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文集 智育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瞿葆奎主编
出 版 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3-2-1字数:版次: 1页数: 837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7108913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本卷选文分为五类,每一类中又别为若干群。第一类主要探讨智育的目的;第二类着重介绍各家各派对知识性质的分析,同时也兼及知识的传递;第三类探讨理智能力与理智技能及其培养;第四类主要分析传递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以及认知与情感、动作技能的关系;最后,第五类是有关综合技术教育方面的论述。
把综合技术教育方面的内容辑入本卷,是由于我们持有这样的观点:综合技术教育是机器和大工业时期智育的延伸。当然,这是可以进一步探讨和商榷的。
本卷选文在选取国外有影响的理论流派的观点时,以第一手材料为主,但由于有些学者的论著难以绎,因而也部分地选取综合性的二手材料。
“索引目录”辑入了因篇幅限制而未能入选的一些有关篇目,其分类别群大致与选文相对应,以便读者参照、查阅。
本卷选编的初始时期是由施良方和张云高、唐晓杰、罗明东协力进行的。嗣以张云高同志患病,罗明东同志返赴工作岗位,因而进一步的选编工作只得由施良方和唐晓杰来承担了。在整个选编工作中,我们始终得到《教育学文集》主编瞿葆奎教授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综合技术教育部分,几乎完全是由他亲自动手完成的。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生李慰昌同志和华东师范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张佩珍老师协助了有关部分的一些选文、迻译工作。华东师大教育系研究生毛文洪、周浩波、张玲和孔企平等同志曾先后参与了本卷的统稿工作,其中孔企平同志的贡献尤多。在此一并致谢!
目录
《智育》卷选编说明
Ⅰ
1 知识的类型与教育目的
2 自主性与智育
3 掌握知识应该是首要的教育目标
4 掌握知识应该只是教育目标之
Ⅱ
5 教育与知识的概念
6 博雅教育与知识的性质
[附录]
(1)评《知识与课程》
(2)答索尔蒂斯
7 缄默的认识
8 彼得斯论知识的性质
9 费尼克斯论意义的领域
10 怀特论知识的主观价值
11论谢弗勒知识的条件
12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13试论知识范畴的二重性
14知识的传递
[附录]
(1)知识
(2)什么是知识
(3)知识的类型
Ⅲ
15关于智力的本质
16关于智力结构的理论
17智力结构
18能力心理学的若干现实问题
19关于心智技能的批判性思考
20智力技能新探
[附录]
(1)关于能力概念的几点看法
(2)广义能力理论的思考
(5)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4)技能
21教育过程中的创造力
22发散思维、辐合思维与创造性活动
23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几个问题
[附录]创造性思维讨论综述
Ⅳ
Ⅴ
索引目录
书摘插图
1知识的类型与教育目的
自然科学家、心理学家、人文主义者、认识论专家和教育工作者,都具有他们各自工作领域的知识。但是,要承认他们的知识图、分类和说明适用于一般领域,有时会遇到困难。下面试以哲学史上完成的几种杰出的知识分类为例。柏拉图《理想国(The Republic)》中的分界图所区分的四个阶段,具有异常持久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理解、制作和选择中涉及的认识种类的区分,也同样具有持久的影响。康德对先验知识与经验知识的区分——对原则的直觉知识和事实的经验知识这种旧的划分的摹仿,以及真理的科学探究与人文主义探究相对立,也是哲学史上知识分类的例子。有些分类依据的是所学教材的性质;有些分类则基于学习教材的方法。有些分类是以认识状态为特征的,例如:看法、信念和知识之间的区别,通过接触而获得的知识与根据描述而获得的知识之间的区别(Russell,1912),或者赖尔对知什么(knowing that)与知如何(knowing how)的区分(Ryle,1949)。
下面试以认识论专家、心理学家、人文主义者与教育工作者可能会对学习某一门学科提出的问题作些比较。
认识论专家:这门学科的逻辑结构是什么?作为这门学科的规律或概括之一部分的实体及其关系是什么?这门学科的探究方式是什么?判断共结果的效度准则是什么?
心理学家:如何发现这门学科的结构?人们如何学习这种结构?
这一学习过程是否存在不同的阶段?是哪些因素影响这一过程的成败?
人文主义者:这门学科对人类的目的有何意义?这门学科对人类与个体自身的意义是什么?
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使心理学家或认识论专家有关学习这门学科的论述有助于这门学科的教学?怎样使人文主义者有关这门学科的论述体现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上?或者体现在是否应该教这门学科以及放给谁的决策上?
普通的知识消费者与使用者,不在这一批知识问津者(knowledge constituencies)之列。甚至从正规学校教育确立以来,人们就一直认为,在学校中获得的知识可用于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对学校的投资应该以一种更适合于职业、公民和个人发展的形式作为回盈。但始终有一些批评家对学校中成功与生活中成功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示怀疑。尽管有这样的怀疑,人们仍一直坚信正规的学校教育,并予以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