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与中国传统文化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
作者: 岳山岳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版次: 1页数: 29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4262822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展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文化的研究,需要众多学科的参与。除了考古学对大量地下资料的挖掘与研究外,人类学、民族学、文字学等学科也都能以不同的方法揭示着古文化的面貌。岳山岳《“六书”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书正是从文字学的角度切入,通过对中国文字的“六书”造字规律的深入研究,来“考察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深刻影响”。
内容简介
学界几乎一致确认:传统思维方式的民族性特征,是造成传统文化民族性特征的根本原因之一。传统文化主要应是指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化,有考据地探究导致这种文化特征思维方式的滥觞及形成,最早只能、而且也应该追溯到文字产生那里。据考证,汉字大约发端干原始渔猎时代晚期,至殷墟甲骨文已形成“六书”等造字规律。本书分三篇十七章,主要从“六书”造字及其思维特征,“六书”与传统理论文化,“六书”与传统艺术文化等方面,研究探讨了“六书”造字基本思维规律作为传统思维方式的滥觞和原型,其对传统文化(包括理论和艺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具有且体现的内在而深刻的影响关系,以揭示传统文化民族性特征形成的某些重要内在规律。
作者简介
岳山岳,1983年毕业于吉首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至1986入北京大学助教研究班脱产学习一年。现任湘西民族广播电视大学哥U教授,湖南省远程教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美学和文艺理论教学与研究。曾在《学术月刊》、《周易研究》等国家重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亦发表小识散文等文学作品十余篇
目录
序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需要新的维度夏锦乾
绪论
一、汉字——传统思维方式的滥觞及原型
二、文化的本质与内部形态关系
三、“六书”与中国传统文化举要
四、结构安排与背景说明
上篇:“六书”及其思维特征
第一章 “六书”与文字的产生
第一节 “六书”称谓及顺序
一、“六书”称谓比较
二、“六书”顺序排列
第二节 文字产生的典籍记载和实证
一、古文献相关记载
二、考古发现实证
第三节 文字产生年代的理论推测
一、仰韶抽象性符号的属性
二、仰韶符号体现的形式美规律
三、从原始象形文看文字的产生
第二章 象形文与字前文化
第一节 字前文化研究的几种主要途径
一、对字前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二、传世文献相关记载研究
三、残存原始族群的考察研究
第二节 从原始象形文看字前文化
一、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
二、反映的原始社会形态
三、先民对生存自然界的关注
四、反映部落间残酷战争
五、图腾及鬼神字义衍变
第三章 “象形”造字及其思维特征
第一节 “象形”造字
一、单体象形
二、复体象形
第二节 象形思维特征
一、“观物取象”
二、循具象把握抽象
三、复体象形的整体系统关系思维
第四章 “会意”造字及其思维特征
第一节 会意造字
一、以“意符”构成表示某些意义
二、会意表达抽象意义
三、由象形转化发展而来
四、数种物形构成以表关系及含意
第二节 会意思维特征
一、“比类取象”
二、“得意忘象”
三、意象性直觉思维
第五章 “形声”造字及其思维特征
中篇:“六书”与中国传统理论文化
第六章 “象形”“会意”思维与《周易》
第七章 “象形”“会意”与“五行”“阴阳”说
第八章 “象形”“会意”思维与儒道互补
第九章 “象形”“会意”与传统教育思想
第十章 “六书”与传统法律思想
下篇:“六书”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第十一章 “六书”与中国远古审美观念的发生、起源及其演进
第十二章 “六书”与传统美学
第十三章 “象形”“会意”与传统艺术思维
第十四章 “象形”“会意”与传统创作方法
第十五章 “六书”与先秦文学艺术
第十六章 “象形”“会意”与传统书画艺术
第十七章 “象形”“会意”与传统戏曲艺术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六书”与文字的产生
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体系:一、表意体系,……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汉字作为世界两大文字体系之一的典范,索绪尔这个论断,是重在着眼于其整体系统和构形特点的。其实,“六书”即是古人对汉字的构形特点和造字方法整体系统的归纳和概括。
第一节“六书”称谓及顺序
据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已产生了对汉字构形理论的朦胧认识。如《左传》即载有“止戈为武”、“皿虫为蛊”等说法。“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日六书。”但却没有说明六书的具体内容。直到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才解作:“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班固虽叙列出了六书细目,但这个说法却是辑录古文经学倡导者刘歆《七略》一书的。刘歆的再传弟子郑众曾在《周礼保氏注》中把六书注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再稍后的许慎《说文解字序》则解作: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并加以具体解说和举例。上述三家称谓不同,顺序各异。许慎是贾逵弟子,贾逵又是刘歆再传弟子,可见三家的六书说都本自刘歆,只是作了不同修订和补充。东汉以后,研究文字学的人都离不开《说文解字》,因此称谓一般以许慎为宗,顺序则多本班固,且均倾向于认为,六书虽为后人所总结,但基本符合汉字构形和造字规律实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