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圣严法师开示/吴若权修行笔记)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圣严法师开示/吴若权修行笔记)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宗教知识读物,

作者: 吴若权 著

出 版 社: 百家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 142000版次: 1页数: 228印刷时间: 2008/07/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703832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生命的归宿其实是自己初发的愿心。

圣严法师:我满喜欢这本书的出版,但愿本书能对我们的华人社会有一些帮助。

人生7讲:认识自我、爱与亲密关系、孤独、欲望与恐惧、自由;自在、挫折与勇气、生命的归宿,抚慰心灵,安顿自己!

献给:追求幸福趋势、珍惜美好价值、热爱生命意义、心怀伴侣亲友的您!

适合您读,也适合送给您最关怀的人,共同细细品味:

出版七十几本畅销作品的吴若权,数月来每周两次亲自访谈圣严法师,并以第一人称纪录对谈内容精华,汇整成为充满智慧与法喜的修行笔记。

一位以佛法抚慰众生,一位以文字滋润读者,两位艺术家在此交会,分享七大智慧。

串联起两位各自真实感人的生命故事,读来亲切、亦具深度。

让人感受如沐春风的心灵洗礼,获得期待自己已久的开示与答案。

一位常以文字滋润读者,一位总以佛法抚慰众生,两位艺术家在此交会,互相倾听。当作家透露自己因为父丧而倾向忧郁时,法师也道出自己的父亲是自杀离世。作家提出人生中避不开的迷惘与未知,法师则以一种法喜充满的慈悲心来轻轻解惑。书中并以两人各自的生命故事来串联,读来亲切,亦具深度。

你将感受如沐春风的心灵洗礼,更能从中获得期待已久的开示与答案。

内容简介

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下列问题的答案:

爱就像洋葱,层层剥开,瓣瓣分明,如何可以不流泪?

婚姻到了濒临破裂时,该放弃吗?“不离婚”有何新解?

节制给予,也是一种付出?如何用“减法”提升亲密关系?

禅修的目的,不是为了能够得到什么,为何要禅修呢?

何谓“看破”?“看破”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很积极的吗?

“闭关”,就像婚姻?笼中之心,如何海阔天空?

“放下”和“放弃”,有何不同?

囚禁,也是一种自由?“自由”和“随心所欲”,有什么不一样?

极乐世界的入口,到底在哪里?

“积善”和“还债”,两者有何关联?

伴侣相处,如何“结缘”而不“结怨”?

看似成功、光鲜的吴若权,为什么要到忧郁症门诊就医?

圣严法师:

我与若权面对面的接触,就是这次的访谈了。

我们谈的内容,不会涉及什么高深的佛理,而是一般人在生活上、心理上乃至生理上,可能会遭遇的阻碍、困顿、矛盾等各式各样的难题……

面对烦恼的处理,我的基本立场是“正面的解读,逆向的思考”。正面的解读,就是遇到任何问题,不要一来就视为负面的阻力,而要看成是一种砥砺的助缘。逆向的思考,是遇到顺心的事,不沾沾自喜、不得意忘形;遭逢挫折与不如意事,不气馁,也不垂头丧气;只要观念一转变,就能柳暗花明。

我满欢喜这本书的出版,但愿本书能对我们的华人社会有一些帮助。

吴若权:

圣严法师说:“很多的人都说,这一生太苦了,希望此生过完了,不要再来世间,因为实在太苦。但是,菩萨不怕苦,菩萨一次一次地再来,他宁可吃苦,愿意向众生学习。”初次在现场听到圣严法师说的这句话,令我非常动容。夜晚在耳机里重听录音设备播出这句话,一遍又一遍,我流下泪来。

