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梁鸿等著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版次: 1页数: 30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20808002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研究。在对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理论、经验和可能的政策选择问题。作者构建了一个理解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理论分析模型,对影响农村养老保障需求与供给的若干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组织制度选择的原则及其需求边与供给边相匹配的几种可能的发展方向。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理论、经验和可能的政策选择问题。在理论研究方面,作者构建了一个理解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理论分析模型,对影响农村养老保障需求与供给的若干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组织制度选择的原则及其需求边与供给边相匹配的几种可能的发展方向。在经验研究方面,本书认为中国农民至少可以分解为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四个群体,如纯留地的职业农民、城市流动人口、被征地农民以及乡镇企业农民职工等,进而比较和讨论了目前因地制宜地针对上述不同群体而设计和实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并揭示了这种渐进式试验性的发展模式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与困境。最后,本书提出了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发展新模式——限制或控制各地的制度差异,以在全国层面构建一个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负责的统一的国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面向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对象以外的所有非工资收入从业者。
作者简介
梁鸿,男,1962年生,浙江杭州人,1999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卫生和贫困救助等公共政策。1996年8月到1997年2月,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做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级、省部级、以及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数十项课题;出版学术专著7部,在权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1996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2年获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
目录
序言
导言
一、背景与问题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
三、本书的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与趋势分析
第一节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一、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且高龄化日益显著
二、不同地区人口老龄化压力不均
三、流动人口不同归属情景下各地区人口老龄化形势及其差异
四、预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第二节分城乡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一、中国乡村人口的老龄化形势比城镇更为严重
二、东北和西北地区城镇人口老龄化形势较其乡村地区更为严重
三、流动人口不同归属情景下各地区城乡人口老龄化形势及其差异
四、中国乡村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判断
第三节结论性评述
第二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体系分层与制度(路径)选择
第一节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需求边:分层化与复杂性
一、农村养老保障的内核界定:作为产品组合的农村养老保障
二、农村养老保障品的性质与特征
三、农民群体的分层及其养老需求的复杂化
第二节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出资方和供给边:可供选择的组织制度模式
一、家庭养老模式
二、个人养老(医疗)模式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四、集体养老制度模式
五、社会救济养老模式
六、商业养老保险模式
第三节养老保障的组织制度模式与农民角色分层的匹配:供需互动
一、农村养老服务品的供给需求分析框架
二、影响和决定农村养老需求与供给的因素分析
三、农村养老保障组织模式选择的原则与依据:供需匹配
第四节结论性评述
第三章 中国留地职业农民养老保障的制度分析
第一节留地农民的估计与老年化趋势
……
第四章 农村流动劳力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第五章 中国农村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第六章 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第七章 发达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于上海浦东的个案研究
第八章 结论与方案模式的选择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与趋势分析
本章主要利用国家统计局《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2000年人口普查0.95‰抽样原始数据,对中国的人口总体、分地区人口和分城乡人口老龄化形势进行分析,并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预测或判断其未来发展趋势。
由于中国正处于人口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已经成为中国区域人口尤其是城乡人口发展变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本章特别关心人口流动对于不同地区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作用,分析了流动人口的归属对于不同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影响。具体方法是:分别采用考虑了流人人口的“常住人口”与不考虑流入人口的“户籍人口”两种口径对中国各地区及其城乡人口老龄化形势进行衡量,并比较其差异。其中“常住人口”指的是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的人口;“户籍人口”指的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已在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公民。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的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均采用按“常住人口”登记的原则,“每个人都必须在常住地进行登记。一个人只能在一个地方进行登记”。但是“常住人口”口径规定在不同的时期并不相同,判断“常住人口”的主要依据是人口的经常住所,并参照户口登记;住所与户口登记不一致的,依据时间和空间两个标准判断。1953年普查“常住人口”的口径是拥有常住所,并在该住所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1964年口径改为“常住户口所在地一年以上的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