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瓦之书

分類: 图书,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王族 著
出 版 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7-1字数: 300000版次: 1页数: 341印刷时间: 2005/07/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2809425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白哈巴——西北第一村。图瓦人在这里逐水草而居,沿袭着古的生存方式繁衍生息。此书为第一部写图瓦人的文学作品。
如果你不知道要往哪里去,任何一条路都会带领你到达。
——图瓦谚语
真正的山应该有两种,一种是从低处向上的高山,另一种从高处向下的深渊。
——一位图瓦老人的话
内容简介
本书写了一个只有200人的少数民族集体——白哈巴村的图瓦人的生活纪实,极富现场感,当然这个村落的历史,风俗等背景材料,都掺透在作者从容描述的笔底了,不显沉闷、不露夹生,像行家里手烧烤全羊,里外熟透,散发出鲜活的香味。在那美丽的阿勒泰山中、喀纳斯湖侧,白哈巴村也在阳光下显现着令人注目的奇丽,有很多摄影家,都在那儿拍出了成功的作品。尤其是这个村子的秋色,长期闪烁在各种画页及网图中。但摄影家与画家只看到了村庄的外表,王族则深入到了它的内核。他从栅栏、斧头、奶桶、扇镰上体会生机,又从鹰、狗、羊、狼的身上发掘激情,还从石头、岩画、歌声中寻找永恒。一部30万字的巨作,只写了一个小村子的日常生活场景,还不显单薄和零散,是颇需功力的。
目录
卷一:高地后面
1.遥远的部落
2.高处看美
3.宁静中的激情
4.神圣的蓝领带
5.疼痛的迁徙
卷二:栅栏内外
6.村庄上空的鹰
7.127个栅栏
8.灵魂中的水与火
9.甘甜的泉水
10.与“2”有关的事情
11.小路蠕动
12.旧房子、新房子
13.抢羊皮:结婚之一幕
14.两所学校
卷三:明亮的器具
15.苏尔
16.斧头/印
17.甩鞭
18.马鞍子
19.奶桶
20.扇镰
卷四:传奇六种
21.天之子
22.吹笛者阿尔布养
23.神枪手买根合斯
24.金子丢了
25.最后一头驴
26.科克盟科克
卷五:烟尘腾起
27.一匹马在望着远处
28.烟尘腾起
29.数羊
30.三个汉族人
31.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人
32.男人们都走了
33.补靴子
34.酒神
35.用一只眼睛同时看太阳和月亮
36.面子
37.一生
38.细狗
39.春天的秘密
40.岩画
41.守望石人
卷六:坡上舞者
卷七:游牧者的身姿
卷八:一只狼的11天
卷九:大雪飘飘
后记:写在长篇散文最后的话
书摘插图
卷一:高地后面
2.高处看美
第二天黄昏,到了白哈巴村。
白哈巴村夹在两山之间,不宽的山谷,刚好供这么200多户人居住。由于山不高,山谷便显得开阔,村庄因而也显得安详。村庄的背后是山坡,山坡的顶端是雪峰。正值夏季,雪峰被葱绿的树林遮掩得恍恍惚惚,但只要看一眼山顶的积雪,就知道这是一个雪山下的村庄。
尽管先前已来过好多次,对白哈巴村已是十分熟悉,但因为此时心情不同,第一眼看过去,仍感到一股新意。木头房子在夕阳中泛出一丝金光。这些木头皆为松木,经历岁月,变成了金黄色。此时的夕光已变得慵懒,似是留恋着什么不忍离去。因而,这些颇具瑞士风格的木头小屋便反射出一丝丝温暖的金黄色光芒。小屋旁边的松树尽管三三两两地散布着,但都高大笔直。树就是这样,长在森林里,并不一定能长多么高,而长在有人居住的地方,却可以长得很高很粗,通常人们见到的大树和古树,皆在村庄一类的地方。这也基本上说明了一个道理,万物的生存除了自身的生长之外,还在于经营。一棵树被种在村庄里,便像村里的一个人一样,有了属于它的一块生存之地。时间长了,它便成了村庄的一部分。人们需要树在村庄里的存在。事实上,在村庄这样一种生存环境里,树往往就是人的另一弥生存需求。方方正正的木板小屋和笔直的松树显得很和谐,似乎表明了地处阿尔泰深处的白哈巴村在生存意义上的一种统一,也显示着一种质朴和原始的美。村中还长有自桦树,一棵一棵散布在松树中间。因为枝干雪白,便很显眼,再加上蓬勃的树冠,似一把把大伞。小时候看电影,为莫斯科郊外的白桦林着迷,实际上,阿尔泰的气候和俄罗斯差不多,在白哈巴村的背后,就是中俄边境上的友谊峰,西伯利亚的风从友谊峰吹过来,随着地域的降低骤然变暖,便孕育出了这浓密的山林。树是有灵性的,不光会择地而生,慢慢地就会与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而且还会有一些惊人的举动。甘肃会宁县的杨树就是一例,红军在会宁会师时栽下了那些树,后来红军离去,它们的叶子居然都长成了五角星状。白哈巴村的这些白桦树也颇引人注目,刚觉得它们一个个具有女性之态,便又发现了让人惊奇的景象。原来,在每一棵松树后面,都长有一棵白桦树。如果说,高大笔直的松树是男人的话,那么跟在它身后的白桦树就是热爱它们的女人。一对又一对,它们组成了爱的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