回顾自己的前半生;也展望自己的后半生。如果可能,今夜或许会是个界线。曾经吃过很多苦的我,以为修行是为了解脱;如今我才知道,生命的归宿,其实是自己初发的愿心。

作者简介

吴若权,AB型,水瓶座。政治大学企管系毕业。现任多家企业营销顾问。他是各大书店排行榜上的常胜军,同时也是形象清新的热门媒体主持人及广告活动代言人。

有着水瓶座的活跃聪明、企管人的敏锐精准,和创作者的细腻善感。浪漫与理性、认真与随性、柔软真心和诚恳热情,在他身上总能圆满调和,展现出精准细致的独特风采。

吴若权认为:所谓的“正面思考”,并非认定人生只有阳光、没有阴暗,而是在阳光处尽情舒展身心,碰到阴暗时懂得安顿自己。比较重要的是:无论身处阳光里或阴暗中,不要忽略这一生的任务,不要忘记所为何来。

生命的机缘,何其巧妙,吴若权适时得到圣严法师的首肯,接受对谈的请求,让他以提问的方式记录圣严法师的开示。这些疑问,有些是他本身碰到而无法解答的,有些则来自四周朋友的遭遇,其实就是每个人一生都会碰到的问题。现在,就邀请你一起进来聆听这一段故事,这一份奇缘。

目录

圣严法师序:转念之后,柳暗花明

自序:净瓶常注甘露水

第1讲认识自我

第1课成长,是往内在去探索自己,而不是向外去需索感官的满足

第2课努力朝向最适合自己的路去发展,但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缘具足

第3课从探索兴趣开始发展自我,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第4课接受天生的限制,改进自己的缺点,也是一种自信

第5课大鸭、小鸭,各有各的发展,经过努力与磨练,小鸭也有变成大鸭的可能

第6课以发展自我为目的,就能把“吃苦”当作“进补”

第7课立定志向之后,就要坚定信念,绝不退转

第8课志向愈大,挫折和诱惑就相对地变小

第9课承担责任,完成使命,并非好大喜功,而是要分享梦想

第10课找到生命的导师,效法成功的典范

第11课善用危机感激发自我的力量,突破环境的障碍

第12课利他的练习,可以从无我开始

第2讲爱与亲密关系

第13课慈悲,是爱的最高层次,足以跨越人心的藩篱,及于一切众生

第14课真正的慈悲,是不分对象、没有条件的

第15课亲密关系之中若含有控制的成分,就可能伤害彼此的爱

第16课即使是亲情,也必须进化;父母学会放手,亲子之间的爱才能长久

第17课教养子女之前,父母应该先教养自己

第18课要解决欠缺安全感的问题,不是仰赖更多的亲密关系;而是建立信任

第19课婚姻中的伴侣关系,不是嫁鸡随鸡,而是要照顾对方一辈子,彼此守护

第20课爱不一定要有相对的回馈;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平等的付出

第21课要尽力和自己建立最亲密的关系,有自信就不会恐惧不安

第22课学会慈悲,松开心中的防线,拆除心中的城墙,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第23课唯有慈悲,才能解决因为爱而引起的冲突

