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叔同《晚晴集》讲记:百部佛经菁华录

李叔同《晚晴集》讲记:百部佛经菁华录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佛教,

作者: 李叔同 集选,熊逸之 评注

出 版 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 120000版次: 1页数: 255印刷时间: 2008/07/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133834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集经典之菁华,讲注真经大智慧。受持读诵,消灾祈福,振作全民族度一切苦厄。可供奉一世,可受用终生。

随书限量赠送CD:齐豫天籁唱经两首。

展卷即如焚香,诵诗可致超然。

读经与传经,功德无量。《金刚经》中,佛陀对须菩提说:“假如有善男信女每天兰次用无数多的身体性命来布施,布施了百千亿劫的时闻,假如有另外一人,听见这部《金刚经》后便完全信奉其中的义理,那么这个人的福德便超过前者,何况他还抄写、领受、修行、诵读、给他人讲解经文呢?……须菩提,这部经书有着无可限量的功德,是我专为修习大乘佛法的人所说之经,如果有人领受、修习、诵读这部经书,并且给人解说,我便能够了解他,我便知道他能够修成无量的功德。这样的人,即可修成无上智慧,成就佛道。”——这里举《金刚经》为例,只因为《金刚经》广为大家熟习,两事实上,这样的话乃是佛经中的习语,自然也是修行老的常识。

另如莲池大师,以净土宗师的身份虽然大力倡导念佛,却也同样提倡读经。他在《竹窗随笔•经教》当中详细阐释过读经的意义:“我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恳悬劝人读经。为什么这样呢?大家想想,念佛之说是从哪里来的?难道不是佛祖金口所说、佛经简册所载么?如果不是因着这些,我们今天又从何得知十万亿刹之外有阿弥陀呢?有些参禅的人,以‘教外别传’为借口而拒绝读经,却不知离开经义而参禅是很容易走入邪道的,离开经义而悟道也很容易堕入邪解。”正因此故,莲池大师着重提出“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模楷”。

本书为弘一大师集结佛经之菁华,讲解也以佛经为本,对弘一大师的每句摘录,尽力求之于佛典原文,以上下文语境贯通作解,凡有旁证,也多自佛典而出,不敢以己意妄加附会而作凿空之论。

内容简介

末法时代,歧说遍地,信众之中也多是只认金装不认佛,怎样辨别歧说,只有从真经入手。读经本来就是重要的修行,把真经读透,自然有了眼力,有了悟性。真经俱在,自当用真经说话,而不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读经与传经,功德无量,佛经多有所载。本书即为弘一大师集结佛经之菁华,讲解也以佛经为本,对弘一大师的每句摘录,尽力求之于佛典原文,以上下文语境贯通作解,凡有旁证,也多自佛典而出,不敢以己意妄加附会而作凿空之论。

目录

1 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昧经)

2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3 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

4 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

5 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梵网经)

6 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7 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8 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诸法集要经)

9 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佛遗教经)

10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11 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

12 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

13 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智者大师)

14 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智者大师)

15 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道宣律师)

16 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翠严禅师)

17 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黄檗襌师)

18 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咸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

19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旛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20 元无我人,为谁贪嗔?(圭峰法师)

21 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佛眼禅师)

22 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大慧襌师)

23 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禅师)

24 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归宗芝庵襌师)

25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石屋襌师)

26 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云峰襌师)

27 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仁潮禅师)

28 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制抑,自劝自心。(妙禅师)

书摘插图

1 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昧经》)

上面这句话出自《金刚三昧经》,这是一部大乘经典,主要是讲众生与佛本无差别,还有一些关于佛性的思想。说到这部佛经的来历,略微有些可疑,有人怀疑这是中国僧人自己写出来的,并不是真正从印度翻译过来的。

在佛教汗牛充栋的经典当中,有许多佛经都存在这种情况。佛经之所以称“经”,一直以来都是很有讲究的,大略来说,只有印度传过来的佛经才可以被称之为经,所以,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土,直到现在,中国僧人写出来的东西被称为“经”的只有一部《坛经》,一般也被叫做《六祖坛经》,是禅宗慧能大师讲说禅法的记录。

那么,其他中国僧人编写的所谓“伪经”或“疑伪经”就没有价值了吗?当然不是,它们和许许多多印度佛经一样具有很高的价值。我们要知道,没有任何一部经典是佛陀在世之时写的,大多都是他的弟子、再传弟子,乃至好几百年之后的徒子徒孙们写出来的,虽然佛经开头都会写一句“如是我闻”,标明以下的内容是从佛陀那里听来的或辗转听来的,但大家既有继续,也有发展,很多思想都已经远远超出了佛陀当时。所以,从这层意义上来看,所谓“伪经”、“疑伪经”,只要内容是好的,就可以被我们继续继续和发扬下去。

“若失本心,即当忏悔”,什么是本心呢?有不少人从字面理解,说本心就是赤子之心,顾名思义也就是小孩子之心。小孩子的心天真烂漫,还没有受到我们这个世界的污染,故而弥足珍贵。——这种解释曾经流行一时,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小孩子天生就会抢奶喝,假如一位母亲同时喂养一对双胞胎,这两个小子可以一点也不懂得谦让的。食色性也,这都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都是赤子之心,难道这就是佛经所说的本心吗?难道当我们碰到什么能够唤起我们欲望的东西时,也应该像小孩子一样挤破脑袋去争去抢吗?

