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纪实
分類: 图书,历史,中国史,当代史,
作者: 钱江 著
出 版 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版次: 1页数: 34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208659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一肩行李下太行,一肩行李上太行,一幅激情岁月染红的画面,一曲战火中飞扬的青春之歌,一段中国新闻史上艰苦创业的奋进历程
内容简介
本书描写了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从1946年5月15日创刊,到1948年6月14日终刊的办报历程。作者通过第一手资料,刻画了一群经历了抗日战争烽火考验的新闻战士。他们在冀南古城邯郸会聚创刊,在太行山麓的武安河西村扎根发展,迎着战争硝烟北上与晋察冀的战友会合,创办新的华北《人民日报》。
奋斗,一往无前;挚爱,刻骨铭心。真实、生动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史全景画图。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纪实》,叙述的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两大前身之一的历史。
目录
序言一 记载一代人的理想和光荣
序言二 为青春岁月而骄傲
1.中央局要办机关报
2.坚如磐石的张磐石
3.百炼钢成化指柔
4.“三八式”下了太行山
5.创刊的日子和创刊号
6.抢占“黄河归故”报道的上风
7.千里跋涉朝北斗
8.邯郸办报一月半
9.转移到南文章村
10.投向革命的怀抱
11.秋色灿烂河西村
12.初创时期的永兴印刷局
13.土改宣传波澜起伏
14.战火中升起电波双星
15.新来的总编辑吴敏
16.播撒在太行山麓的爱情
17.组建陕北接替电台和临时新华总社
18.创刊一周年的喜悦
19.小山村中的思想洗礼
20.红十字上跳跃的青春
21.有朋远自万里来
22.十里店土改工作队
23.余音不绝的土改实践
24.“两地书”折射编辑部生活
25.再见了,亲爱的河西村
附录一 几点经验与认识
附录二 本书参考文献
后记 踏在前辈的足迹上
本书体例
鸣谢名单
地图和示意图目录
解放战争开始时态势图
晋冀鲁豫边区地理示意图
黄河归故示意图
武安地理位置示意图
晋冀鲁豫边区机关两进两出武安示意图
晋冀鲁豫边区机关在武安分布示意图(前期)
晋冀鲁豫边区机关在武安分布示意图(后期)
书摘插图
1.中央局要办机关报
1946年春意渐浓时分,巍巍太行山浑黄色的伟岸身躯上,涌淌着溪流的沟壑已经被春风染绿了。
从充满了生机的太行山麓蜿蜒路上,走来一彪整齐的队伍,一色的军装,一色的绑腿,将悠远雄壮的歌声甩给身后起伏的山岭: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
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
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领头的一位年纪最大,看起来也就40岁出头,他叫张磐石。他们要赶往华北大平原上的邯郸,在那里创办一张新的报纸——《人民日报》。这个任务是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邓小平亲自下达的,它同样是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的心愿,是“刘邓”首长共同的决定。
此话从头说起,要推溯到将近一年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了。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45年8月20日决定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统一领导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4个区党委和军区。中央局委员22人: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滕代远、王宏坤、张际春、王从吾、杨秀峰、李达、杨立三、王新亭、李大章、杨秀峰、陈赓、李雪峰、宋任穷、陈再道、杨勇、李菁玉、张霖芝、杨得志、苏振华。中央局常委8人: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滕代远、王宏坤、张际春、王从吾、杨秀峰。由邓小平任中央局书记,薄一波任副书记,王从吾为组织部长(不久调冀南,由李雪峰接任)、张际春木任宣传部长(张随刘邓大军南下后由廖承志接任)。
同时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滕代远、王宏坤为副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薄一波、张际春为副政委。原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任参谋长。
