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叶维廉著
出 版 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1字数: 311000版次: 1页数: 386印刷时间: 2007/09/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02006331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和译著。这些著作和译著,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文库选目分为8个类别:哲学社会科学类、史学类、文学类、艺术类、科学技术类、综合普及类、汉译学术名著类和汉译文学名著类。文库基本上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技文化以及知识普及的各个领域,既能比较全面地反映20世纪我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又能有重点地体现近百年来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成果;既能体现中华民族的创造性,又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本书为丛书之一。本书收录叶维廉诗学论文16篇,分为古典部分、传意与释意、现代部分三组。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作者诗学论文16篇,分为古典部分、传意与释意、现代部分三组。作者在现在与未来之间思索,进出于传统与现代不同文化的时空,一方面利用古典语汇、意象、句法的重新发明,利用中国诗所重视的呈现方式,揭示中国诗歌的空间对位与张力间物物关系未定、浑然不分的现象,另一方面,力图融合西方现代诗所提供的含蓄、多义、浓缩的语言,整合零乱破碎的现代中国的经验。本书版本采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
叶维廉(1937~ ),广东中山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教授。
目录
增订版序
古典部分
中国文学批评方法略论
中国古典诗中的传释活动
言无言:道家知识论
秘响旁通:文意的派生与交相引发
中国古典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演变
严羽与宋人诗论
重涉禅悟在宋代思域中的灵动神思
空故纳万境:云山烟水与冥无的美学
传意与释意
与作品对话——传释学初探
“出位之思”:媒体及超媒体的美学
历史整体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省思
现代部分
文化错位:中国现代诗的美学议程
台湾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两种文化错位的现代诗
中国现代诗的语言问题
危机文学的理路
漏网之鱼:维廉诗话
书摘插图
中国文学批评方法略论
或许是由于中国传统的美感视境一开始就是超脱分析性、演绎性的缘故(见拙文《从比较的方法论中国诗的视境》),或许是因为是一个抒情诗(lyric)的传统而非史诗或叙事诗传统的缘故,我们最早的美学提供者主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主张未封前的境界(庄子),而要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认为诗“不涉理路”(严羽),而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以后的西洋文学批评那样认为文学有一个有迹可循的逻辑的结构,而开出了非常之诡辩的以因果律为据,以“陈述——证明”为干的批评。在一般的西方批评中,不管它采取哪一个角度,都起码有下列的要求:
一、由阅读至认定作者的用意或要旨。
二、抽出例证加以组织然后阐明。
三、延伸及加深所得结论。
他们依循颇为严谨的修辞的法则,exordium,narratio argumenta—tio或probatio rebutatio,peroratio或epilogue(始、叙、证、辩、结)不管用的是归纳还是演绎——而两者都是分析的,都是要把具体的经验解释为抽象的意念的程序。
这种程序与方法在中国传统的批评文学中极为少见,就是偶有这样的例子,也是片断的,而非洋洋万言娓娓分析证明的巨幅。如果我们以西方的批评为准则,则我们的传统批评泰半未成格,但反过来看,我们的批评家才真正了解一首诗的“机心”,不要以好胜的人为来破坏诗给我们的美感经验,他们怕“封(分辨、分析)始则道亡”,所以中国的传统批评中几乎没有娓娓万言的实用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