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观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
作者: 张艳涛著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版次: 1页数: 312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970293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作者立足当代实践格局,以哲学观为切入点,揭示了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观变革最后形成的新哲学是:对社会现实进行无情批判的“批判哲学”;关注生活世界的“生活哲学”;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的“人的哲学”;改变现存世界的“实践哲学;关注无产阶级解放与人民自由的“政治哲学”;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理论的“与时俱进哲学”;善于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开放哲学”。
作者简介
张艳涛 1977年生,男,汉族,黑龙江庆安人,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教系,获哲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经管学院,获哲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兼任中国人学学会理事,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理事,福建省伦理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和能力理论。至今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学术月刊》、《江海学刊》、《北方论丛》、《新视野》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目录
导论实践要求与学术动因
第一节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根据
第二节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清理与总结
第三节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学术目标与创新之处
第五节研究难点与应对之策
第一章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及其基本价值——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交会处的批判哲学
第一节哲学视域:从抽象思辨世界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第二节哲学主题:从物的增值到人的发展
第三节哲学研究方法:从体系建构到方法指南
第四节哲学思维方式:由既成论向生成论转变
第五节哲学功能:实践基础上反思、批判和引导的统一
第六节哲学范式: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
本章小结马克思哲学的基本价值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经验——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分合流变
第一节恩格斯:根本立场基本一致基础上的个性化差异
第二节第二国际某些理论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证化倾向
第三节列宁与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推广论)倾向
第四节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本化倾向
第五节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人道化倾向
第六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倾向
第七节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多元化倾向
本章小结基本经验
第三章时代变迁与哲学范式转换——从革命范式哲学到建设范式哲学
第一节革命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范式
第二节建设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范式
第三节哲学范式转型:从革命范式到建设范式
本章小结在时代变迁与哲学范式的转换中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走向——哲学理性与人类理想交会处的时代精神
第一节“道路”的哲学意蕴
第二节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说、学术与学养的统一
第三节追寻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本章小结在直面“中国问题”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境界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及其基本价值
第四节哲学思维方式:由既成论向生成论转变
哲学视域的转移、哲学主题的转换和哲学研究方法的变化必然要求哲学思维方式的更新,要真正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要实现哲学的功能,就必须确立一种合理的哲学思维方。从总体上说马克思哲学革命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转换,即从既成论走向生成论。
一本质主义与既成论
本质主义在西方哲学中具有悠久的传统。本质主义和既成论内在关联,它们不是两个东西,而是同一事物韵两个不同方面。所谓“本质主义是一种先在设定对象的本质,然后用此种本质来解释对象的存在和发展的思维模式”①。本质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先天决定论”,如果从本质主义出发,就必然要求既成论思维。既成论思维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是从预设的本体出发去理解存在、把握现实的哲学范式。此种思维方式把现实事物归结为唯一的始基、本真状态和绝对本性,然后以此为依据去了解现实事物,这是一种注重先定的抽象原则、从原理推论现实的恩维方式。“就其实质而言;它是引人缅怀过去的思维方式,注重先在的思维方式,从抽象原则出发的思维方式,消解对立和瓦解矛盾的思维方式,到对象后面去的思维方式,追寻彼岸世界的思维方式,远离现实存在的思维方式,否弃真实生活的思维方式。”②各异的哲学理论形态或观点体系,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哲学作为表征人之观点的思维方式,它只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