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林莽四十位人文学者的生态话语

分類: 图书,文化,世界文化 ,
作者: 鲁枢元主编
出 版 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版次: 1页数: 284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3213302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重启人与自然的诗意对话,展示人文学者的生态关怀。
内容简介
生态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最为关注的一个全球化问题。从人文关怀的角度重视生态问题,也已成为我国众多学者、作家、评论家以及各行各业的绿色志愿者的共同使命。
2006年末,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六十位代表及法籍学者万德化(Artur Wardega),云集生态化的绿色宝岛——海南,一边走进田野实地考察,一边进行与生态有关的学术讨论,举行了一次开放的、贴近大自然的“生态时代与文学艺术”田野考察暨学术交流会。其中的四十位用文字形式记录了此次生态之旅荷他们的个人思考。
本书既是这四十位人文学者的文章汇集,也是我国学者、作家、评论家等为重启“人与自然的对话”而进行的崭新尝试。其中的文字,既有侧重于思想、学理和议论的学术随笔,也有偏重于记叙、感怀和抒情的感性抒写。
目录
序
第一辑
探访自然美
什么是生态审美观
一个人本主义者的生态观
“绿色”的奠基石
双向的沉重
2006年岁末的生态批评
在海南:生命的圆舞
走出象牙塔的中国生态批评
绿色家园,精神家园
环境正义与生态批评
第二辑
海南,静静地等你来
走进大林莽
风景留影的衍变
“作为”还是“诈伪”
山蚂蟥之思
深山里藤的启示
海南没有冬天
绿色的咏叹
海南草木情
海南印象
做个绿色环保女子
面对荒野的沉思
情系黑天鹅
狗妈妈
第三辑
海南万里真吾乡
玄对山水
王诺边走边吟
椰风海韵的召唤结构
绿色之旅中的古朴书院
生态与不朽
那一年在西沙、在南沙
三亚的生态美学经济
美丽与哀伤
为着那善和幸福的皈依
孙绍先海南黎族的生态智慧
鲁枢元琼野纪事
附录
“生态时代与文学艺术”田野考察暨学术交流会
侧记
后记
书摘插图
探访自然美
余谋昌
“久在樊笼间,复得返自然”。
12月的北京,天寒地冻,灰蒙蒙或白茫茫一片,树叶儿全掉落了,光杆枝条裸立在毫无生气的土地上,一派萧条零落凋败的景象。生活于高楼群中,除了繁忙的人流车流,世界失去了生机。但是,亲近生命和自然是人的天性,追求美是人性的本质特征。为了把生命和自然的气息带回家,从商品市场买来一些没有生气的玩具小白兔、熊猫、猴子,或者吉祥物“北京欢迎您”之类的道具,摆在厅堂或卧室,得到一点点生命的慰藉;或者在狭窄的居室饲养些金鱼花儿草儿,付出了许多心思和艰辛,也许由于给予过多的关照,花儿枯萎鱼儿死去,徒然增添了许多劳累和烦恼,盼望接触自然的愿望常常落空。
为了参加“生态时代与文学艺术”田野考察暨学术交流会,我们来到海南。这里天高云淡阳光灿烂,蓝天碧海植被茂盛,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特别是满目绿树红花,绿得深沉红得绚丽,一派生生不息蓬蓬勃勃的生机,突然有一种“久在樊笼间,复得返自然”的感觉。
走进大林莽,参访热带雨林,体验生物多样性。
12月10日,考察尖锋岭热带雨林,直接贴近美丽神秘的大自然。沿着一条石砌(或落木木板搭起)的林问小道,我们进入原始森林腹地,视野所及大树林立植物繁茂,满目青翠生生不息,一种绿色情怀在胸中自然爆发。啊,大林莽,我的自我感觉好极了。
第一个感觉是,这样多大树保存下来了好幸运,该是躲过多次劫难吧!人类肆意破坏森林有三次大规模的行动:古代,“刀耕火种”发展农业,毁掉了一片又一片的森林;中世纪,为建造宫殿、寺庙和房屋开采木材,或者开垦土地,又一次消灭许多森林;现代,全球性木材交易的发展,成为破坏森林的新的杀手,开发林木大量森林被滥伐。这三次行动,一次比一次规模大,一次比一次影响深远,遂造成今天世界森林危机,处处荒山秃岭。这里留有这样多宝贵古朴的大树,也许是由于地处边陲交通不便,它们才躲过被滥伐的厄运,现在成为人类的宝贵财富。
第二个感觉,惊叹植物无比的生命力。参天大树形成茂密森林植被的第一层,树干粗大枝叶茂盛,缠绕大树盘根错节的藤蔓如蛛网般地向上伸展,有的形成一种复杂的“绞杀关系”,称为“绞杀树”,但双双生长良好,众多藤蔓以及各种附生植物形成第二层第三层,再下是小灌木、花草、菌类和苔藓。种类不同的植物层层叠叠密密麻麻,没有一点剩余的空间,要不是有一条小路人是无法进入的。
