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是心中一盏灯

禅是心中一盏灯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宗教知识读物,

作者: 曹军编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版次: 1页数: 16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097259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一切人,从很久以来,认为骨肉、血液、能量和呼吸是自己身体的形象,把眼睛所看的影像,耳朵所听的声音,鼻子所闻的气味,舌头所尝的味道,身体所有的感受,头脑所思维的想象当作自己的心的形象。由此认定身和心合二为一,便成为自我的根源。

虚空中并没有花朵,但是有眼病的人却看见虚空中飞舞着许多花朵,并坚定不移地相信这些“空花”的存在。人们忽视了虚空的本体,也看不到虚空是这些空花所产生的基础,并认为这些空花是真实的。这就是妄想的表现。

一切人所感受到的种种,都是由我们的真心所幻化而生的,如同空花从虚空中产生。如果空花消失了,幻想也会随着空花的消失而消失,但虚空依然如故。虽然幻想的心消失了,但是,我们能觉悟的心却没有丝毫改变,所以这个真心是永远不动的。

人都应当远离虚幻,但过于厌离的这个想法,本身也是虚幻的,也要远离,等到你没有什么可以远离的时候,你才真正地除掉了虚幻。如同钻木取火,等到火苗出来了,木头就会化为灰烬。

佛家认为,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组成的:毛发、齿爪、皮肉、筋骨等固体的东西归于地,血、唾、痰、涕等液体的东西归于水,暖气热量归于火,运转的机能归于风。如果地水火风分离后,人的身体还存在吗?应当认识到,身体是由这些因素组合而幻化的东西,由这些幻化聚合在一起的东西,形成了人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躯体、头脑。

由肉体组合而成的那个心是虚妄心,虚妄心全靠身体中的一口氧气而活着。这个虚妄心如果离开了能看形象的眼睛,能听声音的耳朵,能闻气味的鼻子,能尝味道的舌头,能有所感受的身体以及能思维想象的头脑,也就会消失得连一点儿灰尘都没有。

纯净光亮的摩尼宝珠可以映照五色,认识人生乃至世界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对于身心幻象的执著。这些执著如同摩尼宝珠中的尘垢,尘垢越多,宝珠就越会暗淡无光。要想得到智慧,应该澄清自己心中的浮尘。

世界上的一切事都这样,人的生死、时间的前后、金钱的有无、情人的聚散、事物的起止形成人的观念。这些观念随着这些事物的变化而循环往复地流转。如果我们不能摆脱这个旋转的圈子,我们的智慧就会在流转中不能发挥作用。这会发生云使月运、舟行岸移的颠倒。

佛教认为,生物是多种多样的,有卵生、有胎生、有水中游、有天上飞、有陆地行等不同的形式。人乃至所有生物之所以能够一代代地流传下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爱欲”。在这个问题上,人和动物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只是表达和行为的模式不同罢了。欲望因为爱而发生,生命因为欲望而产生。所以,人类总是生死相续,生生不息。

对于事物的主观见解,往往阻碍我们认识世界的真相,如果我们能削弱意识上的见和思维上的解,我们才能真正发挥我们感照世界能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常说的换个角度看问题,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角度越多,认识越全面。

我们所学所写所看的文字,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月亮才是我们真正要表达的东西。但愚蠢的人却把文字的东西当作真理,就如同把指月的手,当作月亮一般可笑。梨子的味道必须亲口尝才能知道,在你实践某种理论之前,任他说得天花乱坠,也不要轻易认为得到了真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一个人在身体非常健康的时候,五脏六腑非常舒畅;身体四肢非常健康的时候,往往容易忘记自己的存在。如果一个人病了,不健康了,便会时时都关注自己的身体。病痛时时提醒我们有个身体,手痛则手在,身痛则身在,越是病的厉害,自我意识就越强烈,如同针扎一般痛苦,每个细胞都有个我。当人最舒适的时候,也就是忘我的时候,反过来,如果人做到忘我,那么他还会有什么烦恼呢?

