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学概论
分類: 图书,艺术,绘画,绘画理论,
作者: 卢炘 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版次: 1页数: 229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725668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中国美术馆学概论》一书是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中国美术馆学引论”的书稿,是对“中国美术馆”研究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美术馆学理念探索、滞后的中国美术馆事业、美术馆藏品保护、观众至上与教育服务、人才积聚与培养等内容。
现代意义的美术馆(亦指艺术博物馆)源自西方,其发展历史已相当久远。从18世纪中晚期开始,艺术逐渐脱离了宗教、神话、历史及政治等的束缚,成为具有独立价值体系的自足之物。现代意义上的艺术体系随着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形成而建立起来。艺术批评体系也随着现代艺术体系的建立而形成。美术馆则作为主要的艺术品收藏机构和艺术批评中的一元,也渐渐地从综合性博物馆中脱离独立或新建起来。从现代主义艺术的帷幕开启以后,现代艺术及后现代艺术更加异彩纷呈,美术馆在数量上更随之急速增加。
目录
序美术馆事业需要理论支撑(李松)
导言
第一章 美术馆学理念探索
第一节 美术馆与公共性
第二节 美术馆定义与职能
第三节 美术馆与史学研究
第四节 美术馆的意义
第五节 美术馆办馆新理念
第二章 滞后的中国美术馆事业
第一节 我国美术馆溯源
第二节 近代美术馆扫描
第三节 民国时期美术馆点击
第四节 新中国美术馆的初创
第五节 美术馆的发展和现状
第三章 美术馆学术定位
第一节 特色定位
第二节 收藏定向和经费筹措
第三节 美术馆定位的科研支撑
第四章 美术馆藏品保护
第一节 藏品征集与鉴定
第二节 藏品登记与管理
第三节 藏品预防性保护与动态管理
第五章 美术展览与传播
第一节 策展人与课题研究
第二节 展示方式与效果分析
第三节 优化传播媒介
第四节 多媒体和信息化管理
第六章 观众至上与教育服务
第一节 美术馆观众分析
第二节 贴近观众做好服务
第三节 实现美术馆的教育宗旨
第七章 美术馆建筑
第一节 美术馆建筑选址与环境
第二节 内部功能空间的营造
第三节 建筑造型的隐喻分析与批判
第四节 美术馆建筑的营造程序
第八章 人才积聚与培养
第一节 职业道德培养
第二节 学习型美术馆的创建
第三节 人才积聚与美术馆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 美术馆运营与管理
第一节 激活美术馆运营机制
第二节 目标化管理和岗位责任制
第三节 美术馆评估体系的建立
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美术馆学理念探索
第一节 美术馆与公共性
如果从大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博物馆学的框架体系及美术馆自身来审视,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公共性观念的萌芽与发展在美术馆演进的各方面都起着深刻的作用。运用公共性理论分析美术馆的渊源、内涵、职能、属性等问题,才能真正理解美术馆各项活动的本质属性。
与美术馆的产生一样,公共性观念的产生也源于西方。对公共性理论哲学、社会学的现代阐释,则主要集中于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等人。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视角,集中探讨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结构和功能。讨论了自由主义模式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产生、发展、瓦解的历史及其观念与意识形态等。哈氏指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范畴,不能把它和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市民社会”的独特发展历史隔离开来,使之成为一种理想类型,随意应用到具有相似形态的历史语境当中。他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早期机制起源于从宫廷中分离出来的贵族社会,组成这个社会的公众与剧院、博物馆和音乐会有密切的联系。最早的“公共领域”理论起源于奴隶制时期的广场集会,建立在自由发表意见和对话基础之上。人们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中的角色截然不同。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指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哈贝马斯研究公共领域结构时重点采用了民主理论的视角,强调了政治公共领域对实现民主的重要作用,崇尚公民公众拥有对公其事务自由发表意见、交流看法的空间和权利。他集中关注的黄金时代的公共领域由拥有部分经济和政治特权的资产阶级绢成,在小规模的咖啡馆、图书馆、大学及博物馆等场所谈论时政而且人员严格限制在资产阶级内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