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文化转型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
作者: 耿云志著
出 版 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版次: 1页数: 541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2007592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研究近代文化转型,第一,要比较清晰地描绘出文化转型的基本轨迹;第二,要揭示出转型的外在条件及其内在机制。做到这两方面的任何一方面,都是相当不容易的。但必须提出这样的目标,我们的努力才是有意义的。自然,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一目标是难以预定的。对于这样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学术工程,我们这样少的人力,水平有限,在短时间内如何着手来做呢?我们只有采取抽样调查研究的方法,选取几个方面作为子课题,分别进行研究。根据我们的具体条件,我们最初选定九个子课题,后因人力有变化,放弃其中一项,剩下八项子课题。这八项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各成一卷书,再加上一个综论性的导论卷,共九卷书。
作者简介
耿云志,1938年12月生于辽宁海城。196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会长,有一天胡适研究会会长,,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理事长。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尤以思想史研究为主。著述二十余种,主要有:《中华民国史》第一卷(上、下,合著)《胡适研究论稿,《梁启超》(合著)《蓼草集》《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合著)等;编有大型学术资料书和工具书《中华文化辞典》(第一副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主编)等。另外,发表论文和文章二百余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论清未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孙中山与梁启超:中国现代化的选择》《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中国新文化的源流及其趋向》等数十篇。于20世纪90年代初,亲手创立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室,该室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批重点学科。相继主持院重点课题“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与实践”,院重大课题“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以及上级委托课题“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民主性因素”等。
目录
第一章 明清之际传统文化内部的异动
一、 理学的裂变--从正统思想中滋生异端
二、 对以忠君为核心的专制主义宗法伦理的排击
三、 从民本主义出发对分权的思考
四、 启蒙思想的夭折
第二章 鸦片战争前清代思想,学术与文化的流变
一、 清学的开创
二、 考证学的兴盛及其精神与方法
三、 子学的兴起
四、 达情遂欲之说及其影响
五、 经世思潮骎骎以兴
第三章 鸦片战争后到洋务运动时期思想文化的演变
一、陌生的“蛮夷”
二、师夷长技
三、太平天国的文化
四、近代文化的初基
五、“中体西用”的观点框架
第四章 改革与革命主导清未社会文化潮流
一、“中体”遭遇激烈的挑战
二、政治主导文化潮流
第五章 清未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初步形成
一、戊戌至辛亥时期近代教育的发展
二、戊戌至辛亥时期近代社会团体的发展
三、近代传媒系统的建立及基地
第六章 清未思想文化变迁的几个大趋势
一、思想观念的重大变化
二、平民主义的文化趋势
三、移风易俗的近代俗世文化
四、世界化与个性主义观念初萌
第七章 民国初年的政治失序与新旧思想的冲突
一、民国初年的政治失序状态
二、新旧思想的冲突
第八章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先觉分子的反思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三、新旧文化的激烈冲突
四、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基础
第九章 新文化运动的实绩及其主要观念
第十章 从文化运动到政治运动
第十一章 近代文化转型中保守主义的角色演变
第十二章 政治变革与文化转型
结语
参考文献要目
人名索引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明清之际传统文化内部的异动
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开端起自何时,在20世纪前期就有争议。1949年后,大体上统一于以鸦片战争为起点。一方面,人们以社会性质划分为准则,认为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凡在这一社会形态中所发生的文化问题都属于近代文化的范畴,以与鸦片战争前相区别。另一方面,美国学者费正清提出并为一些中国学者所呼应的“冲击——反应”模式,认为中国社会缺乏突破传统的动力,只有当19世纪以来,中国面临西方经济、军事、政治和文化的强大冲击,中国社会和文化才被迫作出反应,一步步向近代演进。这两种看法都把19世纪中叶看做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以此,关于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起点问题,学术界几乎再无争议。
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研究中有关明清之际是否为中国文化近代化开端的问题重又提出。以肖萐父为首的武汉一批老中青学者对这一课题提出新的见解,认为明清之际已出现突破封建落篱的早期民主主义意识;重视新兴的“质测之学”,主动吸取了西方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开辟一代重实际、重实证、重实践的新学风。所以,就其术思想的一般倾向看,已具有对中世纪蒙昧主义实行自我批判的性质,出现了一批异端思想者和启蒙的新动向。同进指出,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虽然有合理因素,但由于忽视中国社会自身的变异,把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看成西方文化的位移,这含有西方文化的位移,这含有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偏见,并不能全面、准确、深刻地揭示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