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蕴涵深刻的人生智慧。浓缩了禅的思想和智慧的精髓,它不仅可以使你了解禅的文化,还能帮助你领悟生活的真谛,获得睿智的点拨和绝妙的启示,让你走好人生之路。

作者简介

曹军,出身剧作世家,喜好国学,尤其热衷于佛学研究。曾原创《国学与管理系列丛书》,编著《与大科学家对话》《没有结尾的故事》系列丛书,是资深的科普读物、儿童文学、哲学宗教类选题策划人和原创作者。

目录

第一章 山自青来水自流

1 轻松离开——沩山禅师

2 哪一个是真的我

3 克期取证——释迦牟尼佛

4 疑惑

5 不立文字——摩诃迦叶

6 微妙的禅

7 禅法东渐——达摩祖师

8 明心见性

9 院子比较亮——师父与小和尚

10 禅修的目的

11 贫穷也能布施——阿难尊者

12 布施才能让你感到富裕

13 自然和谐——大珠慧海禅师

14 人眼中的世界

15 抱璞投师——曹山本寂禅师

16 这个世界很脏吗?

17 禅定和自由——东坡居士

18 开启智慧之门

19 心性含万法——智隍禅师

20 身体内的虚妄心

21 如何用心——莹山和尚

22 禅的智慧

读者感悟

第二章 道莫染污岂用修

1 没有东西束缚你——无住禅师

2 无所不为做事情

3 洞察一切——释迦牟尼佛

4 好诗功夫在诗外

5 什么都不记得——善财童子

6 倒满水的杯子

7 该走的和该留的——善慧大士

8 善缘的力量

9 用心去听去看——香严智闲禅师

10 超越生死的思考

11 只有放下才能拿起——坦山禅师

12 放弃是一只清醒剂

13 当头棒喝——德山与临济

14 见解的障碍

15 循序渐进——希运禅师

16 妄想如何产生

17 睹影悟道——洞山良价

18 寿命

19 鱼有鱼路 虾有虾路一云门和尚

20 禅是心头一盏灯

21 寸丝不挂——雪峰禅师

22 身体是真实的吗?

读者感悟

第三章 倒驾慈行渡苍生

1 大肚能容——白隐禅师

2 瓜熟蒂落

3 禅师也是人——六祖惠能

4 命运在谁手里?

5 倒立而化——邓隐峰

6 竞争

7 做个有心人——奕堂和尚

8 自己的问题

9 化解纷争——南泉和尚

10 大恶魔

11 磨砖成镜——怀让禅师

12 文字不是真理

13 随流去——大梅法常

14 小心说话

15 参透人心——梦窗国师

16 待人待己

17 春风化雨——方辩禅师

18 心灵的天堂

19 心贫者有福——南隐禅师

20 师父与弟子

21 实事求是——仰山慧寂

22 正见正人生

读者感悟

第四章 高山顶立海底行

1 尊物重心——宗旦大师

2 禅师的兰花

3 绝处逢生——雪潭和尚

4 我从哪里来?