8月25日,刘伯承、邓小平乘飞机从延安返回太行区,直接指挥部队,于9月10日至10月12日实施了上党战役,晋冀鲁豫军区集中了3.1万人,对进攻太行解放区的阎锡山部3.8万人实施阻击、分割和包围,结果歼敌3.5万人,取得了战役全胜。
上党战役是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从分散游击战向集中运动战转变的重要战役,此役胜后,晋冀鲁豫边区所属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当时面积最大的解放区。
上党战役结束后,组建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当时下辖4个纵队(相当于军);成立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杨秀峰任主席,戎子和(戎伍胜)任副主席。
10月4日,八路军冀南部队解放邯郸——这是当时解放区最大的城市,而且直到新中国成立,邯郸再也没有易手。
10月23日至11月2日,刘、邓指挥新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
张际春(1900--1968),湖南宜章人,1920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加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随军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四军党委秘书长、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宣传处长等职。1933年1月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兼裁判所所长。他参加了长征。1938年3月任抗大政治部主任。1943年初调任中共北方局宣传部长,1945年初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副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9年1月任第二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50年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组织部长、第二副书记、农村工作部部长及西南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1954年任中宣部副部长,是党的八届中央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不幸逝世,1979年1月中共中央为他平反昭雪。军实施了邯郸战役。是役歼灭敌第11战区副司令马法五所率两个军,引导高树勋将军率领1万多人起义。晋冀鲁豫边区发展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解放区。
到1946年1月13日午夜国共双方谈判达成协议停火之时,晋冀鲁豫边区已建立了200个县(市)政权,区域内人口3000余万,作战部队发展到31万人。要指导这样一个大区的全面工作,原来的边区分局党委(如太行分局党委)机关报显然无力承担,需要创办新的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这个决心是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邓小平和中央局常委刘伯承等共同确定的。
创办中央局机关报的设想在攻克邯郸之后就逐渐明晰起
1945年9月,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部在山西长治地区(古称上党郡)发起上党战役,歼灭侵入解放区的国民党军13个师共3.5万人,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在重庆同蒋介石的谈判。
1945年10月,晋冀鲁豫军区集中主力和地方武装6万余人,在10万民兵支援下,发起邯郸战役,此役共歼敌4万余人。国民党军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8军军长高树勋率领一个军起义,对迫使国民党签订停战协定起了重要作用。图为邯郸战役参战部队及缴获的武器。来。当时《新华日报太行版》副总编辑安岗带领负责电台收发工作的张连德跟随刘伯承、邓小平行动,对邯郸战役进行报道。安岗回忆说: “在紧张的战斗中,我经常听几位首长讲,打完了仗,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大片解放区,就要办报。要办报的思想,就是在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形成的。一次会议上,刘伯承同志曾讲:我们现在除了打仗还得打‘笔墨官司’。当时刘伯承同志每天都叫我去写消息,写好送他和邓小平同志亲自审阅。”当时,刘伯承多次强调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报纸、自己的电台。野战军副政委张际春多次和安岗讨论了今后出版报纸的问题。