不是的,这个本心说的是佛心。

我们知道,禅宗是很讲佛心的。而恰恰是禅宗,在唐代曾经对这部《金刚三昧经》多所引用,因为这部经典当中的佛性思想和禅宗的一些主张是相当一致的。

那么,佛心是什么呢?慧能大师告诉过我们:“每个人都有佛心,都能成佛,之所以很多人成不了佛,只因为这个佛心被尘世的污染给迷住了,而只要认清这些迷妄,就连最愚笨的人也可以成佛。”

本心(佛心)人人都有吗?是的,人人都有。那么,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失去了本心呢?失去了,又该怎么找回来呢?

这个问题在佛学当中并不简单,对问题的解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初,在印度佛教界,关于本心大略有两种说法。上座部主张本心应该是清净的,之所以看上去很脏,是因为受了外界的污染。心被弄脏了,怎么办?只有把尘土擦掉,才能恢复心的本来面目。怎么擦呢?两个步骤:先要明白道理,然后再动手擦拭。——所谓明白道理,就是说要搞明白心是怎么回事、污染是怎么回事、擦拭的方法又是怎么回事,也就是先要明白佛理;所谓动手擦拭,就是明白佛理之后付诸行动,用禅定的功夫刻苦修行,等修行的火候到了,心也就被擦干净了,心又恢复了明晃晃、亮堂堂的本来面目,这就是达到解脱境界了。

另一种说法是说一切有部带给我们的,他们认为心本来就是脏的,是谓“染心”(即被污染的心),所谓解脱是扔掉这个染心,换上一个净心。

《金刚三昧经》所谓“失去本心”,看上去是承袭说一切有部的说法而来,但从这部经典的总体思想而论,这句话也许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比喻,或一种方便权宜的说法,而核心概念仍然是上座部的传统。这问题假如细讲,极其复杂,这里我们就从简了。

我们的本心失去了,或者说,我们的本心被这个世界上太多的烦恼、欲望、假象所蒙蔽了(世人大多如此),我们该怎么办呢?经上说:“若失本心,即当忏悔。”

忏悔,什么是忏悔?烧香拜佛、磕头赎罪,这些就是忏悔吗?

忏悔,梵文的音译为忏摩,意译为悔过,音译与意译的结合就构成了“忏悔”这个词,是让我们把所犯的过失向别人如实地吐露出来,并且真心悔改。出家人在这点上是有严格的制度的,寺中僧侣每半个月集合一次,诵读戒律,让违犯戒律的人坦诚过失,当众表示悔过自新。

失去本心,就该忏悔,也就是说,当我们真切熟悉到自己的心被世界上太多的烦恼、欲望、假象所蒙蔽之后,就应该勇于坦诚这一切,并且真心悔改。

人欲无穷,烦恼无限,假如不勤加修持,一颗干净的心便很轻易在这污浊的世界上沉沦堕落。凡夫俗子,或多或少总难免留恋生命、畏惧死亡;总难免乐于所得、恼于所失,殊不知真心流转之处,即无所谓生死,无所谓得失,自来还自去,无欲也无求。待执着心散尽,即现本心。

出家人可以按照寺规,每半月集合忏悔,在家居士又该怎样忏悔呢?

我们也许应该这样来问:“忏悔,一定需要固定的仪式吗?”

不一定的。仪式是为了更好地约束那些修为尚浅的僧侣,假如你自己可以约束得住自己,外在的仪式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就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当他保护唐僧到了西天,修成了正果,变成了斗战胜佛,他头上的紧箍咒也就自然消失了。作为孙猴子,他需要一个外在的紧箍咒来约束自己;作为斗战胜佛,那个紧箍咒已经扎根在他的心里了。

“忏悔之法,是为清凉”,什么是清凉呢?大家知道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就是我们的佛教名山五台山,五台山原来还有个名字,就叫做清凉山。

清凉是个怎样的境界?新罗沙门元晓所作的《金刚三昧经论》作过解释说:“灭不善因沉浊故清,离生死果热恼故凉。”因缘生灭,有因必有果,灭掉不善之恶因,脱离生死之苦果,是为清凉。