第24课“放下”心中的包袱;但永远不“放弃”心中的理想和责任

第25课善用“爱的减法”,让亲密关系更欢喜自在

第26课真正的“看破”,并非彻底失望;而是体认世事都是虚幻的,不再执着

第27课勇于承担别人惠予的付出,将来才有分享出去的能力

第3讲孤独

第28课善用孤独的力量,是成就自我很重要的修行

第29课必须妥善处理内心的孤独,才能转化成为正面的力量

第30课像潜水般跃入最深沉的孤独里,才能浮现出最真实的自我

第31课有心、有愿,就会有定力,不会被外在环境干扰

第32课与世隔绝,让自己孤独,对修行来说是必要的

第33课随着因缘的路途前行,自己就是最好的知音

第34课遭遇人际关系的挫折,要检讨自己;但不要否定自己

第35课倘若自己的想法很先进、很独到,就必须多沟通,让别人充分了解

第36课权势的孤独,并非因为位居高处,而是不当行使权力

第37课用行动的热情,融化内心的孤独

第38课共修,既可以鼓励自己,也可以约束自己

第39课用慈悲的心,相互包容,双方才能得到共修的好处

第40课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判断不同,应该彼此尊重

第41课化“被动的孤独”为“主动的孤独”,就不会感觉孤独了

第42课帮助孩子化解孤独的感受,是父母应尽的责任

第43课修行自己,并非只是独善其身,而是以苍生为念,利益众生

第4讲欲望与恐惧

第44课智者畏苦,但能够深刻体认别人的苦,却是慈悲心的开始

第45课“害怕”与“讨厌”是一线之隔;去除“傲慢”,才能面对恐惧,展现自信

第46课傻人有傻福,聪明的人也有聪明的好处,只要自己尽了自己的力量,就不必恐惧

第47课满足私利的欲望,叫做“私欲”;成就公众的利益,叫做“愿心”

第48课只要是为公共利益,不为私人,就不会患得患失

第49课愿心,是来生来世、永生永世,都要继续再做下去的坚持

第50课转念的时机,跟年龄没有绝对关系;而是要视个别的人生际遇或智慧开发而定

第51课愈早转念愈幸福,因为转念之前,追求私欲的路程很辛苦

第52课发愿心,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为,才不会力不从心

第53课只有“舍”,没有“得”的欲望,才能够连“烦恼”都舍下

第54课“想要”,如果超过“需要”;“消费”,就会变成“浪费”

第55课人之所以高贵,是气质、是品格,而不是珠光宝气的价值

第56课性冲动,可以用心理来克服,也可以用生活来调剂

第57课为公众利益而修行,以“愿”心而得“愿”力;但是,发了愿心,还需要正确的方法 第58课用宽大与坚强,消除竞争的恐惧,唤醒更大的愿心

第59课拿自己的专长,去服务别人,就会产生“利他”的思考

第5讲自由;自在

第60课为了积极实践目标而分分秒秒把自己捆绑,是愚痴的事

第61课要学会放轻松,不要做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工作

第62课自由和放荡不同。前者,有目标;后者,没有目标

第63课自由,并非不受规范;此刻若不受规范,将来可能更不自由

第64课适时向别人说“不”,才能保住“自由”;不要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而扭曲自己