第三个感觉,惊叹生命的智慧和创造力。参天巨树向上伸展争取阳光,向下扎入土壤伸出奇形怪状的板状根,成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势物种,古老和多种多样的藤蔓缠绕在大树上,形成蛛网般的生态结构,各种蕨类植物附生在树干上,天空、地上和地下,不同种类的植物占据不同的生存空间,它们共同分享阳光、雨露和其他养分,生长、生存、发展和创造。它们互助互利各得其所,形成繁荣昌盛的生命共同体,传宗接代完美和谐,可持续发展亿万斯年,而没有生存危机之虑。
最后,惊叹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壮观和神奇,迷人的神采与风姿。我们久久停留在称为“空中花园”的一棵大树旁,它的胸径有2米,五六个人才能合围。我们坐在它的美丽的块根上留影,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棵树上生活着78个物种,除了不同种类的藤蔓和蕨类,前端枝头还有一棵“兰花”。兰花本生于深谷,诗云:“玉之在山,以见珍而招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犹芳。”它为什么能生长在如此高空芬芳于世?人称它为“窜兰花”,是鸟儿还是风儿把种子带到那里的?真是生命奇观,表现了生命的大智慧!这种想法来自我的又一次经历,2004年夏天,在云南贡山县茶马古道上,怒江第一关——石门关,江两岸是直上直下(垂直)高达460米的石壁,上面生长着一种特殊的棕榈树。它生长在石头缝里,因为土层很浅个头很小,被命名为“贡山棕榈”。据说是鸟儿通过粪便把种子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著名生态哲学家余谋昌先生。到那里形成的。
尖锋岭热带雨林是“原始森林生物王国”,有“天然物种基因库”之称。在生态学上,这是一种以森林为主的“顶极群落”。因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结构复杂,生态功能完善,它是稳定性很高的生态系统。
林区生产者,有桫椤、石梓、青梅、子京、黄檀、榕树、粗榧(红壳松)等高大的乔木,有裸子植物12种,被子植物2075种;藤蔓各种各样千姿百态,如红白藤,过江龙,黄连藤,山姜,鸡血藤,七叶一枝花,等等;蕨类植物随处可见,有133种,有许多附生在高大的乔木上;此外各种灌木、花草、菌类和苔藓等,芸芸众生繁荣昌盛。这是生命物质生产者有机体,它们的光合作用制造的生命有机物质,供养着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是尖锋岭热带雨林生命的源泉。
这些是我们看到的,没有看到的,作为生命物质消费者动物,它的物种也非常丰富。可能是我们一行人多势众,人声鼎沸把它们吓跑了,逃遁得远远的,不得与它们相会。据报道,兽类68种,如长臂猿,金钱豹,狗熊,水鹿,飞狸,羚羊等;鸟类215种;爬行动物50种,如蟒蛇;两栖类动物38种,如金钱龟;昆虫4000多种,例如具有观赏价值的蝴蝶有449种,有“蝴蝶王国”的美誉。此外,生命物质转化者微生物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也是尖锋岭热带雨林的居民和创造者。
还有,生命和自然界创造了美丽的景观,例如,在尖锋岭旅游路线图上,有“卧佛仙山”,“天池映月”,“尖锋观日”,“黑岭望海”,“银河飞瀑”,“古道幽洞”,“三海(云海、林海、大海)奇观”,“猴王弄观音”,“元军下马营”等天然景观和人文古迹,仅它们的名字就够我们回味无穷。
参访原始红松林,在海南岛南部的热带雨林中,我突然想起多年前在另一座温带雨林中的一次神秘的体验。
那是在黑龙江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保存下来最完整和典型的原生红松林分布区,一个古老的生物群落,发育了亚洲东北部最具代表性的温带原始红松林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养育众多珍贵的动植物物种,是我国北方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基地,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1998年11月23日,我随会议代表进入原始森林保护区,经历一次“寻访自然美”的行动,体验大自然的神秘性,获得难得的“神秘经验”。
一个山包上,我们登上保护区几十米高的嘹望塔。塔下耸立着许多两人合抱的红松,树干笔直挺拔,株株高达10多米,苍劲古朴生机盎然。塔上,极目所及是望不到边的茫茫绿色波涛,不仅感受秀丽迷人的景致,而且听到阵阵涛声,这是活的绿色的涛声,真是神奇和美丽呀!