5 一切皆禅——无相禅师

6 喜舍之福

7 谁更危险——白居易

8 精进修行

9 自己的宝藏——大珠慧海

10 永远不动真心

11 好雪片片——庞蕴居士

12 别针等于别墅一年的居住权

13 处变不惊——香严智闲禅师

14 大树

15 摆渡渡人——船子德诚

16 崇古

17 真心真情——无名氏

18 生活太简单了

19 无事高僧——丹霞天然

20 格言别录

21 将心比心——香严智闲禅师

22 无形,未必虚假

读者感悟

筧五章 明灯除却千年暗

1 一切法无差——拾得禅师

2 俗人看法

3 要做人间大丈夫

4 极平凡处找真相——庆诸和尚

5 俗人佛语——一沙发不是沙发

6 自己作主——观音菩萨

7 治心一处,无事不办

8 谁束缚你了——道信禅师

9 俗人佛语二——无我就是有我

10 慈悲施舍的力量——残梦禅师

11 俗人佛语三——没有福报

12 直指人心——法达和尚

13 俗人佛语四——无佛

14 色与空

15 规矩在心——无尽藏尼师

16 澄清心中的浮尘

17 何人观心——法融禅师

18 一切都在循环往复

19 智慧如灯——百丈怀海

20 人人都有智慧

读者感悟

第六章 断臂求法难安心

1 随缘自在——禅师和小和尚

2 小沙弥的命运

3 左右为难——哭婆

4 福禄寿

5 一盏灯——一灯大师

6 做好人

7 烦恼就是菩提——神会禅师

8 烦恼与菩提

9 大事和小事——黄檗希运

10 敬鬼神

11 福德与功德——韦刺史

12 生命的真意

13 天堂与地狱——老僧与武士

14 生老病死

15 一剑倚天寒——明极和尚

16 般若是一条船

17 万卷书放在哪里——归宗智常禅师

18 信仰的力量

19 茶壶与水杯——住持释圆

20 一杯水

21 一宿觉——永嘉玄觉

22 轮回

读者感悟

第七章 清净能止后得定

1 佛法如药——文殊菩萨

2 人的思想

3 花开花落——和尚与花

4 如花的世界

5 用心恰恰无——从谂禅师

6 解脱

7 灵明异动——梵琦禅师

8 杂说禅

9 当下即是——智藏禅师

10 千年一念

11 不像人像佛——坦山禅师

12 枯木逢春

13 真知在于实践——唯宽禅师

14 信解行证

15 佛为谁烦恼——赵州和尚

16 现在、过去和未来

17 我也是这个样——怀让禅师

18 人之初

19 看大门的——盐官齐安

20 画禅

21 休养生息——二祖慧可

22 忘我的时候

读者感悟

第八章 利刃吹毛急须磨

1 人生什么最危险——元珪禅师

2 做事的戒律

3 本来面目——道明和尚

4 什么是我?

5 心平气和而随缘——大含和尚

6 有只乌鸦嘎嘎叫——无住禅师

7 学会说话

8 佛即吾心——楚圆禅师

9 护身符

10 是病不是禅——志诚禅师

11 求真路上四种病

12 做官不如做佛——天然禅师

13 爱不重不生婆娑

14 一块好材料——弘忍禅师

15 谁聪明?

16 什么是正道——外道和道士

17 无法可说

18 云散月见——药山和尚

19 做事有正道

20 虚空无挂碍——布袋和尚

21 不忘初心

读者感悟

书摘插图

【第一章】山自青来水自流

1轻松离开——沩山禅师

沩山禅师在禅堂上讲法,仰山和香严智闲站在一旁侍候。

沩山禅师说:“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个佛的道法都相同,每个人都找到了解脱路。”

仰山问:“什么是每个人的解脱路?”

禅师回头看着香严智闲说:“他的提问,你为什么不回答他?”香严智闲说:“如果谈到过去、未来和现在 ,我倒有个答案。”

禅师问:“你怎么样回答?”

香严智闲告别一声就走了出去。

禅师又问仰山:“智闲这样回答,合你的意吗?”

仰山说:“不契合。”

禅师合:“你的意思又怎么样呢?”

仰山也告别一声走了出去。

禅师呵呵大笑说:“真是水乳交融啊!

俗人看禅

人的解脱之路就在我们的脚下,对于烦恼和忧虑,亲自轻松地离开一下,这不正是走的解脱之路吗?

哪一个是真的我。

人们大多知道两种意识:一种是意识,一种是潜意识。这个意识形成自我的观念,也就是“我思故我在”。但是,根据《楞伽经》的讲述,略说有三种识,即真识、现识和分别事识。真识即白净识,又称自性、真如、法界等,超越物质和意识等一切差别。现识即藏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潜意识,它贮藏业习种子,也使种子不断向外显现。分别事识即眼、耳、鼻、舌、身、意识,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显意识。喜怒哀乐就是通过显意识表现出来的,但它与潜意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关于自我的概念,便形成三种不同的认定:

凡夫以显意识为我,处处贪婪,遍至一切六情根中,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是为邪定聚。

修行人以潜意识为我,受业习的左右,忽而向善,忽而向恶,总是找不到真正的自我,是为不定聚。

真悟道者以真识为我,纯善无恶,是为正定聚。

所谓修行,就是要找到真正的自我,使真识外显;要使真识外显,就要使潜意识外显;要使潜意识外显,就要使业习种子发芽、生长,以至死亡,但不能再结新种子。禅宗五祖云:“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这就是修道的真谛,也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

