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与鉴画

分類: 图书,艺术,绘画,绘画理论,
作者: 叶子 著
出 版 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138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0204098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
内容简介
气韵二字放在一起形成了中国书画的生命。故此,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的“六法论”便把“气韵生动”列为第一,自从谢赫之后,气韵就成为中国画论最重要的命题。以气韵鉴画,则不依靠科学手段,不看重诸如材料的质地和时间问题等等,也不主要依靠于考据的方法,而是以感知的精确性去判断。气韵鉴画要求甚高,是门至深的学问。首先鉴定家要具备深厚的学养。要谙熟中国书画的历史,要有相当的人文修养,还要有类似艺术家身上的形象思维的能力,能领悟笔墨的文化意蕴。同时,要具备丰富的经验。阅画无数,走眼多多,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然后谙熟书画家的点画规律甚至生命状态。以此两条去支撑起艺术的感知力,支撑起敏锐而精到的视觉神经,去实践齐白石老人常说的那句话——“有眼应识真伪。”本书不仅是三宝先生二十余年经验总结,更是学术心得。
作者简介
叶子,现名叶三宝,1948年12月生于杭州,祖籍浙江绍兴。酷爱文史,潜心金石,精研书画。现为美术报编委会顾问、主任编辑,西泠印社艺术品鉴定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艺术鉴赏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先后出版了《中国书画鉴藏通论》《黄宾虹山水画艺术论》《鉴识张大千》《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中国现代书画鉴定》《中国书画艺术市场》等学术专著。
目录
序
第一章 自然之道——气韵的注释
第一节 时代的骄子
第二节 气韵的特质
第三节 永恒的真谛
第二章 笔墨之理——气韵的实践
第一节 笔墨的内蕴
第二节 鉴藏的奥秘
第三节 主体的创造
第三章 风格之性——气韵的展现
第一节 品鉴的风韵
第二节 自然的流露
第三节 风格的性灵
第四章 真伪之别——气韵的界定
第一节 鉴定的原理
第二节 真伪的鉴别
第三节 最高的法则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自然之道——气韵的诠释
第一节时代的骄子
若要准确掌握中国绘画的鉴定方法,了解气韵在鉴定中的价值及其意义,首先应该对气韵的产生及气韵二字做出科学的诠释。
气韵,最早应为南北朝齐画家、批评家谢赫提出来的。他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一书中论道:“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
谢赫应为南北朝齐梁时人,著名的画学理论家。可惜的是,有关他的历史材料实在太少。据其后姚最的《续画品》中介绍,说他善画:“右写貌人物,不俟对看,所须一览,便工操笔。点刷研精,意在切似;目想毫发,皆无遗失。丽服靓妆,随时变改;直眉曲髩,与世事新。别体细微,多自赫始;遂使委巷逐末,皆类效颦。至于气运精灵,未穷生动之致;笔路纤弱,不副壮雅之怀。然‘中兴’以后,象人莫及。”
由上可见,谢赫不但是画论家,而且是位画家。他不但善绘人物,而且所绘人物还画得相当熟练精到,别致生动,并为别人效仿。然拿谢赫自己提出的“六法论”衡量之,他的画格却并不高妙。以致姚最评他的画:“至于气运精灵,未穷生动之致:笔路纤弱,不副雅壮之怀。”就连张彦远在其著的《历代名画记》(卷七)中也只将谢赫的画列为“中品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