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存在方式

分類: 图书,艺术,音乐,理论/欣赏,
作者: 韩锤恩主编
出 版 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版次: 1页数: 495印刷时间: 2008/06/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692369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第五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会议上的40余篇论文,对音乐的存在方式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和讨论,具体内容包括《论音乐作品的二重存在方式》《对音乐存在方式问题的初步探讨》《音乐艺术跨时空魅力之奥秘——关于音乐存在方式的思考》《音乐与现实——两个不同的“在者”兼及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序言:中国音乐美学的来路与去路
于润洋:论音乐作品的二重存在方式
蔡仲德:从“和律论”说到音乐作品及其存在方式
张前:对音乐作品存在方式的几点认识
赵宋光:论音乐存在的流程
杨和平:对音乐存在方式问题的初步探讨
孙佳宾:音乐——作为人的精神意愿与美的经验之存在
关杰、杨韬:论音乐的存在方式——关于音乐本体论的哲学思考
汪申申:从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看音乐欣赏结果的差异性
邢维凯:本体载体显现体——音乐存在方式的三个层面
陇菲(牛龙菲):现象结构实践人本——三论“音乐:四维时空连续统中的自同态转换群集”
王宁一:音乐作品存在方式之我见——罗曼茵加尔登(音乐作品及其本体问题》一书读后
王红梅:音乐赖以生存的物质媒介——音响
包敏真:音乐艺术跨时空魅力之奥秘——关于音乐存在方式的思考
家浚:论乐
马卫星:浅析音乐音响的存在基础与结构特征
周海宏:“存在”与“音乐的存在”兼及这一论题本身
周畅:音乐的情感与形态——“通质同构”
韩锤恩:“人,诗意地居住”——音乐存在方式的人文学叙事
茅原:现象学的理性批判并音乐作品及其存在方式
李曙明:天人心音论——音乐存在方式观
罗艺峰:音乐与现实——两个不同的“在者”兼及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李西林:审美体验与音乐的存在方式
梁渡:问:按东方存在哲学本体论来看,美的存在其根本性道理和功用意义怎么摆?
邵桂兰:试论音乐存在的生命形式及其同构关系
修金堂:论美——音乐美本质
宋瑾:人与音乐的文化关系——音乐文化场的观念
费邓洪:音乐艺术的存在方式
刘承华: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罗小平:音乐存在与人的存在——音乐美的价值意义
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中的真与美
冯长春:从“大音希声”到“四分三十三秒”——关于“无声之乐”及其存在方式的美学思考
附录1:韩锤恩:“第五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报道
附录2:韩锤恩:第五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述评
附录3:韩锺恩:“音乐存在方式”如是界定及其释义——并“第五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纪实
附录4:韩锺恩:“第五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学理叙事
后记
书摘插图
序言:中国音乐美学的来路与去路
现在,是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中国音乐美学的来路与去路的时候了。
近20年来,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从学科格局上看,中国音乐美学由一个纯粹的科研学科,逐步向教学领域拓展,最终形成科研与教学并重、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培养层次的不断升级,中国音乐美学学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研究对象上看,中国音乐美学由一个纯粹的音乐学学科或艺术学科逐渐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渗透,学科独立性越来越明显。在今后的20年内,音乐美学要迅速适应全球化的趋势,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中国音乐美学学派,在新音乐建设与国民精神的重构方面发挥应有的文化张力。
中国音乐美学是随西方文化、西方音乐一起进入中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萧友梅先生在讨论中国音乐学体系的时候,就曾多次谈到音乐美学,还特别对音乐美学的性质和对象作了说明(萧友梅:《乐学研究法》,1920)。在萧先生看来,中国音乐美学指导音乐家的艺术实践,提供一个“最高指示”。蔡元培先生说:“一方面输入西方之乐器、曲谱,以与吾固有之音乐相比较;一方面参考西人关于音乐之理论以印证于吾国之音乐,而考其违合”(蔡元培:《音乐杂志发刊词》,1920)。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中西的音乐交流是不对等的,我们从西方引进的多,向世界奉献的少。在整个中国音乐内部,中西交流也是不平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