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

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新闻传播 出版 ,

作者: 王天意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版次: 1页数: 325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1007198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互联网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它改变了传统媒体在交流和传播方面的种种限制,极大地拓宽了社会公众的表达渠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以网络论坛为主阵地的网络舆论的影响将会超过任何一种传统媒体。然而,随着网络论坛的不断发展,它也面临诸多问题。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应对复杂多样的网络言论、行为及其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内容简介

《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是以“网络牢骚”为切入点。导入构建“和谐中文网络论坛”这一核心命题的。为了切实做好研究,作者选择了强国论坛、天涯社区、凯迪网络、中国改革论坛、乌有之乡、毛泽东旗帜网、天涯论剑(人民网海南视窗的论坛,现更名“海之南社区”)、上饶之窗(市级)、鹤舞论坛(县级)等一些网络论坛作为长期的观察点,同时也兼顾了其他一些知名网络论坛。从选点来看,作者既关注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论坛,也关注具有地方性影响的小论坛;既关注政府和传统媒体的网络论坛。也关注一些商业化运作的民间论坛;既关注整体观点较为激进的论坛,也关注整体观点较为保守的论坛。为了更好地实现与网民的互动,作者还先后以“田野”为网名在上饶之窗担任过“献策建言”的栏目版主(现为该论坛的荣誉版主),又以“天意”为网名在天涯论剑担任过“新海口论坛”的栏目版主,这种长期观察和担任版主的实践为本书的创作提供了实践经验和鲜活素材。

作者简介

王天意,男,1964年生,江西鄱阳人。1986年毕业于江西大学哲学系。1986-2003年,在中共上饶市委党校工作,现任中共海口市委党校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学、政治学。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研究3项;作为主要参加级重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1部,参与编著3部。公开发表论文60多篇,其巾,在国家重要报刊和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6篇。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多次。

目录

第一部分导论

第一章网络舆论研究综述

一、引言

二、牢骚与网络牢骚的研究

三、互联网与中文网络论坛的研究

四、结语

第二章互联网对中国的影响与挑战

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二、互联网对中国的全方位影响

三、网络时代与中国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中文网络论坛的发展

一、中文网络论坛的发展历程

二、中文网络论坛的分类

三、中文网络论坛的特点

四、中文网络论坛的主要功能

五、中文网络论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 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

第四章网络舆论:概念特征、变迁历程及生成逻辑

一、舆论的概念及特征

二、网络舆论的概念及特征

三、中文网络论坛中网络舆论的发展历程

四、网络舆论的生成逻辑、传播渠道与回应机制

第五章网络舆论:功能、社会影响及引导

一、网络舆论的功能

二、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

三、网络舆论的引导

第六章网络牢骚:定义、类型及特征

一、网络牢骚的定义、类型

二、网络牢骚的基本特征

三、网络牢骚的社会效应

第七章网络牢骚:宣泄方式、逻辑归宿及应对策略

一、网络牢骚的宣泄方式

二、网络牢骚的逻辑归宿

三、应对网络牢骚的策略

第八章网络恶搞

一、网络恶搞的出现及盛行

二、网络恶搞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三、网络恶搞流行的心理分析

四、网络恶搞所带来的挑战

五、网络搞笑的边界规范

第九章网络牢骚与网络恶搞的现实根源

一、生存危机导致的社会不满情绪-

二、分配差距导致的社会不满情绪

三、安全危机导致的社会不满情绪

四、政策不当导致的社会不满情绪

五、腐败现象导致的社会不满情绪

六、强势人群的霸气导致的社会不满情绪

第三部分和谐中文网络论坛建设

第十章构建和谐中文网络论坛的理论框架

一、网络论坛——世纪之交兴起的公共话语空间

二、构建和谐中文网络论坛的理论框架

第十一章构建和谐中文网络论坛的现实路径

一、和谐中文网络论坛的共建力量

二、构建和谐中文网络论坛的运行机制

三、构建和谐中文网络论坛的保障措施

第十二章构建和谐中文网络论坛的实践探索

一、网民互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二、网络伦理建设的实践探索

三、网络执法的实践探索

四、“四个结合”

第十三章构建和谐中文网络论坛的意见和建议

一、高度重视中文网络论坛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

三、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强化对网络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四、抓好四支队伍建设,形成网络公共治理的骨干力量