第65课自由的真谛是: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本身自愿的选择

第66课因为有自知之明,面对诱惑时,才能解脱

第67课要先能够放下自我中心,才能得到更多自由

第68课觉悟,来自前世累积的善根,也要靠后天努力修行

第69课即使,修行没有开悟,还是可以对别人有所帮助

第70课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解脱

第71课自由,是不受束缚;自在,则是自己做主,没有阻碍

第72课利益众生积极的作为,不会因为行动受限而无法发挥

第73课在家修行,不应该忽略对家庭应尽的本分

第74课修行要持之以恒,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到初发心

第75课遵守戒律,出于自己的选择,就不会觉得苦,反而是一种快乐的解脱

第76课世界和平,就是追求全体的自由自在

第6讲挫折与勇气

第77课多读书,多向专家请益,可以促使因缘成熟

第78课落实“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要从勇气开始

第79课不要用因果论,去解释过去已经发生的事

第80课坚持,是用理性去评估,而不是用意气或情绪

第81课最大的勇气是放下自我,因此而得到开悟

第82课不论碰到多大的困境,都要有耐性,相信时间都可以将它改变

第83课忏悔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也是修行必备的条件

第84课如果不知道要对谁忏悔,就对佛忏悔

第85课忏悔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自我反省,因为改过而得到成长

第86课忏悔以后,除了悔过之外,还要弥补对别人造成的伤害

第87课犯错的人,需要忏悔;受伤的人,需要宽恕

第88课宽恕,也是一种勇气的表现

第89课受害者是菩萨,用肉身的痛苦教育社会大众

第90课学会宽恕,才能真正打开心结

第91课勇气,并非外在的剽悍或刚强,而是内在的强韧与坚毅

第92课真正的勇气,并非蛮力;而是精进不懈的力量

第7讲生命的归宿

第93课不追问过去,不妄想未来,只需把握当下

第94课信仰,并非靠外在印证;而是内心的感应

第95课神秘经验,跟个人的修行及缘分有关

第96课极乐,是从烦恼中得解脱。每个解脱的人,都有机会成佛

第97课相信往生的亲人,会继续他下一段的旅程,是安顿自己对生死牵挂最好的方式

第98课超渡亡魂,是为了在往生路上助他一臂之力

第99课消极还债;积极还愿。自己得解脱,奉献给别人

第100课若想不到对方的“恩”,就用“愿”来替代。“愿”的力量,比“恩”更大

第101课有宗教信仰的人,内心比较安定、知足

第102课宗教的入门,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在努力实践的过程中,就能体会修行的好处

第103课当亲友往生时,学习洞见生死的微妙,对自己而言,也是一个重生的开始

第104课有宗教信仰,对生命的归宿才会有落实感。生离死别,虽然痛苦,却可以渐渐解脱

第105课从积极面对死亡的态度中,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第106课体认生命很脆弱,才能学会珍惜及尊重

第107课真正的吃苦是勇于接受挑战,获得成长,而不是自寻烦恼

第108课菩萨不怕苦,一次一次地重返人间,向众生学习

书摘插图

第1讲认识自我

小时候住在山上,我对浓雾的日子,特别有感觉。漫步羊肠小道,即使不见来时路,也很安心地往前走。因为心里很清楚,我来自哪里,要往何处。雾散了,花开了,迎面而来的是单纯人生的自由自在。

青少年时期,随着父亲工作的转换,迁居回到台北,课业落后甚多的我,才真正陷入人生的五里雾中,茫然迷失在云深不知处。放学以后,我常独自走向外双溪的产业道路,经过小区、路过荒野,眼前景物不断变化,如同心中不停浮现的问题:“我是谁?”、“我要到哪里?”,答案随之千变万化。

曾经,这是很困扰我的一段成长岁月;但是,回头去看它,我却深感庆幸,年少的彷徨来得那么早,尽管摸索的时间那么长,却让我比一般人更能适应这些问号后面,随时变化的答案,也更清楚生命之河不管怎么蜿蜒流往大海,万变不离其宗的彼端,自然有我要去的方向。

我,究竟是什么呢?

西方的心理学讲“我”,比较常被引述的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他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彼此交互影响,在不同时间内对个体产生不同作用。

本我(id):是指人类的基本需求,例如:饥、渴、性等需求产生时,会要求立即的满足。婴儿饥饿时,就要求立刻喂奶,不会考虑母亲当时是否方便。

自我(ego):是指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果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时,必须迁就现实,并且学习调整。

超我(superego):是指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遵循道德与良知的我。

另一个理论叫“乔哈瑞窗口”(Johari Window),将“我”分为四个象限,包括:“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我,称为“公众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我(譬如,刻意想隐藏的秘密,或其他隐私),称为“私密我”;“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我(譬如,我有一点驼背,自己可能不知道,别人看得很清楚),称为“背脊我”;以及“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我(譬如,还没开发的潜能),称为“潜能我”。

圣严法师讲授《金刚经》里的“自我观”时,曾经归纳三种不同层次的我,包括:“自私的我——小我”“博爱的我——大我”“实相的自我——以无我为我”。

《金刚经》讲到最后,提升自我的最高境界,是“离一切相”,就是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超脱了“乔哈瑞窗口”所指称的四个面向,空间的我和时间的我,都消失了,到达“无我”的状态。

从前看书的时候,还不是读得很通透,觉得佛经里的“无我”,讲到这个“虚妄”的我,好像自己随时会飘忽不见,后来我慢慢地体会,其实那个“虚妄”的我,是指暂时的、临时的、会变化的。也就是说,你现在是这样,可是会一直变化,除了“不要执着于某一个形式的意义之外,从比较正面的角度来看,还有另一个意义,代表了人的无可限量、与发展的无限可能。