1945年11月,成立了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由安岗主持。这对于不久后创办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亦是未雨绸缪之举。
1946年3月,安岗率领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进入邯郸,入住火磨街东口路南的一个院子。跟随安岗进驻的,有年轻编辑林韦和荣一农,还有年轻的记者吴象。不久又有一对年轻夫妇加盟,他们是刚从国统区来到解放区的燕京大学毕业生王晶尧和卞仲耘,他们两人都已投身革命多年,卞仲耘早在1941年初就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组织。
和这支精干的采编队伍在一起的,有张连德负责的一个无线电收发报电台。
1946年4月中旬,鉴于当时的形势比较稳定,晋冀鲁豫中央局做出了创办中央局机关报的决定。中央局决定,太行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磐石调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负责创办中央局机关报,41岁的张磐石兼任新创办的报社社长和总编辑。
接到中央局的决定时,张磐石正在太行山麓河北涉县赤岸村做整风收尾工作。张磐石在晚年回忆,中央局书记邓小平给他下了一道“死命令”,新的中央局机关报必须在5月15日出版。
接到这个命令,张磐石感到非常突然。原来,解放军占领邯郸以后,晋冀鲁豫中央局已经确定李雪峰和张磐石作为晋冀鲁豫区的人民代表,参加国民议会,担任议员。如果国民议会一时开不成,则前往新区开辟工作。李雪峰已经安排张磐石在
木张磐石(1905--2000),山西寿阳县人,1932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北平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左翼文化总同盟党团书记,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代部长,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编辑部部长,华北《新华日报55丛书编辑部部长,中共太行区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
张磐石在解放战争后期担任中共华北局宣传部副部长。1948年6月,任华北局《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辑。1949年8月1日《人民日报》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张担任副社长。他于1949年9月调离人民日报,到华北局工作,任中共华北局常委、第四副书记兼华北行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主任。1954年任中宣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9年任林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1982年退居二线。张磐石是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他于2000年6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有新的任务之前,全面负责太行区党委的日常工作。
1946年2月,邓小平(左一)、刘伯承(左四)、薄一波(右一)、杨秀峰(左二)、高树勋(右三)与邯郸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军第11战区副司令马法五(着长衫者)合影。
现在,去邯郸办报的命令下达了。张磐石一想,要他去领导创建报纸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早先就在《新华日报华北版》担任部门领导,后来则是《新华日报太行版》的上级领导人。如今要创办新的大型日报,肯定要从《新华日报太行版》抽人,由张磐石来负责这件事会顺利得多。还有一个原因,当时确定晋冀鲁豫部队要开出太行山开辟广阔新区,张际春副政委将随部队行动,这样,他兼任的中央局宣传部部长工作难以兼顾,需要有一个帮手才好。
张磐石的思想很快就转过来了。当时宣传部有两位科长:朱穆之和常振玉,张磐石要他们将手头的其他工作都放一放,先帮助他调配人员。宣传部里还有一位女干部李克林,原先担任河北赞皇县委宣传部长,因怀孕调到后方机关来了。张磐石认定她很有当编辑记者的才能,决定将她带到新创办的机关报去。这实在是慧眼识珠,后来李克林果然成为《人民日报》优秀的编辑。
根据张磐石的要求,太行区党委机关报《新华日报》被一分为二,非山西籍的编辑、记者几乎都抽调了出来,主要有袁勃、蒋慕岳(江牧岳)、王定坤、郭渭、高飞、张连德、安文一、袁勃、方德、任冰如、李庄、杜波、袁毓明、穆家军、陈泽然、杜展潮、齐语、牟沛霖、马映泉,加上其他人员约40余人。已在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工作的安岗带领林韦、吴象,王晶尧,卞仲耘归并进来。荣一农、王文兰等人也在不久后正式调入新创办的报社。
