西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另有三部著作分获广西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在《光明日报》和《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等10家全国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和多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主持省部级社科课题两项。
目录
序
前言
开篇
第一章手机的技术功能及其拓展
第一节与手机相关的通信工具
一、电话的发明
二、无线对讲机
三、无绳电话
四、小灵通
五、寻呼机
六、大灵通
第二节手机的诞生与手机之父
第三节手机的30年法则
一、1G:“大哥大”的时代
二、2G:GSM网络时代
三、2.5G:GPRS、CDMAlX时代
第四节手机与网络的结合——无线上网
一、WAP业务
二、日本的I—mode
第五节手机的3G革命
一、3G的特点
二、3G手机的功能
三、3G:手机媒体羽化成蝶
四、我国已正式参与3G手机国际标准的制定
五、后3G时代
第六节手机的未来形态和功能
一、多功能化
二、智能化
三、人性化
四、分群化
第二章手机的传播特性和意义
第一节手机的技术特性
一、便携性
二、移动性
三、贴身性
四、渗透性
第二节手机的电话传播特性
一、即时性
二、强迫性
三、聚焦性
第三节短信的人际传播特性
一、方便快捷
二、书面口语
三、去现场感
四、到达率高
……
第三章 手机传播的意义与影响
第四章 手机与人机传播
第五章 手机与大众传播
第六章 手机传播中的法制与伦理问题
附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附件二:信息产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移动通信网络不良信息传播治理的通知
附件三:关于规范短信息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附件四: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手机的技术功能及其拓展
我们所谓的手机是有特定含义的,它不包括大灵通和小灵通,手机又称移动电话、行动电话,在美国英语中,称作CellPhone;在英国英语中则表述为Mobile Phone;在新加坡等国英语中被称为Hand Phone。
那么有了手机,我们的人际交往、大众传播、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手机带给我们现代社会的是“马太福音”,还是诱惑亚当夏娃堕落的毒蛇猛兽?我们的这本小书将带着你走进手机传播的世界,来探寻手机传播的奥秘。还犹豫什么?让我们一起上路吧!
第一节与手机相关的通信工具
我跟你说,了解手机,不能绕过电话、无线对讲机等通讯工具,是它们使手机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变成现在这副模样(谁又知道它未来是什么模样呢?)。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忘记它们,就像有了电子邮件不能忘记将来一定会门可罗雀的邮局一样,况且它们至今也没有退出江湖,依然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一、电话的发明
电话是什么?
这你知道。电话是利用电信号的传输以互通语音的通信方式。说电话发明,又要扯到电报发明。电报发明不久,人们对电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印象,英国苏格兰青年贝尔(后移居美国,电话是他在波士顿大学任教授时发明的)也怀着浓厚的兴趣进行研究。一次,贝尔在做实验时偶然发现,当电路接通或断开时,螺旋线圈就会发出轻微的噪声,于是他想:既然空气能使薄膜振动,能不能使人的声音通过电流传送出去呢?贝尔根据这个设想,开始研究电话。这时,18岁的技师沃特森也参加了研究工作。他们把自己的住所当成实验室。他们又把电线从房间的一头拉到另一头,在电线的两端装上仪器,对着各自一头的仪器喊话,一次又一次地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