第1课圣严法师开示:成长,是往内在去探索自己,而不是向外去需索感官的满足

关于自我的开发,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探索,是个关键。

在《枯木开花》这本书中,记录了圣严法师从小到大,经历很多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个阶段正巧都有不同的名号:出生时叫“张保康”、上学后唤“张志德”、狼山出家为“常进”、从军迁到台湾改名“张采薇”、现在大家都称“圣严法师”……每个阶段的“自我”,可能都有些变化。但我很好奇,十三岁就离开父母到狼山出家的圣严法师,在那个时候对“我”有什么想法?

个性朴实的圣严法师,聊到这个话题时,真挚诚恳得令人完全不意外。他非但没有刻意编造神迹,反而谦虚率真地娓娓道来,说自己从小就是个弱智的孩子,到了别人家孩子已经读中学时,自己才刚要进小学,而且只读了四年就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跟着父亲、哥哥,帮人家做工,还是个体弱多病的童工。

在那样的情况下,对“我”的概念非常模糊,对“人生”知道的也很有限,要想多么有智慧、有理想是不可能的。那时,生命就只是过日子而已。出家,对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来说,不能说完全出自个人主动的意愿,只能说是因缘。小时候他常听妈妈讲神话故事,产生对佛教及修行的兴趣,成长到青少年时期,生活环境很贫困,戴姓邻居介绍到狼山出家,母子觉得可以人寺学习,继续读书识字,也是好事,于是就开始接触佛法。

山上请了两位老师来教授,其中一位专门教佛法,另一位传授四书五经。每天早、晚要做功课。他在没有真正接触佛法、了解佛法之前,也跟一般人同样,以为佛教只是专门叫人家烧香拜拜,专门替人家诵经超渡亡魂。直到开始有了老师的启蒙,才知道佛法是可以用到实际的生活里面,从“戒、定、慧”“贪、嗔、痴”这些修行里去增长智能。不过,十三岁的孩子可能连什么叫做“烦恼”的体会都不深切,更遑论是智慧了。但因为入了佛寺,有了不同于一般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他的师父要求他勤于拜佛,每天早上五百拜,三个多月以后,突然之间开窍,觉得这个世间跟小时候看的不一样了。

眼前,我似乎重回各自的生命现场,看到两个不同的男孩,一个是每天放学之后就往荒郊野外走去,默默地独自漫漫而行,心中对于人生的千百个问号,浮起又沉落。另一个是每天清晨跪在佛前五百拜,不问不说,却在迷雾见花开,看出人生的另一种风貌。

独自步行和佛前参拜,看起来都是机械化、没有太多趣味的动作,但都是可以帮助自己沉淀心情,进行自我对话。相对于时下的青少年一旦感觉彷徨,就把自己暴露在影音光电的环境之下,是截然不同的自处之道。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孤独有助于专注,而专注有助于开悟。

所以,圣严法师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我花了六年多的时间,才知道自己大概要往哪里去。如果,没有这些积极往内在去探索自己的过程,只是不断向外去需索感官的满足,彷徨少年的迷惑,将永远得不到清楚的答案。

第2课圣严法师开示:努力朝向最适合自己的路去发展,但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缘具足

任何人听说圣严法师“只”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拜佛,就能顿悟人生的道理,选择以毕生弘扬佛法为己任,可能都会感到既羡慕、又不可思议。其实,很多因缘际会看似发生在一念之间、成就在一瞬之间,但却是酝酿多时的结果。

我很喜欢的南美作家保罗科埃略,在四十岁那年完成他的寓言著作《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时,记者问他:“这本书花了多久时间写成?”他回答:“真正的写作时问是十一天,不过我是花了四十年又十一天完成的。”