五、加强主流网络论坛建设,形成一批健康向上的网络言论主阵地

附录:“桉树之争”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导论

第一章网络舆论研究综述

一、引言

1994年4月,当人们以一种好奇的目光看待互联网在中国登陆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至2006年7月,中国上网计算机总数达5450万台,上网用户总人数达12300万人,网站总数达78.84万个。而且,这些数字还在无时无刻地发生变化。难怪有人惊叹:“10年来,互联网在中国得到了爆炸式的大发展,并将中国社会进一步引入网络时代”。

互联网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它与报刊、广播、电视登陆中国一样,得到了国人喜爱。所不同的是,互联网的登陆突破了传统媒体在交流和传播方面的种种限制,极大地拓宽了社会公众的表达渠道,使公共话语空间的容量变得越来越大,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话语变得越来越开放。随之而来的是,它也使社会舆论变得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对中国而言,互联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些敏锐的学者试图从不同视角来解读这一新生事物,分别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现代传媒学等视角对互联网进行了跟踪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本课题重点关注网络世界中的互动交流平台——网络论坛,这个千年之交在中国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且使众多网民魂牵梦绕的公共话语空间。据《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论坛•BBS•讨论

组”已成为中国互联网中最为热门的服务项目之一,12300万网民中,经常上网络论坛的占网民总数的43.2%,人数约达5313.6万。而且,这个数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不断增加。可以断言:“网民”——这将是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和变迁过程中越来越具有影响力的一个群体。

在网络论坛,网民充分展示了日益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参与意识,这也使网络舆论越来越具有影响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以网络论坛为主阵地的网络舆论将会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影响将会超过任何一种传统媒体。近些年来,网络论坛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也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随着各种网络牢骚铺天盖地而来,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充斥网络论坛,不禁让人经常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我们到底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应对复杂多样的网络言论、行为及其影响?网络牢骚和网民的不满情绪需不需要疏导和控制?构建和谐中文网络论坛究竟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可能?等等,这些疑问也驱使笔者构思了本课题的基本框架。本课题的研究主题是“网络舆论的引导与和谐中文网络论坛的构建”,而切入点却是从纷繁的网络牢骚及各种各样的网络社会问题开始的。

可以这么说,“牢骚”与“中文网络论坛”本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但在互联网尤其是网络论坛的发展过程中,两者却又是如此息息相关。目前,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把“牢骚”与“中文网络论坛”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还比较鲜见。在笔者于2004年12月正式发表《网络牢骚的疏导及控制》(《红旗文稿》2004年第24期)之前,搜遍各类学术期刊和互联网中文网页,“网络牢骚”与“和谐中文网络论坛”的概念并没有出现。当然,学者们关于“牢骚”、“网络舆论”和“网络论坛”等领域相关或相近的前期研究还是不少的,也积累了一些成果。尤其是近两年,网络牢骚开始成为人们常常提及的话题,有的网站还专门推出了“牢骚怪论”栏目,并出现了不少有关网络牢骚的话题,这些都为本课题的深人研究提供了支持和借鉴。

二、牢骚与网络牢骚的研究

作为一种突出的社会心理现象,“牢骚”早已为人们所关注,一些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过研究。心理学家偏重从个人的视角来解读“个体牢骚”,即从人的心理特征和内在动机来考究“牢骚”层次、特点、强度以及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社会学家则偏重从社会整体这个视角来解读“群体牢骚”,探究“群体牢骚”的表现形式、社会根源、宣泄方式以及“群体牢骚”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一)从心理学视角对“牢骚”的研究