佛法修行的成法等是道谛;促使业习种子果报成熟,这就是苦谛,表现为身体的病痛、精神折磨、社会上的遭遇等。一切苦无常一切有相皆是虚妄,远离生灭,这就是灭谛,种子贮藏在潜意识中,随缘带来一切果报这就是集谛。

人的一切智慧皆是真识的显现。如果道谛的修行,那么隐藏的业习种子发作时,就会开花结果,还会结出更多的种子,人们就会变得更加愚痴,果报会更加痛苦,这就是集谛必然带来苦谛,只是时间早晚时机的成熟。修道谛则偿还业债,不造恶因。因此,能够走向清净。清净了,那些蒙蔽我们大智慧的尘埃落定,智慧的光芒就显现出来,所以只有修道人才明白世间是苦的真谛。这种苦来自一种无明,也就是凡夫对于真我的不自觉。

人都有一些习惯性盼行为,习惯成自然。在修道者看来这就是含藏识所包含的习气种子,如果习气已然磨尽,潜意识的障碍消失,心无余物,真识显露,眼、耳、鼻、舌、身、意全部转识成智。这时不再有集谛,也不再有苦谛,也无须道谛的修习,也无灭谛常在。这时的心才是妙明真心,人才真正地找到了自我。

所谓喜怒哀乐,只不过为随顺世俗而过眼烟云。虽然只是一场戏,却演得比真的还真,等到散场时,大家各归其本来处,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回到自己的来处,便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了。

注解:

业:俱舍光记十三曰:“造作,名业。”业为造作之义。是有二种:一如身之取舍屈伸等造作,名为身业,音声之屈曲造作,名.为语业,是直指身之造作,语之造作为业也。

四谛:一苦谛,人生之苦报。二集谛,贪嗔等烦恼,及善恶之业。能集苦报,故名集谛。三灭谛,涅檠也。涅檠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真空寂灭,故名灭。是为悟之果。四道谛,正道也,此能通于涅檠故名道。是为悟之因。

克期取证——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七天悟道。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先修“无想定”三年,“知非即舍”,知道这个不是道。他又去学非想非非想定,也修炼了三年,本师释迦牟尼佛也“知非即舍”,认为这个不是道,不是生命的究竟。于是他又到雪山,就是现在尼泊尔的北面西藏的南面,到这个雪山上修苦行,苦行就是自己给自己苦吃,修了六年,他都做到了,仍然“知非即舍”,他说:苦行非道也。下山后,释迦牟尼佛已经变成背弯人瘦。他来到中印度恒河边上的一个牧场,一位牧羊女看到他好可怜,才供养他牛奶,他重新吃营养的东西,他恢复普通人的生活,在恒河边上一棵菩提树下面打坐,释迦牟尼佛座上盘坐,发誓不证道不起此座,假使不大彻大悟,找出人生宇宙生命的真谛,不证菩提不起此座。因此,七天当中,第一天,发现天眼通了,第二天,天耳通,五六天,六通具足,第七天早晨抬头一看,睹明星而悟道,天快要亮的时候抬头一看,太空上有一颗辰星在那里亮,这个时候他悟道了。

俗人看禅

人都应当远离虚幻,但过于厌离的这个想法,本身也是虚幻的,也要远离,等到你没有什么可以远离的时候,你才真正的除掉了虚幻。如同钻木取火,等到火苗出来了,木头就会化为灰烬。

疑惑

资源是稀缺的,如果每个人都收敛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那么资源相对来说肯定宽松一点。然而,人活着总想生活得更好一点,除非有先见之明,否则事先很难说。人总要活着,要消耗多少?多和少的问题,谁都不想自绝后路,都想可持续发展自己。而人生来就无知。我们从社会中汲取生活的智慧,我们是社会化的人,社会现在就展到这个阶段。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各种技能,都处在这个相有限的阶段,无知的东西太多了,不可能所有人类都理性。恰恰相“流俗众,仁者希”,佛说“不可说”。

人并非为了五欲六尘而活,但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不是每一个人都懂。人的确有许多不理性疯狂的现象,有果必有因,在的东西,总有一些原因吧?

明明存在的东西,可是有些人却说不存在。食欲,性欲,人之本性。孔老夫子也承认。五欲并非我们本来就追求的目的,但是把它说成是“虚”的,你相信吗?

