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教程
分類: 图书,艺术,书法 篆刻,篆刻,
作者: 李建东著
出 版 社: 四川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2-1字数:版次: 1页数: 173印刷时间: 2007/0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铜版纸I S B N : 978754103200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教程是作者结合了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及心得编撰完成。该教程按篆刻的起源,历代印章的发展历史及风格特征,分成十三个章节,系统地介绍了发展、演变的概况,并配有图例分析代表作品。本着实用和艺术学习两方面并重的原则,从基础常识(工具、技法、习篆)及中、西印章的研究与比较等章节循序渐进讲析介绍。旨在引导学习者,了解认识掌握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其更高的审美眼光。使得文字本身在实用之外,焕发出动人的光彩,使之更好地继承传统,并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作者简介
李建东(庄东),1961年生于云南昆明。198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为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篆刻艺术:从实用走向审美——源流及其时代特征
第一节 概论
一、中国篆刻(印章)的形成与应用
二、构成的媒介与特点
第二节 印章的类型与应用
一、按印文内容分类
二、按印章制作工艺分类
第三节 中、西印章的研究与比较
一、中、西印章皆起源于印模
二、中、西印章在形式、印面上的差异
三、中、西印章在用途上的差异
第二章 篆法(习篆)”
第一节 篆书在统一规范中发展演变
一、甲骨文
二、大篆
三、小篆
第二节 篆书的书写
一、用笔
二、笔顺、结体
第三章 篆刻工具、印材工具书
第一节 工具和材料
一、刻刀
二、笔、墨、纸、砚
三、砂纸
四、印床
五、印泥
六、钤印
七、棕帚
八、拓包
第二节 印材
一、青田石
二、昌化石
三、寿山石
第三节 工具书
一、印谱
二、字典
第四章 临摹与创作
第一节 摹印
一、摹写
二、摹刻
三、修改
第二节 章 法
第五章 边款
第六章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第七章 两汉官私印的类型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印(官印、私印)
第九章 隋、唐、宋、元、明、清官私印
第十章 明代篆刻家
第十一章 清代篆刻家“浙派”西泠八家
第十二章 清末民国近现代诸家
第十三章 各类风格印章作品选
附录: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教学大纲
一、培养目标
二、教学原则
三、教学要求和时间安排
附一、李建东《大观楼长联印谱》作品选
附七、李建东篆刻作品选
附十、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05级艺术市场专业、习作作品选)
附十四、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05级中国画专业、习作作品选)
书摘插图
第一章 中国篆刻艺术:从实用走向审美——源流及其时代特征
第一节概论
一、中国篆刻(印章)的形成与应用
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世界上唯一的以本民族文字形式为载体的艺术。汉字的初始为象形文字,是摹拟实物形状而造的文字,即由图画文字演变而来(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没有固定的读法,后者每个字都有固定读法)。因此,距今约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华先民已开始用图画(如细绳纹和交错绳纹等)来进行交际和记事。而在距今约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出土的陶尊上的天象刻文(图1-1),有学者认为是由日、火、山构成的组合符号,表示太阳光照下山上起了火,是“炅” (古“热”字)的象形字(或图画文字)。在稍后或同时的仰韶文化时期,刻划符号有了更明显的象形文字意味。如西安半坡等遗址中出土的彩陶钵口沿上,刻有各种各样的符号50余种(图1-2),如“五”刻作“X”,“七”刻作“十”等。一般认为,现存最早的可识汉字应为殷商甲骨文和金文,现代汉字即由它们演变发展而来。
甲骨文和金文,已具有了书法艺术必备的用笔、结体和章法三要素,因而中国书法艺术已在殷商、西周时期初步形成,中国书法史即由甲骨文、金文的书写拉开了序幕。从文化方面看,秦始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建立起一个强大、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后,为了加强统治与国家统一的需要,做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措施,具有进步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