从心理学视角研究“牢骚”的学者,最著名的莫过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了,他用动机理论来解读人类的“牢骚”,认为牢骚的水平,即一个人的需要、渴望、希望的水平,可以用来表示他生活的动机层次。马斯洛还以人的需求层次及满足程度为标准将牢骚区分为“低级牢骚”、“高级牢骚”和“超级牢骚”。他认为:“低级牢骚”属于缺乏最低层次的基本需要(如贫困、甚至纯粹的饥饿)而至的牢骚;“高级牢骚”属于在尊严、自发性、自我尊重、他人尊重,还包括价值感、获得赞扬或奖赏的感情以及成就和荣誉等等方面的不满足而至的牢骚;“超级牢骚”属于更高的一个层次,倾向于自我实现的生活里保持的超越性动机,如对于完善、正义、美、真以及其他类似东西的超越性需要而至的牢骚。在马斯洛看来,人类将总是抱怨,因为社会发展和人的自我实现不可能尽善尽美,所以人的“牢骚”只有水平高低之分,但决不会中止和消失,牢骚的层次越高,说明社会越发展越进步了。他认为:人们决不应期待牢骚的中止,只应期待它们会变得越来越高级,也就是说,这些牢骚将从低级牢骚发展到高级牢骚,然后再从高级牢骚发展到超级牢骚。马斯洛对“牢骚”的解读启发了人们对“人”自身的关心,使人们渐渐以一种理解而不是指责的心态来对待形形色色的牢骚。其相关理论也成了研究“牢骚”的经典,得到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王树茂对“牢骚”也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他主要从“人在遭受挫折后消极反应行为模式”的视角进行研究,王树茂指出,人在受到挫折后消极反应的规律是:受到挫折—一心理痛苦一行为偏离,在这个反应过程中,牢骚也就产生了。在揭示牢骚心理根源的同时,他对“牢骚”的特点进行探究和归纳,并指出“牢骚”具有指向性、自发性、情绪性、辐射性和偏激性等五个特点。此外,国内还有些学者从生理的视角对“牢骚”(或情绪)与人的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如孟昭兰、韩德俊等就特别强调对牢骚和不良情绪心理调适的重要性,他们强调:“情绪的自我调节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之一,调节的方式包括控制调节、预期调节和探索性调节”。

(二)从社会学视角对“牢骚”的研究

社会学家偏重从“群体牢骚”的视角来研究牢骚,他们更关心的是“群体牢骚”对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影响。在这类研究中,有两种研究方向值得关注:

1.立足“社会稳定”的视角研究“社会不满情绪”。在这一方面,清华大学的孙立平教授和笔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孙立平教授在《机制与逻辑:关于中国社会稳定的研究》一文中对“苦难——不满——抗拒意识——抗拒行为”的逻辑关系进行过分析。他在肯定一些学者对不满情绪来源分析的同时,却不同意有些学者对“不满”情绪必然导致社会抗拒意识和抗拒行为的逻辑分析,也不认同一些人对中国社会稳定形势的悲观估计。孙立平教授认为,“牢骚”或“不满”并不必然导致抗拒意识和抗拒行为,并提出了“腐败很难成为社会动荡的直接动因”的观点。他指出:“现实的社会中存在许多让人不满的因素,但与形成现实的不满情绪是两回事;而形成现实的抗拒意识和抗拒行为就涉及更多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他得出了“苦难——外部归因与不满情绪——抗拒意识的形成——现实的抗拒行为”和“苦难——自我归因与默认——抗拒意识难以形成——无抗拒行为”两个基本结论。

笔者则对社会不满情绪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侧重分析了不满情绪的三种宣泄方式:“牢骚式宣泄、背逆式宣泄和暴力式宣泄”。指出:牢骚式宣泄是社会不满情绪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不满,牢骚式宣泄都伴随着它的始终;背逆式宣泄是指由社会不满情绪导致的人们行为方式的背逆,这种背逆行为往往违背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纪律等社会行为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暴力式宣泄是指用各种暴力手段来排泄心中的不满情绪,它是社会不满情绪最为剧烈、也是破坏性最大的表现形式。并分析了这三种宣泄方式对现实社会稳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疏导和控制社会不满情绪的具体路径。

2.就“社会牢骚”的命题展开的研究。这类研究与上述对“不满隋绪与社会稳定关系的研究”有相通之处,两者都关注不满情绪或“牢骚”的现实社会根源及其危害。两者有所不同的是,在就“社会牢骚”命题展开的研究中,更加突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对“牢骚”进行定义。如邵道生和周毅等对“牢骚”提出了一种与辞海中有所区别的定义:“牢骚指的是一个人在受挫折时的一种抑郁不平的精神宣泄”。对此,笔者并不认同(将在第六章:网络牢骚中具体论说)。二是对“社会牢骚”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概括。邵道生把“社会牢骚”看做是五种“旧的,落后的病态心理”之一,他对其表现形式做了这样的概括:“发牢骚的方式方法还很有‘特色’:顺口溜、歌谣、怪话、打油诗来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并侧重分析了社会牢骚的危害性。此外,丁立平(2001)、柳伍氏(2005)等也对“社会牢骚”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做了相似的概括;三是对“社会牢骚”类型、特征等方面进行探讨。丁立平在研究“牢骚”从个体到群体发展时,对个体“牢骚”的时效、强度及发展趋势,对“群体牢骚”中的“真从众牢骚”和“假从众牢骚”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解说。在他看来,社会主流牢骚必有其积极意义,同时牢骚对个体和群体的负面作用也很明显。因此,他主张提升牢骚的水平以达到个人与社会发展的提升,这种分析与马斯洛的思路有相通之处。四是就如何看待“社会牢骚”的社会效应及主流社会如何对待“社会牢骚”进行了分析。如李中民(2001)提出“领导者要把牢骚当成一面镜子”,毛政相(2002)提出“正确认识和对待群体牢骚”,蔡朝阳提出“辩证对待牢骚”等等,他们从不同侧面分析了“社会牢骚”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并阐述了正确面对“牢骚”的重要意义。

