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散文概论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方孝岳著
出 版 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7-9-1字数: 234000版次: 1页数: 366印刷时间: 2007/09/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0802792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也是儒、释、道三家融合的重要思想成果,在思想史、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本书立足于禅宗哲学体系的基点,从十种重要佛教与禅宗思想的关系切入,具体讨论这些佛典对禅宗思想的影响,从而厘清禅宗思想,禅悟思维与传统经典的关系。作者认为,禅宗思想体系由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构成,而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如来藏思想、提示自性沉迷缘由的唯识思想,以遗除扫荡的不二法门为特色的般若思想、强调事事无碍的华严圆融思想,都对禅宗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版本采用中华书局2001年版。
作者简介
吴言生(1964-)安徽庐江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目录
序言
导言
第一章 《楞伽经》与禅宗思想
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唯识理念
二、佛心一体、染迷净悟的如来藏思想
三、缠缚由心、一念心歇的解脱主张
四、镜花水月、即凡即圣的证悟智慧
五、超越相对、不落言筌的语言观念
六、教禅并重、宗说兼通的判教方法
第二章 《起信论》与禅宗思想
一、《起信论》与禅宗的本心论
二、《起信论》与禅宗的迷失论
三、《起信论》与禅宗的开悟论
四、《起信论》与禅宗的境界论
第三章 《心经》与禅宗思想
一、五蕴皆空的禅思诗情
二、色空相即的禅思诗情
三、诸法空相的禅思诗情
四、了无所得的禅思诗情
第四章 《金刚经》与禅宗思想
一、破除诸相,水月空明
二、破除非相,枯木生花
三、破除言教,直指悟心
四、无住生心,触处皆春
第五章 《维摩经》与禅宗思想
一、不二法门的内涵与特性
二、芥子纳须弥,渊默而雷声
三、存在而超越的处世禅机
四、《维摩经》对禅诗的影响
第六章 《楞严经》与禅宗思想
第七章 《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
第八章 《法华经》与禅宗思想
第九章 《圆觉经》与禅宗思想
第十章 《涅磐经》与禅宗思想
结语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楞伽经》与禅宗思想
早期禅宗传授,非常重视《楞伽经》。禅宗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与二祖慧可,并嘱他“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慧可依言奉行,并令弟子们“常赍四卷《楞伽》,以为心要,随说随行。”此后数代禅宗祖师,一直都将《楞伽经》作为重要经典递相传承。直到五祖弘忍传法六祖时,才改用《金刚经》传授。唐代净觉撰于景龙二年(708)的《楞伽师资记》记述了《楞伽经》八代相承、付持的经过。可见,《楞伽经》对禅宗初期历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考察《楞伽经》的基本思想,我们发现,《楞伽经》影响的不仅仅是初期禅宗史,而且是整部禅宗史。
《楞伽经》是结合如来藏思想与阿赖耶识思想的经典。全书反复强调,无始以来的习气造成了人们的沉迷,使人们不能了知诸法实际上是自心的显现。如果能够彻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舍离能取、所取的对立,就可臻于无所分别的解脱境界。这些思想,为后世的禅宗所汲取弘扬,凝成睿智深邃、澄明通脱的禅韵诗情。
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唯识理念
体现《楞伽经》思想的基本范畴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所谓五法,即是“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卷4)。其中“名”指概念,“相”指事物,“妄想”指思维。“名”、“相”指思维对象,“妄想”指思维本身。“正智”为洞察妄相的智慧, “如如”为彻悟性的“真理”。据《楞伽经》卷4,“是说为名,施设众名,显示诸相”。设立种种的名相,是为了表示种种现象。但“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要追究名相的根本,却不可得。“始终无,觉于诸法,无展转,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智者在名相的生灭中,始终远离妄觉,不受诸法的缠绕,就是“如如”。“随入正觉,不断不常,妄想不起,……是名正智。”不动、寂默、平等不二、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就是“如如”之境。于“如如”之境,进入正觉,不断不常,妄想不起,就是“正智”。所谓“三自性”,指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