本心怎样才能到达这个清凉境界?《金刚三昧经》里,佛陀对阿难说:“令诸众生持是经者,心常在定,不失本心。”这是佛陀让大家经常以这部经书为依凭,依此修持,心便常定、常净、常在。

佛陀接着讲解道:“就像在暗室之中忽然亮起了一盏明灯,刹那间黑暗顿消,忏悔也是一样,过去的诸般罪业,只要你真心忏悔,那些罪业便永远成为过去,不会再起波澜。”

仅仅忏悔就可以有这样的功效吗?不够的,佛陀说,还要入定观心。

所谓入定,是入禅定,但这里的禅是指如来禅,而不是大家熟悉的慧能一系的祖师禅。其间区别,这里就不细讲了,大略而言,如来禅讲究禅定,要打坐入定,而慧能的禅法讲究念念无住,自由运任,反对坐禅入定。不同根器的人有不同的修行方法,禅定观心之法是现在的禅者乃至其他宗派的僧侣们仍在沿用的。坐禅入定,在静默之中体悟真如佛性,靠感悟,靠直觉,若有体认,则诸罪具消,远离恶道,当生净土,得证菩提。

清凉之心,并不易得,看似谦退,实则需要极大的勇力。与清凉相对的叫做火聚,我们俗话常说“上刀山,下火海”,在《新华严经论》里叫做“山刀山,下火聚”,佛经里为什么也有这样吓人的字眼呢,因为修行之人所碰到的魔障就如同刀山火聚。碰到了又如何,便当“入火聚而火不能损”。——这句话,我是借用自《续集古今佛道论衡》,原为写实,这里用作譬喻。

“入火聚而火不能损”,这就是最高境界了吗?还不是,我们看《大般涅槃经》说:“尔是耆婆前入火聚,如入清凉大河水中”,入烈火之中亦如入清凉河水。

这,是不是太夸张、太玄妙了?不是。给诸位说一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当年张居正位为首辅,锐意改革,其阻力之大,如同瞿塘险滩逆水行舟,张居正在给友人的信中引用《华严悲智偈》“如入火聚,得清凉门”,是说自己踏入烈火最烈之处找到清凉的门径。

虽然张居正把清凉一词作了世俗化的发挥,但是,在绝大的逆境之中仍能心静如水,清凉如月,任是罡风骤雨而不为所动,任是天塌地陷而不起波澜,我走我路,不悲壮,不怯懦,本心所在,任他山雨欲来风满楼,我自闲敲棋子落灯花,这般境界,几人能得?

诸位,《续清凉传》有云:“稽首文殊师,昔为七佛祖。尝发大悲愿,广度诸有情。念彼东北方,是为清凉境。……”这是外在的清凉之境,可以求之于文殊菩萨,可以求之于五台山,而“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这是内在的清凉之境,不可求之于人,只可求之于己。愿与大家共勉!

2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这一句经文出自《华严经》。《华严经》是中国极为重要的一部佛典,华严宗就是因为这部佛典而得名的,自然,华严宗的第一经典就是这部《华严经》。

《华严经》是一部积累型的佛典,并不是由一个人一次创作完成的,而是在原先一些单独流传的大乘经典的基础上不断汇集和完善而成,有三个主要译本分别行世,这就意味着,华严思想在《华严经》最后成型之前就已经广为流传了。

华严宗的创始人叫做法藏,祖上是康居人,侨居长安。《高僧传》记载法藏姓康,这是按习惯以国名为姓。法藏从小就是个很虔诚的佛教徒,十六岁那年,他在阿育王的舍利塔前炼指供养,可见他有非常惊人的毅力。

那么,什么叫“炼指供养”呢?先说说什么叫供养。诸位一定奇怪了,供养谁不知道,难道这也要解释吗?——恰恰是要解释的,因为现在很多人的供养行为只剩下一个烧香拜佛,却忘记了供养的本意。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在本篇的主题,即《华严经》的这句经文里,强调的就是供养。所谓供养,大略来说,本来是指以一些特定的物品礼佛、敬奉佛法与僧侣的行为,这些“特定的物品”共有六种,即“花、涂香、水、烧香、饭食、长明灯”。这六种物品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分别有所象征,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为“六度”,或称“六波罗蜜”。

“波罗蜜”是梵语音译,意思是“到彼岸”,也就是说,从此可以脱离六道轮回,是为解脱之境,这是传统修行者的最高追求。

从六度意义来看,六种供养不但各有其深刻的象征意义,而且从一到六的次序也是大有深意的。按《大乘庄严经论》的讲法,第一步的供养是布施,布施即是舍财,而一个人只有摆脱了贪念,舍得下钱财,这才可以进入第二步的持戒,然后,由持戒而进入忍辱,由忍辱而进入精进,由精进而进入禅定,最后由禅定而获得智慧。佛家讲的智慧和我们普通人的智慧并不一样,它是指一种超然的智慧,拥有了这种智慧就如同以阳光普照大地,通明澄澈,进入解脱境界,脱离六道轮回。这就是大乘法门里的“智慧解脱”之法。