人生太无奈,人生太复杂,哪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发展到今天,大部分人还是干着他们自认为应该干的事情,然而事实上未必。如何做价值判断?如何断定这个事情客观上到底对还是不对?好还是不好?的确,这个世间有太多不确定性,纯粹的善举和纯粹的恶行都极少的。大部分人每天干的事情,都是好中有坏,善中有恶,利中有弊。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少做点错事就很了不起了。但是,毕竟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在变。固然古圣先贤有许多真理流传几千年,依然字字珠玑,然而新的时代有新的情况,有新的时代特殊性。就算是“相”在变,那么“心”又是什么呢?“心”就一定不变了吗?

注解: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

不立文字——摩诃迦叶

一天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为了要令一切众生得大利益,就请佛说法,并且就把一枝金色的波萝花贡献给佛。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答应了他的请求,就高升法座。可是佛升座后一句话都不讲,只是手里拿着这枝波萝花静静地给在会大众看看。当时在座的许多弟子和护法诸天,看到这一情景,心里都在想着,佛平日一升法座,就开口说法。今天很奇怪,为什么坐了好久,只是拿一枝鲜花给我们看看,这是什么道理呀?大家都不理解佛拈花示众的主要意义。正在这个时候,站在佛旁的一位老比丘,名叫摩诃迦叶尊者,看看之后,就领悟到佛拈花意旨,突然间破颜含笑起来。大迦叶尊者,为什么看到佛的拈花示众,会破颜含笑起来呢?他能够深深地彻底领悟我佛拈花的微妙法门,默契了佛的心宗,所以大迦叶尊者微笑之后,佛马上开口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与摩诃迦叶”。佛就把正法眼藏,传法给摩诃迦叶尊者,同时佛又把自己所搭金缕袈裟和青色天所贡献的钵统统都给了迦叶,这就是“衣钵真传”,成为禅宗西天第一代祖师。

俗人看禅

“因果法则”是宇宙的一个法则。因就是种子(前因),果就是果实(后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因果;“种瓜想得豆,种豆想得瓜”这违反了因果法则,得不出结果,所以不是因果。因果可以相互转

化: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一件事情的结果,会变成另一件事情的起因。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循环延续不问断。

微妙的禅

许多人认为禅很神秘,其实不然。禅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词,意思是“静虑”,也叫“思维修行”。同时,释迦牟尼佛又在灵山法会上为我们传下了一种修行的方法,这种方法经达摩祖师传人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宗派叫禅宗。达摩就是中国禅宗的初祖。

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这是无说而说,无言之道,要我们从眼睛与耳朵方面,得个消息,体会佛的无言妙道。古人说:“大道本无言,因言而显道,真心本无相,即相而明心”,就是这个道理。孔子有一次对几位弟子说:“余欲无言。”弟子说:“这怎么办,如果夫子你不开口讲话,那么我们这些小小的弟子们,就得不到教益了。”孔子说:“不要紧,你们看看天,它日日夜夜也没有讲话么。”那春夏秋冬四时的节气,不是照样走得很好嘛?它一天到晚也没有讲话,那万物不是也生住异灭,辗转循环终而复始嘛。你们看,天何言哉。这就充分说明了,无言才是真正的大道。

禅法东渐——达摩祖师

摩诃迦叶为了续佛慧命,使法水常流,将正法眼藏和衣钵以直指单传的形式,再传给阿难尊者,这是西天第二代祖师。再由阿难传法给商那尊者,法灯续焰,一直传到第二十七代般若多罗尊者,将正法眼藏和衣钵传付与菩提达摩大师,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师。当时般若多罗尊者嘱咐达摩大师说:吾灭度以后六十年,希望你将此正法眼藏和衣钵传到中国去绍隆佛种,普利众生。达摩大师秉承遗训,就乘一只做生意的商船,航海东来中国。因当时梁武帝不领悟达摩大师的根本法要,情投意合千言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机缘不合。于是达摩就离开金陵到洛阳去。后来,梁武帝心里感到懊悔,自愧有眼不识泰山,下了一道命令,派遣许多兵马,急急追赶,一定要把达摩大师请回来,承事供养。达摩大师刚走到江边,回头一看,后面有许多兵马追赶而来,随手就折了一支芦苇,掷在江中,脚踏芦苇渡江,扬长而去。到了洛阳,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深入禅定。后来古人写了一付对联:“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待人来。”

