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文选 (修订版)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中国教育 ,
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
出 版 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4-1字数:版次: 2页数: 711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6纸张:I S B N : 978710707056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教育文选,力求反映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至1949年全国解放的中国现代教育发展过程、及其基本面貌。选录了中国现代教育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个发展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有过较大影响的教育家的重要论著。本书以革命教育家和进步教育家的教育论著为主,同时也选录一些不同流派、乃至观点有错误的教育著述,以供学生对照比较。本书的选文按作者时代先后编次。
目录
一、蔡元培(1868-1940)
二、张伯苓(1876-1951)
三、徐特立(1877-1968)
四、黄炎培(1878-1965)
五、陈独秀(1880-1942)
六、鲁迅(1881-1936)
七、李大钊(1889-1927)
八、胡适(1891-1962)
九、陶行知(1891-1946)
十、陈鹤琴(1892-1982)
十一、舒新城(1893-1960)
十二、晏阳初(1893-1990)
十三、梁漱溟(1893-1988)
十四、陈启天(1893-1984)
十五、恽代英(1895-1931)
十六、李维汉(1896-1984)
十七、杨贤江(1895-1931)
十八、成仿吾(1897-1984)
十九、余家菊(1898-1976)
二十、柳湜(1903-1968)
二十一、江隆基(1905-1966)
二十二、戴伯韬(1907-1981)
二十三、程今吾(1909-1970)
书摘插图
一、蔡元培(1868-1940)
蔡元培教育文选
【作者介绍】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出身于钱庄经理家庭,父亲早亡,全靠母亲克俭抚养。他自幼刻苦好学,1883年17岁考中秀才,18岁起充当塾师两年。1889年中举人,1892年考取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授职翰林院编修。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后,蔡元培深感清政府“无可希望”,断然弃官离京南下,从事教育工作,以启发民智。这是他教育救国论思想的最初萌芽。同年9月,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即校长),这是蔡元培服务于新式学校的开始。
1901年7月间,蔡元培到上海,任澄衷学堂代理监督。8月,任上海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学生有邵力子、胡仁源、谢无量、李叔同、黄炎培等40人。蔡元培注意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和提倡民权、女权,组织“演说会”,经常评论时政。1902年4月,他同叶瀚、蒋智由等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同年秋,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任总理(即校长),“表面上办理教育,暗中鼓吹革命”。
1904年冬,蔡元培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任会长。1905年他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夏,蔡元培赴德国留学,入莱比锡大学研究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在留德期间,蔡元培一面研究学问,一面从事著述,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中学修身教科书》,翻译包尔生的《伦理学原理》。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国。次年1月,蔡元培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批判了清末钦定教育宗旨,提出了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南北政府成立后,蔡元培继任教育总长,召开了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主持制定和颁布民国学制,改订各级学校课程,废除尊孔读经,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社会教育等。同年7月,因不满袁世凯专制统治,辞去教育总长职务,再次赴德国留学,仍入莱比锡大学听课。次年,赴法国考察教育。1915年,他与吴玉章、李石曾等在法国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育会,提倡勤工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