供养,不是为了消灾祈福,而是为了精进佛法,努力提高个人的修养,以期得证大智慧,豁然无碍。如果我们布施财物、烧香礼佛,只是为了求取福田,这只会是缘木求鱼。如果不深切理解供养的意义,只是去走供养的形式,那更是徒劳无功而已。

我们再来看看法藏大师十六岁那年的“炼指供养”。所谓炼指,是把香束于手指之上焚烧,这是一种极端的供养形式,以肉体的苦楚来涤荡心灵。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可以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古代的修行者经常会有一些现在看来非常极端的行为,除炼指之外,还有断手断足之类的行为,因为这违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社会传统,历来屡为当局所禁。我在这里谈法藏的炼指,不是鼓励大家有样学样,而是要体会人家这种舍身供养的精神。修行的道路上千难万险,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是很难坚持下来的。以为施舍几个钱就可以获得佛祖的保佑,且不说这根本就违背佛法,这世上又哪有这等便宜的事情。

我们可以把炼指看作炼心,炼到如上一篇讲到的“如入火聚,得清凉门”的境界,才有望一窥佛道。

有毅力,有坚持,这才是六度中的第四度“精进”的意义,也是六种供养中“烧香”的象征意义。现在我们差不多每个人一进寺院就知道烧香,但仅仅是形式上的烧香不叫烧香,而要在烧香的同时细心体会烧香背后的象征意义——即六度当中的“精进”。我们烧香,不是向佛祖有所求,而是向自己有所求。

法藏的一生就是勇猛精进的一生。那是盛唐时期,正值玄奘西行求法归来,主持大规模的译经工作,高僧云集,法藏也参加了译经道场。两位高僧因缘际会,这对弘扬佛法来说正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出人意料的是,法藏却中途退席,绝尘而去。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法藏和玄奘在佛法要义上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玄奘虽是译经工作的主持者,但法藏坚持自己对佛法的理解,不肯向权威低头。这一分别,法藏后来才自立门户,奉《华严经》为圭臬,开创华严一派,盛极一时,与玄奘的唯识宗分庭抗礼,并与天台、禅宗共同成为唐代声势最盛的四大宗派。禅宗号称“教外别传”,华严、唯识、天台则被称为“教下三家”。

法藏从炼指供养到开宗立派,走的正是勇猛精进一路。我们现代人很难理解法藏对佛法的这种执着精神了,推其原因,在禅宗大行天下之后,人们往往曲解禅宗“不立文字”的说法,轻视佛典,思而不学。殊不知若不把佛典领悟通透,你怎么知道你究竟是在修佛还是修魔?

法藏当初炼指烧香作为供养,为的正是烧香这个供养形式之后的精进之意,他的一生也始终在走着精进之路。我们当从法藏的身上领悟供养的内涵,然后再来理解《华严经》里这几句关于供养的文字。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什么是随顺?简单来说,随顺就是顺应。经文的意思是说,若能顺应众生,就等于顺应诸佛、供养诸佛;若能尊重众生、侍奉众生,就等于尊重如来、侍奉如来;若能使众生欢喜,就会让诸佛欢喜。

这段经文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供养佛菩萨人人都能理解,可为什么顺应众生、尊重众生、侍奉众生就等于供养诸佛呢?这就得说到《华严经》的一个基本思想,即佛与众生本来不二。我们来看看《华严经》自己的解释: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而生菩提心,因生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这是说,佛祖当初未成佛时,正是因为悲悯众生才起了大悲心,因为起了这种大悲心,这才生起了菩提心,又因为有了菩提心,这才证悟成佛。这就好比旷野沙漠之中有一棵大树,如果树根得到水的滋养,大树就会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佛法世界也是一样,一切众生就是树根,诸佛菩萨就是树上的花花果果,只有以大悲水浇灌树根(众生),才能长出花花果果(诸佛菩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诸菩萨只有以大悲水饶益众生,才能证悟得道,如果没有众生,菩萨终究无法修成正果。

这正是大乘佛教的精髓之处,出世而入世,以入世而修出世,以悲悯之心度化众生,这才会修成正果,这才是真正的对佛祖的供养。

这一段,讲的是供养的真义。所谓供养,是饶益众生,而不是向佛行贿,是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用金泥刷满佛像。诸位,切不可让那些名寺大庙高高的台阶软化了我们的膝盖,也不可让那些高高在上的佛像金身压弯了我们的脊梁,我们还要精进地修行,塌实地行路,勇敢地背起一个个的别人的担子。

李叔同《晚晴集》讲记:百部佛经菁华录

李叔同《晚晴集》讲记:百部佛经菁华录

李叔同《晚晴集》讲记:百部佛经菁华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