会议安排的参观结束后,为了体验进入原始森林的感觉,我们一行三人踏着落叶和朽木往林子里走去,不久又增加几位姑娘。走进没有人走过的林子,我们想起关于在森林里迷路的传说,意识到在大森林旅行是有风险的,姑娘们开始做记号,用撕碎的手巾或手纸挂在已落叶的灌木上。深秋的北方,虽然高大的松树仍然是绿的,但树下的灌木和其他植物都已经枯萎。这里没有热带雨林植物分层的现象,树下空间宽旷,我们脚踏软丝丝的落叶,跨过倒下的朽木,艰难地前行。突然听到有人声,一阵阵呼唤后两股人会合了。十三个人在大森林里会合,带来无比兴奋而忘乎所以,开始用不同的音调高声喊叫,乘着兴奋登上一个山梁,有人提醒说,这里即使是冬天也可能碰上黑熊,要大家安静地走路。
走了约一个钟头,天下雨了,小雨、中雨和大雨,我们该往回走了。记得来时走上山的路,回去该是下山的方向。但是往何处走?大家众说纷纭谁也说不准,这才想起和开始寻找来的时候做的记号,但是无论怎样努力都未能找到这些记号。我们迷路了!有人说,躲躲雨再说吧,但眼看这时雨停不下来,只好继续赶路。有人说,我们分头找路,但这很危险也不可行。有人说,我们的体力已消耗得差不多了,又不知道朝哪个方向走,绝对不能再走了,要保存体力等他们来援救我们。但是雨越来越大,天又快黑了,我们不能停不能等,必须在天黑前走出森林。一位林学院毕业的同行说,在大森林迷路朝水流下游的方向走比较可靠。这说服了大家,往那个方向走取得一致意见。这里虽然没有河流看不到流水,但是有湿地沼泽,于是我们沿着沼泽的边沿往下山的方向走。走着遇见明水形成的小沟,流淌着清清的水,我们好像看到了希望,稍稍恢复了喜悦的心情。
我们冒着大雨历尽艰辛沿着下游的方向,踩着沼泽跨越朽木膛过河沟,又走了约一个小时,终于看到有了路,这是一二十年前伐木工人留下的车辙。这里的原始红松林已被白桦次生林替代,白桦树已有10多年的树龄。这表明已经到原始森林的边缘了。我们抚摸着白桦树的树干,取下淡黄色有美丽条纹薄如纸的树皮,它恰似“上帝”的来信,报告走出原始森林的喜讯。不久,突然有人指着前方高声喊叫“房子,房子!”是的,这是自然保护区的几栋房舍。我们在没有人走过的原始森林,跨过朽木蹈着沼泽,已经安全地返回营地。大家又一次跳着欢呼喊叫,热烈地相互拥抱,庆祝我们在天黑前安全地走出森林。这是一次冒险,冒险取得了胜利。我们无比的快乐。这种快乐,也许只有经历冒险并取得胜利的人才能体会到。
自然美是“大美”。关于自然的意象体验。
我们寻访自然美,无论是在尖锋岭热带雨林,还是在黑龙江凉水原始红松林,它们有完全不同的生境和生物,是完全不同的生态系统。虽然它们有诸多不“同”,有无限的差异和多样性;但它们又是“和”,是和谐共生,共存共荣的生命共同体。生命和自然界由于不“同”而“和”,不同的生境,不同的生物多样性,有不同的创造,各种生物物种诗意般地存在于地球上,表现了不同的自然美。它使我们获得关于美的不同感觉、情趣和意象体验。
这是我们走进自然,贴近生命与自然界,参与其中.细心倾听生命和自然界的心声,从而对自然美有了更多的感性和形象的理解,以及对自然美的直观和意象体验。我们真切地体会到,自然美不仅是绚丽斑斓的声音和彩色,奇特美丽的艺术造型,更重要的是生命和自然界无比丰富的奥秘、多样性与神秘性,生生不息的生命创造,万千物种“和而不同”的共生共荣,蓬勃生机的生态智慧,千般美丽万种风情,确实,自然美是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也!
