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十五章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世界哲学 ,
作者: 张汝伦 著
出 版 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版次: 1页数: 30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678950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著名学者、哲学家张汝伦教授,纵论中西、贯通古今的十年沉思录。
人不可能所有的书他都看得懂。要是有人说世界他没有看不懂的书,不要信他的话,不可能。看不荱不要紧,这是正常的过程。但如果看不懂的书你不看,那你永远也没有进步。
——张汝伦
我祝愿并且希望,在我们所走的道路上,我可以赢得并值得诸君的信任。但我首先要求诸相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追求真理的勇气,相信精神的力量,乃是哲学研究的第一条件。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以低估和小视的。
——黑格尔
内容简介
这部文集本来的标准是《跨越不同的世界》,意为其中所收的文章出入中西哲学两个领域。其实,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的读书人就不得不跨越两个不同的世界,面对两种不同的文化。从十九世纪末抱着一部洋装书芽芽学(外)语的“老新党”,到二十世纪末“汉话胡说”的“后学小生”,无不如此。
本书内容涵盖了诸多现代哲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比如重写中国哲学史、现代中国的理性主义、海德格尔哲学的起源问题、黑格尔和他的《历史哲学》、我国的人文精神等等。从中国哲学的自主和自觉到西方哲学对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影响,从孔子的《论语》到朱熹的释义学,作者以其作为一个哲人特有的敏锐和深厚的学养,不仅为我们细致梳理了哲学与政治、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的关系,也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张汝伦,1953年生于上海。1981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先后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87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88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奖金赴德深造,先后在图宾根大学和弗莱堡大学从事博士研究。1991年赴美国在宾州州立大学作博士后,后又去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作访问学者。1992年秋回国工作。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5年升为正教授。现任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所长、西方哲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西哲学和文化比较学会常务理事。东南大学中西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客座教授。《国外社会科学》杂志特约编委、《当代中国哲学丛书》主编。主要著作有:《激情的事想》(1998年),《坚持理想》(1996年),《历史与实践》(1995年),《张汝伦集》(1991年),《意义的探究》(1986年)及近百篇论文。
目录
自序
论中国哲学的自主和自觉
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他者的镜像:西方哲学对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影响
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也谈中国哲学中的反向格义问题
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论朱熹的释义学
《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黑格尔在中国——一个批判性的检讨
黑格尔与启蒙——纪念《精神现象学》发表二百周年
从心理学到释义学——狄尔泰描述心理学的启示
海德格尔哲学的起点
《哲学贡献》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地位
海德格尔:德国和欧洲及其超越
走向世界哲学——从雅斯贝斯的观点看
政治与判断
作为第一哲学的实践哲学
书摘插图
论中国哲学的自主和自觉
二
首先必须对哲学的普遍性特征有真切的把握。中国哲学当然,也可以与西方哲学有种种不同,但中西哲学既然都叫哲学,就不能只有异,没有同。如果那样的话,又何必都叫哲学?近年有论者提出中西哲学存在着“家族相似”,此言极是,但“似”在何处?这是不能不详究的否则,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就真成了问题。重写中国哲学史也好,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也好,都得先解决这个问题:什么是哲学?
诚然,当今世界还无一个普遍哲学,除非我们将西方哲学作为普遍哲学;而只有各种地方性的哲学(包括西方哲学)。既然都叫哲学,总要有共同点。哲学的普遍特点或性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可避免以上述我们批评过的方式去写中国哲学史。一个比较方便但也最无谓的做法就是辞源学分析的方法,从古希腊“哲学”一词的含义得出哲学是爱智(慧)之学。但这种定义实在是过于空洞,缺乏必要的规定性。人类都有智慧,人类也都爱智慧。人类追求智慧的精神活动也绝不止哲学一种,为什么哲学是哲学?可见,哲学是爱智之学关于哲学的特征等于没说。至于哲学就是本体论,或认识论,或形而上学之类的说法,都只是将西方哲学的某一形态理解为哲学的普遍特点,其误自不待言。
倒是劳思光以引导性来解释哲学是抓住了哲学的基本特点。他认为哲学基本上是要引导人类行为,以及人的生活。所以哲学语言原应有一种“引导功能”(orientation function)。引导性的哲学一般包括如下三个因素:1.选定一个目的,将它作为智慧的正当目标;2.对以上决定给予理据;3.提出实践条规,表明这个目的如何达成。但他又认为,西方哲学到了近代之后已经由引导哲学转向认知哲学。因此,西方哲学或现代哲学的主流是认知哲学,而中国传统哲学才是引导性哲学。其实即使就近现代西方哲学而言,引导性仍是哲学的根本
性质,遑论古代西方哲学。
与其他的科学和人类精神活动相比,哲学是从总体上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与追问。它的问题不涉及生命的某一具体部分,丽是涉及一般生命,涉及我们日常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根本前提与背景。哲学的问题不像其他科学的问题那样是从学科内部产生的,而是从外部产生的。哲学总是产生于我们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根基,即文化的根基发生了根本的问题与动摇时,产生于长期的文化传统崩溃时,“礼崩乐坏”是哲学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西哲学的几个高峰期,都有这样的背景。哲学是对人生根本问题、人的自我理解问题的根本思考与回应。如果我们不把哲学讨论的认知问题与具体的科学认知混为一谈的话,那么就会发现,哲学的认知性是派生于它的引导性。苏格拉底的命题“德性即知识”实际已暗示了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