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演进与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制度(中国经济问题丛书;“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理论,
作者: 陈华著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 148000版次: 1页数: 203印刷时间: 2008/06/8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009409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科技进步决定着各国在世界经济分工中占据的位置及利益分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也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正是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我国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构建相应的具体经济制度体系,成为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书作者以从要素导向向创新导向发展的理论研究为基础,首次提出了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经济制度框架。这是本书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所在,是一本创新性理论研究的力作。
内容简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要素的构成呈现出动态演进的过程。当技术演进为首要生产要素时。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制度性的安排有效地把物质资源配置到有利于技术创新的领域之内,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所有者通常通过寻求知识产权保护或者是将知识以企业的形式内部化这两种方式来寻求其应有的回报。就通过知识产权来获取物质资源分配而言,延迟支付将成为主要手段;就通过知识内部化的企业创新来获取物质资源的配置而言,风险投资将成为主要手段。这些配置手段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以中介组织为核心的市场信用制度和一个以企业为核心的竞争创新制度。
作者简介
陈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英国萨里大学理学硕士。现为英国阿特金斯顾问公司高级顾问。研究领域: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曾在中国、英国、俄罗斯、香港等多个国家(地区)学习和工作,具有跨国咨询公司项目经理、国有大型企业从业和自我创业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国内实际相结合,理论创新和实践提升相结合,敏锐的理论嗅觉和先进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理论特色。在《经济学动态》、《宏观经济管理》等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中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从世界工厂到研发中心的战略选择》一文被收入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魏礼群主持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策研究”项目。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问题的界定
第2章 理论评述
2.1 关于生产要素的理论评述
2.2 关于经济制度的理论评述
2.3 关于创新的理论评述
2.4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3.2 实证主义质疑与后现代主义分析方法
3.3 马克思主义科学抽象法
第4章 生产要素的演进
4.1 技术成为首要生产要素的历史演进
4.2 知识、科学、技术与创新的相互关系
4.3 知识的属性与规则
4.4 技术创新的误区
4.5 技术创新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第5章 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要求
5.1 创新型国家的内涵
5.2 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特征
5.3 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创新型企业的关系
5.4 创新型国家的评价体系
第6章 创新型国家的国际比较分析
6.1 美国取得技术创新领导地位的源泉
6.2 日本的崛起
6.3 德国的战后重生
6.4 北欧四国技术创新的背后
6.5 世界各创新型国家发展经验的总结
第7章 创新型国家的制度安排:知识的产权与分配问题
7.1 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产权制度
7.2 以延期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分配制度
7.3 以中介组织为核心的市场信用制度
第8章 创新型国家的制度安排:新知识的企业内部化问题
8.1 以中小企业为技术创新主导的制度环境
8.2 以风险资本为主体的金融市场结构
8.3 保护激烈竞争与苛刻需求的市场制度
8.4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第9章 结论与不足之处
9.1 结论
9.2 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书目
附录1 金融市场结构与能源强度数据表
附录2 企业技术创新调查问卷
书摘插图
第1章前言
1.1选题背景
20世纪中叶开始的新科技革命,推动着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加快了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使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我国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众多产品的主要生产加工区。然而,这种单纯依靠低要素成本的国际竞争方式使我国始终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底端,在取得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5%左右,但原煤、钢材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60%以上。每万美元GDP消耗能源吨油当量,日本为1.31,德国为1.46,美国为2.33,中国则高达7.24。此外,中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超出环境容量。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值为每实现100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排放363吨二氧化碳气体,在这一指数上,中国比世界平均值高出一倍多,达到731吨。我国目前的资源环境状况已经无法支持以全球价值链中加工环节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维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必须尽快摆脱以初级生产要素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在全球价值链的其他环节另谋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