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腹地探险八年-西域探险考察大系
分類: 图书,旅游,特色旅游,探险之旅,
作者: (瑞典)赫定著,徐十周等译
出 版 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2-8-1字数: 600000版次: 1页数: 776印刷时间: 2001/06/01开本: 32开印次: 3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2805375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1927年,一个由中外学者组成的科学考察团,在广袤的中国西部进行了为时八年的大规模、多学科综合性考察。艰苦卓绝的考察过程,震惊世界的考察成果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雄奇的山川景物、独特的风土人情与考察队员传奇般的经历,通过作者流畅生动的语言,融会成这部历久不衰的巨著。
内容简介
本书的头一部分主要描述的是探险活动的缘由。当时它的主要目的是在柏林和北京一上海之间建立一条航线。借完成这项技术任务之机,也进行一些科学考察工作,特别是在地质学、考古学、气象学、地形测量学、动物学、植物学和自然人类学等领域进行工作。这段时间计从1927年2月到1928年5月。财政资助由德国汉莎航空公司提供,成员包括德国的航空专家、瑞典和中国的科学家。
书的第二部分介绍了自1928年夏到1933年秋,这段时间的工作就是具体的科学考察,其间更大部分的财政资助是由瑞典政府承担的,不过也有相当的部分是由德国汉莎航空公司、文森特本狄克斯先生和芝加哥的阿尔伯特阿布列顿先生及我本人承担的。这时队里大部分成员是瑞典人,间断地也有两个丹麦人、几个德国人和中国人加入进来。
第三部分主要写的是从1933年秋到1935年春所进行的汽车考察活动。这次活动的经费由中国政府提供,目的是进行调查,然后给南京政府提交一份有关在中国沿海与新疆省之间修建两条公路的报告。除去主要进行这项任务,我们也进行有关考古、动物学、植物学及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同时还进行地图绘制和气象调查,参加的成员都是瑞典人和中国人。
目录
斯文赫定及其《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代序)
前言
第一卷
一、离开北京
二、从包头到胡济图河
三、在胡济图河的日子
四、从胡济图河到三德庙
五、从三德庙到额济纳河
六、在额济纳河的日子
七、从额济纳河到哈密
八、在哈密
九、从哈密到乌鲁木齐
十、在乌鲁木齐的日子
十一、回到斯德哥尔摩
第二卷
一、乌鲁木齐事件
二、回到新疆
三、滞留塔城
四、穿过准噶尔
五、在乌鲁木齐
六、从乌鲁木齐到北京
七、在中国内地
八、美国插曲
九、在内蒙古旅行
十、北京六个月
十一、额济纳气象站记事
十二、回到北京后的六个月
十三、1931年瑞典之行
十四、结束乐章
十五、新疆内战起因
十六、筹备新的远征
第三卷
一、汽车旅行绪言
二、从归化到额济纳
三、在额济纳河
四、从额济纳到哈密
五、从哈密到库尔勒
六、在战争的桎梏中
七、乘独木舟去罗布泊
八、向乌鲁木齐冲刺
九、在乌鲁木齐
十、从乌鲁木齐至安西
十一、从东面向罗布泊进发
十二、沿丝绸之路前进
十三、尾声
编校说明
书摘插图
第一卷
二、从包头到胡济图河
那一天,骆驼商们终于报告说:骆驼已经备齐了。我们准备租用这些骆驼把探险队的所有行李带到包头以北150公里的地方。5月20日一早,他们便把骆驼赶到了小客店。大约500件行李已经捆好在院子里排成一溜。驼工们每次从驼群里拉出10峰骆驼,每两件行李结成一挂,放到骆驼背上的货架上。一切进行得又快又有条不紊。当地驻军首脑还给我们派了一支由30名士兵组成的卫’队,他们骑着蒙古矮种马,背着卡宾枪或毛瑟枪。当拉尔生报告说,一切就绪后,我下达了出发的命令。
我注视着150峰骆驼分成几队,由驭手领着走了过去。队员们各自结成小组或两两结伴而行。士兵们骑行在队伍的两侧。队伍过了大约一半后我才动身。那些驮着昂贵而敏感的仪器的骆驼由专人特别照管,而且,那都是些非常老实的骆驼。还有4峰骆驼驮着8只装满银元的重木箱,每只箱子里装着3000块银元。另有19峰骆驼驮着38个氢气瓶,这也需要特别照看。
我转过身来,看了看不断伸长的队伍。终于出发了!向着亚洲心脏的伟大探险已经揭开了帷幕。
第一天行军的方向指向西北,沿着右侧的小山丘,队伍顺着一条公路朝前走。公路边孤零零地伸着一条有线电报线,通向帕齐布隆和五原。走了一会儿,队伍经过一个黄土垒墙的小村庄,但村子已成了废墟。冯玉祥的军队刚经过这里,而土匪们早已扫荡了这一带的村庄。悲惨的乡村百姓们忍受着极度的贫穷和灾难。时常可看到农民在田里赶着牛马犁地。他们的主要运输工具是有两个大轮子的木板车。车上大都装的是茅草。在包头,人们用这作燃料。另外,用来拉脚的就是小毛驴车了。
过了龚库都克村以后,队伍来到了阴山脚下。我们左侧出现了一条灌溉用的水渠,岸坡上架设着管道。灰色单调的原野上一片光秃,骆驼的蹄子荡起了一阵阵尘土。大约向西几公里,能看到一座庙宇的白色屋顶。我们停了下来,在一片空场外边的土墙圈里扎下了第一个营地。有专人负责把行李从骆驼背上卸下来。大伙儿各自忙着支自己的蓝色蒙古帐篷,以后,这将成为每天的日常工作。尽管这是第一次,但建营的速度却创造了整个旅行中最快的纪录。我自己倒宁愿把粗布睡袋放在地上睡,但有的队员却带着可加热的宿营床;不过后来他们也不得不扔掉了这些东西,因为带着过于沉重的家什行军是非常不便的。眼下还有6名队员没赶到。余下的帐篷不足16顶,而且还都是些双层顶、浅绿色的大个帐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