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少林寺有一千四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坐落在河南省郑州与洛阳之间的嵩山之麓。唐代时期,该寺曾经住过僧众二千五百人之多。这里的僧众除了禅宗大德之外,还有武艺拳术著称的武僧。这就是达摩大师当年面壁过的圣地。达摩大师从印度把佛教禅宗传到中国,被称为是中国禅宗第一代开山祖师。再由达摩大师,把正法眼藏和衣钵传给二祖慧可大师,这叫做灯灯续焰,奕叶相承。

俗人看禅

一个律师既当正方,又当反方。法官开始判被告有罪,后又改判无罪,几个循环后,不了了之。可见,文字本身也是个相,思想本身也是个相,没有对和错,是和非。但我们依然会争论不已,因为我们的经历和理解和角度不同,即使同,表达也不会同。

相其实根本就是个虚妄的东西,我们自己可以完全的反抗自己刚刚说的一切,循序渐进直到空性的产生。其中理解和领悟非常的重要,否则完全是胡说八道的抠字眼了。

明心见性

实现自我的觉醒的第一步,用禅的语言说就是“明心见性”,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天成的,是完美圆融的,人们也许会问,这完美圆融的本性来自何方?禅师说:真空妙有。这种“空”是一种超然的境界。“空”是人类生活必须的,有了“空”才能孕育一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无”就是禅宗所说的“空”。

自性是圆融的,因为人的自性是无所障碍,无需依赖,无所执著的是一种安详的自在,因为自性源于空性,任何的执著都是一种阻碍,它阻碍着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智慧就是从真空中生出的妙有,领悟到这个道理的人不造作、不贪婪、不虚伪,所以,空性对于我们有重大的意义,虽然空性并不是空间的概念,但是,我们可以用空间做一个相似的比方,借此来理解空性的妙用。

阿难在佛的弟子中记忆超群,他告诉我们,我们的性情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现实状态决定的,我们的性情的贫穷与富有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之中,当我们在物质的烦恼中苦苦挣扎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痛苦,当我们以布施的心对待一切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富足。

大多数人不能明心见性,因此,都是比较自私的,但是他们不知道。痛苦和愚昧的来源正是自私的心理。减少自私获得智慧,禅的方法之一、是慈悲和无嗔,慈悲是真心地关心别人,达到忘我的境界,在关心别人的时候,不应该有私利在其中,别人自然会感受到你的真诚。

院子比较亮——师父与小和尚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在寺庙的院子里找东西,他的师父看见了就问他:“你在找什么?”

“找库房的钥匙。”

“那可是重要的事,我也来帮你找吧!”于是师父也蹲在院子里帮小和尚找钥匙。

“你知道库房的钥匙掉在哪个角落啊?”师父问。

“我在屋子里掉的。”小和尚说。

“那你在院子里找什么呀?”师父有些责怪地问。

“因为院子比较亮啊!”

俗人看禅

小的时候,妈妈说不要靠近火,于是我戒火,我们带着清新和理解靠近火,哪怕只有一次,就足够体验到火对身体的伤害,从此,我理解性地不近火了。戒的关键是清醒、智慧和慈爱的具备,是一个结果,是一个过程,是我们的选择和慧根。如果没有理解和清醒,人的行为就成了放纵。

禅修的目的

世界幽默大师卓别林表演过这样一个场景,两个人睡在阴冷潮湿的坑道里,一个士兵忽然觉得自己的腿痒,便抱起腿猛挠,怎么也不管用,结果,睡在另一个方向的士兵醒了,照着腿痒的士兵就是一拳,他被打愣了,这才明白自己挠的是别人的腿。

禅修的目的是让我们获得智慧,因为没有经过禅修的人,在禅师的眼里也是一个迷失的众生,禅修的大事就是自我的觉醒。“一念觉,众生是佛。”觉醒就是既能看清自己又能看清别人,禅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真心去听去看,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的智慧是现成的,只是没有被我们开发出来,禅就是开发我们智慧的一种方法。

事实上禅的精神是超越了宗教观念的,通过禅修我们才能体验到活在当下的于佛无别,也就是禅宗经常提起的“即心即佛”。

贫穷也能布施——阿难尊者

有一天,佛陀的弟子阿难在一个贫民窟中乞食,这时一个穷人对阿难说:“我很穷,没什么可布施的。”

阿难说:“布施可以使你变得富有。”

穷人说:“我已经穷到连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了,拿什么布施呢?”