可见,某一段时间的努力,固然很重要,但是,在此之前的酝酿,也有很深的影响力。梦想,像一颗种子,总是要先播种到土里,过些时日才会冒出新芽,静止不动的期间,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却是造就这些成绩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圣严法师入寺之前,早已经和佛法有些因缘。最早的启蒙,应该要从妈妈对他说故事开始。妈妈喜欢讲述民间神话故事,让他从小就对神祗耳濡目染,相信慈悲的力量。

当时家庭经济上比较穷苦,而且常闹水灾,生活更加艰难。加上他身体不好,不适合跟着爸爸、哥哥拿锄头、铲子去做纯粹需要付出劳力的工作,妈妈常常鼓励说:“你是个读书的料!”却担心没有能力栽培这个孩子。所以,当戴姓邻居躲雨路过他家,随口提及狼山佛寺想找个小和尚时,他就选择出家了。

自我的形成,除了本身天赋的特质(就是所谓的“善根”)之外,“环境”和“父母”的影响力,最为关键。富裕的家世背景,虽然可以提供较多的资源去教养孩子;但是困苦的家庭环境,更有助于心志的锻炼。其中,父母的导引,是孩子在既定环境中决定“向左走”或“向右走”的主要指标。尤其,是身教方面的陶冶,影响更为巨大。圣严法师的父母,敬天爱人,让他从小就知道要替别人想、要对自己负责,除了给他适度的爱与关怀之外,为了成就孩子的未来,也舍得放下亲情,让他出家,让独特的“自我”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条件因缘具足之下,顺其自然地发展,终于让他活出与众不同的人生。

禅门祖师说:“掬水月在手,落花香满衣。”意思是说,用手捧起清澈的水,用心观照便能看见天上的明月,无常的花朵飘落之后,留下满身花香。把这句话应用在自我的探索,也很有意思。手上捧起的清水,虽然只是浩瀚自我的一小部分,但认真观想,就能看到人生的意境。所有的经历,都会像落花变成过去,付出过的努力,或许未必留下痕迹,但若是为了帮助别人成就美好的事,所有的付出就如同花香那般,清新了四周的空气。不要担心今天付出的心血,是否对自我有何意义,只要是认为正确的事,认真去做就对了,贯彻下去,总有美梦成真的一天。就算这辈子无法达成,愿望仍会继续下去。

第3课圣严法师开示:从探索兴趣开始发展自我,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现代年轻人成长的环境,比起上一辈的人,要好得太多,拥有的资源,也丰富很多。但是,如果没有真正善用这些条件,及早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会活得更辛苦、更茫然。常看见忙碌的父母,把小孩子送去学各种才艺,包括:钢琴、小提琴、舞蹈、歌唱、心算、作文、运动……孩子学得太杂了,反而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知识和能力也没有办法提升到比较高的层次,往往学到一半就放弃了。父母很痛心,但对孩子来说也是很大的挫折。

发展自我,还是要回归自己本身,不应该由父母决定孩子要学什么,而是要看这个孩子真正适合什么,父母只要给孩子一个开放的环境,让他有机会自由接触很多不同的事物,从旁观察、协助,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推他一把,而不是主导孩子的兴趣发展,看别人学什么,就逼自己的孩子去学,无异于揠苗助长,反而有反效果。

十三岁在狼山出家的圣严法师,除了研读佛经、四书五经之外,对古典文学也涉猎很深。因为当时所住的房间里有从前老和尚留下的许多古籍,像《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老残游记》等,从小就养成阅读的习惯。后来在上海赶经忏那段期间,路上有很多旧书摊,有空时也会在小书摊里找这些小说来看。进了佛学院开始阅读很多西方文学的经典之作,心理学和小说都有,在接触《茶花女》、《少年维特的烦恼》这些文学的时候,不但锻炼了他阅读及写作的功力,也因此在小说中发现万丈红尘如深渊,不能陷进去,必须以修行来跳脱。

