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商图——17—19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分類: 图书,艺术,绘画,油画,
作者: (英)奥朗奇编著;何高济译
出 版 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 540000版次: 1页数: 415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400951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主要由欧洲人画作集成的附加了重要背景资料和评注的中国风情画集,画作的年代大约从17世纪中叶起延至1860年。原画收藏者是香港印度裔英商遮打,画集由他的友人奥朗奇编辑诠释出版。
那是一个中西激烈碰撞的年代:特别是从1792年英使马戛尔尼出使清廷开始,欧洲人逐渐看出庞大的中华帝国腐败无能,终于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帝国的门户,胁迫中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屈辱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从而大肆侵占中国的土地,掠夺中国的财富。那个时期,以英国人为首的欧洲人不仅记录了许多有关史实,而且用画笔描绘了他们眼中的异域景色、社会风貌甚至历史事件。无疑,这些画作有助于我们认识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画集的编者对每幅画都作了说明,同时引用大量原始资料阐释画作及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从而使画集拥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然而,由于时代及所处立场的限制,画集诠释者及其所引用的原始文献都不免烙刻着时代和角色的印记,烙刻着许多今日看来偏颇和谬误的说法。但这些不影响本书的史料价值。只要读者注意批判地阅读,还会有利于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那个时代,认识历史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从侵略者自己的叙述中看到他们内心深处对美丽、富饶、祥和的中华好河山的垂涎和贪婪,看到他们对别家文化的不屑和践踏,看到殖民者侵掠的急切心情和强词夺理,看到当时我国抗英军人和人民的顽强和无奈,看到清政府的管理无序、无知和贪腐。
目录
第一节 中国地图
引言
图目
图说
第二节中国的外贸
引言
图目
图说
第三节早期与英国的外交往来
引言
图目
图说
第四节中国战争
引言
图目
图说
第五节广东河
引言
图目
图说
第六节广州
引言
图目
图说
第七节澳门
引言
图目
图说
第八节香港
引言
图目
图说
第九节1860年以前的中国通商口岸
引言
图目
图说
第十节航运
引言
图目
图说
第十二节杂记
引言
图目
图说
参考书目
主要美术家姓名索引
主要雕刻师和石印匠姓名索引
索引
编校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节中国地图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地图。是公元1584年由路德维科•乔奥25里(Ludovico Georgio)绘制的,并且附有一幅奥特利乌斯(A.Ortelius)绘制的世界地图,后者于1584年在安特卫普出版了一部地图集。这幅中国地图的显著特征是绘有河流、湖泊和山脉,绘出了长城,标有省名和重要城镇的名称。图上的两条拉丁文注释很有意思.其中一条描述的是1557年山西(Sancy)〔Slhansi〕省的水灾,一个跨在一根木头上的小孩的身影——据称他是水灾的唯一幸存者——位于湖的中央:另一条提到长城的修建。
1606年,墨卡托(13erard Mercator)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一幅中国地图.可能采自奥特利乌斯的地图。它所显示的是整个中国和日本、恒河。还有孟加拉湾的一部分在西面,美洲的一部分在东面。也有奥特利乌斯地图上关于山西水灾和长城的修建的注释,还有几条别的注释。如中国人制作陆地帆船的智慧、日本罪犯所受的酷刑〔参看编号1〕。朝鲜被绘成一个岛,但旁附一注释称对这一点并不确定。
1625年的《珀切斯的朝圣》(Purchas his Pilgrimes)中有一幅中国地图,只有很少的地名,城镇和乡村用方块和圆圈表示.还有一幅洪迪厄斯(Hondius)绘制的地图,正文中有如下说明:“我在这里奉献一幅洪迪厄斯的中国地图,以飨读者,但我此举并非为展示这幅地图,而是要展示所有欧洲地理学家都对它所持有的错误观点:后面我将呈献一幅更为完整的中国地图以供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