阿难说:“那你就拿你的贫穷来布施吧!”

俗人看禅

我们一定能做我们想做的人,这要看我们是不是真的想做。做好事不难,但有几人能放下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时间,去为别人付出?即使是做了所谓的好事,不是争名就是图利,就是不能做自己。

布施才能让你感到富裕

从前有三个人,觉得自己生活不快乐,便一起去拜访无德禅师,希老禅师指点他们快乐之道。

禅师见了他们,便反问:“你们要得到什么才会使自己觉得快乐?”一位说,如果我能享天伦之乐,有融洽的感情,就会觉得很快乐;第二位说,如果我有很多钱,富裕会使我快乐;第三位说,我希望有权势,当了大官,别人看得起我,就会很快乐。禅师听罢,便告诉他们说:“难怪你们都不快乐。你们不停地向外追求,心里头就产生了匮乏的感觉。追求情,在心理上就有了缺乏温情的感觉;追求财富,就产生财物不足的困惑;追求权势,便引起对权力的渴求。”

禅师接下去说:“人若不懂得布施,便不会体验到自己的富有。自己不懂得奉献感情,天伦之乐也就培养不起来。自己如果不好好做一番事业,为社会服务,权势又有什么用呢?人如果不能奉献,就会穷困得捉襟见肘。切记呀:只有布施才能让你感到富裕的满足和自我实现的快乐。”

从禅修的特色来看,禅修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智慧。世上生存的芸芸众生谁不需要智慧呢?可是获取得到智慧的方法,是人们世代追求的目标。其实,佛法无边,释迦牟尼佛早已经给了我们方法,那就是——禅。有些人习惯于把拥有知识看成是智慧,这是非常错误的。对于现代人而言,知识是越来越丰富了,人们运用广博的知识做事、赚钱,但是并不快乐,反而增加的诸多的烦恼。真正能使我们快乐的是智慧,所以,人们经常走人一个错误的循环:烦恼——知识——更烦恼;而不是:烦恼——智慧——快乐,禅就是让我们走从智慧到快乐的路线。

有的人聪明,有的人平庸,有的人强壮,有的人赢弱。总之,如同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人和人都是不同的。禅宗把这些不同叫做人的根器不同,根的意思就是指大树有粗大根系,小树只有细小的根系。一场大雨下来了,落下的雨水没有差别,而大树小树的受益却能分出多寡;器是指盛水的器皿,小的器皿往里面倒再多的水也是枉然,人们要为此不平,那么就不会有一个快乐的人生。也许我们总是起到坏牌,我们不必抱怨,我们只要能把我们手中的牌打得淋漓尽致,无论输赢,我们都会成为快乐的人。

自然和谐——大珠慧海禅师

源律师问大珠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吗?”

大珠说:“用功。”

源律师问:“怎样用功?”

大珠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源律师说:“一切人都是这样,岂

不是同师父你一样用功?”

大珠说:“不同。”

源律师说:“有什么不同?”

大珠说:“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思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所以说不同。”

俗人看禅

散乱的心,是失败的根,如果我们能专心做好每一件事,成功就离我们并不遥远。

禅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智慧,禅也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因为,禅意味着自然和谐。如果你刻意追求,快乐便会如惊弓之鸟立刻离你而去;但如果你真心的投入,快乐便本来就在你的身边。

人眼中的世界

人眼中的世界和佛眼中的世界是一样的吗?估计是不同的,就好比你叟中的世界和我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不知道信奉佛教的人在中国人里占了多少比例,不过就日常接触来看,并不是很多,基本上十个中国人里只能找出一个自称是信奉佛教的人,并且这一个自称信奉的人还很值得怀疑。

绝大多数人都保持着这么一种观点,他们中比较诚实的人会说:我爱钱,钱就是一切,为了钱做什么都可以。当然也有比较委婉不那么直露的说法,那就是: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行的。

……

禅是心中一盏灯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