由此可见,阅读对认识自我及发展自我,有巨大的影响。很多现代父母担心孩子文字表达能力很差,不太会写作文。学者专家的建议都是说:“多多阅读,就能培养作文的能力。”但比较可惜的是,很多父母本身就不爱看书,没有提供孩子阅读的环境及动机,硬要逼着孩子写作,有如缘木求鱼。

回想起来,我的阅读和写作经验,承传自我的父亲。他很喜欢看书,我姐姐常常吵着要买书,我一有空就去书架翻翻爸爸跟姐姐的书,所以不知不觉中也变得爱看书。虽然,青少年时期,我并没有把“创作”当成我毕生的职志,但显然是有迹可循。

博览经典书籍,很自然地就会有感而发,产生创作的动力。虽然,在网络和博客发展迅速的今天,人人都可以透过文字及影音,分享自己的见闻,甚至成为出版市场闪亮的明星作家。但回头看看阅读和写作这两件事,最单纯、而且最重要的目的,并不一定是要培养创作的才华,而是藉此更深入地观照自己、探索生命。

第4课圣严法师开示:接受天生的限制,改进自己的缺点,也是一种自信

不断努力尝试,碰壁时可能学会转弯,也可能碰到贵人。喜欢阅读及写作的圣严法师,也曾经受过“写稿、投稿、退稿”的历练,但他完全不以为意,甚至更珍惜被退回的稿件。因为从前的编辑很认真,退稿时都会写上评语。像当年的一个副刊编辑孙如陵,就是一位让圣严法师印象深刻的文化人,很专业、也很有热忱。他写在退稿上的评语,对法师产生很大的激励。接着,圣严法师还主动参加文艺函授学校,以自修的方式学习创作,在文学创作上,奠下厚实的基础。

我的创作路上,也有类似的情景。大学期问开始投稿,但稿量很少,几乎每学期只有一篇创作投递给报社或杂志社,因为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所以都要等好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才有机会刊登,很幸运的是我常收到编辑给我鼓励的信件,包括:曾任职于皇冠杂志的钱嘉琪小姐、时报人问副刊组的吕岸先生等,到现在我还保留着他们写来指导我的信件,内心充满感恩,赞颂这不可思议的功德。

但是,不可讳言地,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时,难免碰到瓶颈。有时候,必须克服障碍,突破自我的限制;有时候,你必须知道那是条死胡同,最好立刻转弯,换个方向。人生的可贵,就在于经过适当的摸索之后,及早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少、障碍在哪里。

譬如,我小时候体弱多病,经常被父母抱着进出医院。中学时期,很讨厌上体育课,觉得自己缺乏运动细胞。直到考上宪兵预官,担任独立排的军官,每天清晨都要早起带领弟兄跑五千公尺,跑了两年之后,突然发现原本是我很不喜欢、也不在行的“运动”这件事情,居然变得有模有样,而且体质也改变了。连鼻窦炎这种多年缠疾,都不药而愈。

而从小我都以为自己很喜欢唱歌,中学时研习吉他弹奏,自弹自唱,大学时还报名参加民歌比赛,经过一些尝试,才发现我对音乐的兴趣,只能自娱、不能娱人,否则还真是吓人。自认比较适合当一位懂得欣赏的观众,不适合成为表演者。

这些经验,让我领悟:找出自己的缺点,接受天生的限制,也是一种自信。

很有趣的是,圣严法师说他也学过唱歌、吹笛子等,试过之后发觉自己因为肺活量不够,不合适往这些才艺去深入研究,就立刻变通,把时间放在阅读和写作,这些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上。再以运动为例,除了橄榄球之外,其他的球类运动、游泳等项目,圣严法师都尝试过,但他最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是打拳。因为打拳不受时间及场地限制,也不需要同伴,是自己一个人随时随地就能进行的运动,而且很有健身效果。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圣严法师开示/吴若权修行笔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