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用玉制度研究

分類: 图书,历史,考古 文物,
作者: 孙庆伟著
出 版 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版次: 1页数: 32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3255028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这部著作是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补充修改而成的。全书三十多万字,配有近百幅插图,近两百个附表,分为绪论、上篇、下篇和结语四大部分。绪论讲述玉器研究史,厘定相关概念并阐述研究方法;上篇是资料篇,是对周代墓葬出土玉器的复原和统计;下篇是分析篇,是围绕周代服饰用玉、瑞玉和丧葬用玉及其使用制度展开的研究;结语则是分析研究之后所作的综合,集中条列出了其提出的重要结论性意见。
内容简介
本书分绪论、上篇、下篇以及结语四大部分:绪论阐述周代玉器研究史及本书的研究方法;上篇对3800余座两周墓葬中的随葬玉器进行复原与统计;下篇对周代各类服饰、礼瑞以及丧葬用玉进行详尽分析,并对这些玉器的使用制度作了全面考察;结语则对周代用玉制度所体现出的时代、等级、性别和地域特征作了归纳和总结。
本书是对周代玉器及其使用制度的系统研究,可供从事考古、历史、人类学、博物馆学等研究的专家学者及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孙庆伟,男,江西上饶人。1988年入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专业学习,后师从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教授,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青铜时代考古研究和教学工作,对周代考古及先秦礼制致力较多,数次参加山西晋侯墓地、陕西周原遗址和周公庙遗址的发掘工作,发表专业论文和发掘简报三十余篇,并出版有《西周玉器》(2005)和《战国玉器》(2007)两部图录。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上篇 周代墓葬出土玉器复原与统计
第一章 西周墓葬出土玉器复原与统计
第一节 周原
第二节 丰镐
第三节 晋国
第四节 虢国
第五节 应国
第六节 鲁及邻近地区
第七节 燕国
第八节 鱼国
第二章 东周墓渔葬出土玉器复原与统计
第一节 成周
第二节 晋及韩、赵、魏
第三节 虢国
第四节 卫国
第五节齐、鲁及邻近地区
第六节 中山
第七节 秦国
第八节 楚及邻近地区
第九节 吴越
下篇 周代墓葬所见用玉制度研究
第三章 周代的服饰用玉及其制度
第一节 发饰
第二节 耳饰玦
第三节 项饰
第四节 组玉佩
第五节 玉带钩
第四章 周代的瑞玉及其制度
第一节 周代瑞玉的界定
第二节 周代瑞圭及其使用制度
第三节 文献所见周代执圭之礼容
第五章 周代的丧葬用玉及其制度
第一节 周代丧葬用玉的界定
第二节 饰棺用玉
第三节 玉覆面
第四节 玲玉
第五节 握玉
第六节 丧葬用璧
第七节 足端敛玉
第八节 周代墓葬和墓地所见的祭祀用玉
第六章 结语
参考书目
插图来源
后记
书摘插图
上篇 周代墓葬出土玉器复原与统计
第一章 西周墓葬出土玉器
复原与统计
在本章中将以地区为单元,对周原、丰镐以及列国境内典型西周墓葬的出土玉器进行复原与统计。为了方便论述,个别两周之际或春秋早期偏早阶段的墓葬也在此讨论。
第一节 周原
周原是周人和周文化的发祥地。从广义上讲周原包括今陕西关中平原的西部,千河以东、漆水河以西、渭河以北和岐山以南的狭长区域,这一地区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但从考古资料来看,狭义的周原则包括今扶风、岐山两县北部的法门、黄堆和京当三乡的大部分村落,这一区域东西宽约6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本节所讨论的周原玉器主要指狭义周原地区出土的西周玉器。
一、典型墓地和墓葬概况及墓葬等级划分
据不完全统计,周原出土的西周玉器总数已经超过千件,除少部分发现于建筑基址、作坊和窖藏外,多数见于这一时期的墓葬当中。但周原的墓葬大多遭到盗掘,保存完好者极少,这对研究该地区周代墓葬用玉制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1.扶风北吕墓地
北吕村位于扶风县上宋乡的渭河北岸,正处在狭义周原的南缘。1977—1982年在北吕村附近进行了六次发掘,清理了先周和西周时期的墓葬五组284座。依据出土器物特征,发掘者将这批墓葬分为七期,年代则从先周一直延续到西周末年的幽王前后。
北吕墓地第I、Ⅱ和Ⅲ三组54座墓葬均保存完整,而第Ⅳ、V两组墓葬则多遭盗扰,故本节的有关讨论以前三组墓葬为主。虽然这54座墓葬均为小型竖穴土坑墓,但根据其随葬器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一椁一棺且随葬有少量铜容器的墓葬,前三组中仅ⅡM1一墓;另外,第V组的VM148未遭盗掘,也属于该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