我们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就是学习自然的智慧,按照大自然美的规律,建造我们的和谐生活,诗意般地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同一个地球,“和而不同”地共生共存共荣。
(余谋昌,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什么是生态审美观
曾繁仁
什么是生态审美观呢?首先,生态审美观是一种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生态审美观是1994年由中国学者首次提出来的一种崭新的审美观。它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指建立一种人与自然达到亲和和谐的生态审美关系;广义的理解指建立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生态存在论生态审美观。
其次,生态审美观在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上有新的发展。从目前看,生态审美观还不能构成一个新的美学学科分支,而是美学学科在当代新的发展、新的延伸、新的丰富和新的立场。其发展主要表现于如下四点。其一,从美学学科的哲学基础来看,标志着我国美学学科的哲学基础将由认识论过渡到当代存在论,并从人类中心主义过渡到生态整体。而且,只有从当代存在论的立场才能理解人与自然的一致性,从传统认识论的立场无法理解这种一致性。因为,传统认识论是“主体与客体二分对立”的在世结构,而当代存在论则是“此在与世界”的在世结构,人与包括自然在内的世界的关系是人的当下的生存状态,人与自然的统一成为必有之义,从而得以建构当代的生态人文主义。其二,从美学理论本身来看,标志着我国美学理论将由无视生态纬度、过分强调“人化的自然”过渡到重视并包含生态纬度。其三,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看,将从自然的完全“祛魅”过渡到自然的部分“复魅”。也就是部分地恢复自然的神圣性、神秘性和潜在的审美性。其四,从审美研究的思维方式来看,将从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过渡到消解主客的生态现象学方法。这是一种对过度膨胀的工具理性与极端私欲的“悬搁”,达到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
再次,生态审美观的具体内涵。对于生态审美观的具体内涵我们准备从四个方面介绍。
一是生态审美观的文化立场。美国批评家施瓦布说,生态批评是一种文化批评。这就说明,生态美学观的提出首先是哲学与文化立场的重要转变。所以,有关哲学与文化的范畴成为生态美学观的最重要范畴。当然,这方面涉及的问题很多,只能将主要的列出:(一)“生态存在论”——由美国大卫•雷•格里芬首先提出,针对传统认识论与人类中心主义;(二)“有机世界观”——美国环境哲学家J•B•科利考特提出,包含有机整体的内涵,与笛卡尔的机械论世界观相对立;(三)“共生”理论——由挪威的阿伦•奈斯提出,包含人类与自然的相对平等共生共荣,与人类战胜自然的传统观念相对立;(四)“生态环链理论”——由英国的汤因比与美国的蕾切尔•卡逊等提出,包含人类是生态环链之一环以及享有生态环链之相对平等,也是与传统的人与自然对立理论相对立;(五)“该亚定则”——由英国科学家拉伍洛克提出,将地球比喻为古代神话中的地母“该亚”,包含着敬畏自然与自然是有生命的理念,与传统的掠夺自然理论对立;(六)“复魅”——由大卫•雷•格里芬提出,包含对于自然部分神秘性的恢复与对自然的适度敬畏,与工业革命的完全“祛魅”相对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