张磐石将《新华日报太行版》的人马作基本班底,还从太岳区调来了古维进、刘希玲,从冀鲁豫区调来了艾方、张中流等人。甚至还从新华书店、太行先锋剧团、太行文联这样的单位抽调了办报人才。这些编辑或记者中有不少人曾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工作过,彼此相当熟悉。上述人员,后来大部分转入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继而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骨干力量。
由于骨干力量被抽走,原太行《新华日报》的负责人作了调整,史纪言为社长兼总编辑,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杨焦圃,副总编辑萧风、副社长周永生、秘书长毛联珏等人组成新领导班子。太行《新华日报》又作了人员补充,总人数保持在150余人。张磐石临行向史纪言赠言,希望他像“孵小鸡”一样使新的太行《新华日报》发展壮大起来。
为了赢得时间,原《新华日报太行版》副总编辑蒋慕岳和编辑杜展潮作为先遣人员于4、5月之间奉命进入邯郸,为编辑部号房子,先行准备。
当时,冀南最大城市邯郸市区中3层楼以上的房子仅有两座,其中一座位于市中心火磨街旁的小白楼被确定为新报社的编辑部办公用房,包括了办公室和编辑宿舍。
年轻记者吴象奉安岗之令,找到邯郸市负责人,称即将成立的中央局机关报要接待从国统区乃至外国来的记者,需要一些沙发配合“外事活动”。邯郸市委大力支持,使吴象满载而归,拉回了不少沙发,受到了张磐石和安岗的表扬。
张磐石于4月下旬离开太行山麓的河北涉县下温村前往邯郸,向中央局报到。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未来中央局机关报的编辑、记者还没有调齐,经理部成员已经在邯郸干起来了。
这时,老资格的经营管理干部王友唐、程庆丰、陈达从华北新华书店调入邯郸,参加大型报纸的筹备。程庆丰回忆说,1946年春天,张磐石要他随王友唐去邯郸安排报社办公地点,王友唐任报社经理,程任副经理。
王友唐和我告别太行山,来到了邯郸城。邯郸是平汉线上的交通要道,当时有好几万人口。当时党提出进城后要正确对待私营工商业,不能像在农村斗地主一样。这次我们到了邯郸,私人的房子不能进驻,不像在农村,到一个新地方先号房子。我们找到了八路军总后勤部杨立三部长,他让我们接管位于邯郸城西南角大十字路口的敌伪办公楼和紧连着的敌伪马料场。但这些房子不修理根本不能住,同时也住不下报社编辑部、秘书处、经理部等诸多人马。我们只得自己盖房子。我们到城市里盖房子还是第一次。在当地找了个私人营造所的王包头。他办法很多,负责设计、施工、找工人、找材料。大约过了40多天,就盖起来几十间简易平房,修理好旧的楼房和平房,门窗都油漆一新,基本上能住下报社全体同志了。
程庆丰回忆中所建的房屋,大概是指供勤杂人员住房和骡马圈,因为当时的“小白楼”已由蒋慕岳等要了下来,小楼里的房间,足够编辑记者们住用了。
报社的行政事务由谁来负责呢?张磐石找来了郭渭,要他把行政摊子支起来。
然而这时的郭渭已经回编辑部当记者去了。
原来,1945年8月日军投降,为了扩大报道面,《新华日报太行版》的秘书(实际上是主要负责行政事务的秘书长)郭渭重操旧业,又当上了记者。他先是来到潞城采访,接下来赶上了平汉战役,接连报道战役进程,然后报道了高树勋将军起义的过程,还和安岗一起跟随刘伯承司令员去看望了起义后的高树勋将军。郭渭的采访工作干得正起劲,张磐石却要他到邯郸来参加《人民日报》的创建,再干行政工作。
来到邯郸,老首长张磐石向郭渭挑明,要他负责这张新创刊报纸的行政事务。没想到郭渭已经深深爱上了记者工作,一个劲儿推辞说,我干不了行政工作。
张磐石说,现在没有别人,你就先干着,等我找到人以后再把你换下来。谁知道这回张磐石的话没有兑现,郭渭从此在秘书长岗位上一直干到了20世纪80年代他离休之日。
为了承印即将创刊的大型日报,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决定,将原华北新华书店印刷厂和129师政治部印刷厂合并,成立永兴印刷局,由王显周任经理,潘启哲任副经理,归属中央局机关报。
王显周(1898—1975)是一位印刷专家,1898年出生在河北束鹿县南智村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精于理工科。抗战爆发后,他于1938年带领一批青年人奔赴太行山参加革命,同年入党。先后在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八路军晋南干校、《中国人》报社工作。《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办后,北方局将他调来任印刷部长、经理部长,后任华北新华书店副经理。他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钻研印刷技术、造纸技术,有很多创造革新,解决了印刷和造纸方面许多难题,使《新华日报》和新华书店的书籍印刷得以顺利进行。现在,为创办《人民日报》,王显周主管印刷,他和王友唐密切合作,将《人民日报》的印刷和经营管理得很有章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