(三)“网络牢骚”的初步探究

有关“牢骚”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前期成果,但这些研究多数还局限于口头牢骚和传统媒体这个视角。那么,牢骚是怎样向互联网的论坛渗透的?网络牢骚的表象、特征和根源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与社会效应?网络牢骚需不需要疏导和控制?能不能疏导和控制?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国内外还很少有人直接提出。2004年12月,笔者第一次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网络牢骚”的概念,指出:“网络牢骚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不良社会心理现象,是网民抑郁不平的情感在网络中的抒发,是不满情绪在网络中的宣泄”。并以“牢骚”的内容为标准对“网络牢骚”进行了初步分类,将其概括为网络政治牢骚、网络社会牢骚、网络文化牢骚、网络生活牢骚等四种类型,亦侧重对网络牢骚的偏执性、发散性和破坏性等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也提出了疏导、控制“网络牢骚”具体路径。此后,王献伟、程红卫二人合作在《政工学刊》2005年第8期发表了一篇《网络牢骚对官兵的影响及其对策》,和笔者提出了一些相似的观点,并把网络牢骚与军营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进行了论述。以上是当时各类公开刊物关于“网络牢骚”最早发表的两篇论文。当然,与此相近的研究还是较多的,众多的学者也都关注到了网络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和网络病态,并对如何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进行过探讨。

三、互联网与中文网络论坛的研究

互联网的前身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的阿帕网,20世纪90年代以前,网络的使用仅限于政府机构、大学及与从事计算机研究的相关组织,1992年万维网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后,互联网才渐渐风靡全世界。互联网正式登陆中国始于1994年4月,至1999年以后在国内开始普及。

互联网诞生后,随即出现了一种令人瞩目的公共话语空间——BBS。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板,电子论坛)是一个由有兴趣的使用者共同组成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交流传播系统,是“计算机中介传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早在互联网盛行之前,“拨号BBS”(以电话线——调制解调器——计算机的连线方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网络。中文BBS出现稍晚,1983年,BBS传入台湾,1991年,国内开始有了第一个BBS站(长城站)。经过三四年的发展,直到1995年BBS才逐渐被国人所认识,至1999年,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近些年来,网络公共话语空间还有不断拓展延伸之势。

网络论坛(BBS)依附于互联网产生,与互联网的发展亦步亦趋。对网络论坛的研究自然也离不开对互联网本身的研究,笔者的综述也就是围绕“网络社会一虚拟社区网络论坛”这样一种逻辑线条来展开的。

(一)网络社会的崛起与社会变迁的研究

国外关于互联网与社会变迁的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西方学者就致力于探究从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变迁,对网络社会的崛起与现实社会的变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为网络论坛的研究夯实了理论基础。如哈佛大学贝尔(Daniel Bell)教授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1973)和《意识形态的终结》(1988),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Alvin loftier。)的《未来冲击》(1970)和《第三次浪潮》(1980)等著作的问世,就对信息社会所带来的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冲击进行了论述和展望,他们的著作影响了一代人。20世纪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在中国产生了极大反响,它勾起了中国人对现代科技的强烈兴趣和对信息社会的无限憧憬。不过,他们的研究只是互联网与网络社会研究的前奏: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的《数字化生存》(1995)一书的出版,将人们的视线带到了网络的虚拟空间,这方面的研究才真正拉开了序幕。此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开始出版他的信息时代三部曲:《网络社会的崛起》(1996)、《认同的力量》(1997)和《千年终结》(1998)。曼纽尔•卡斯特在他的著作中宣称:“我们对横越人类诸活动与经验领域而浮现的社会结构的探察,得出一个综合性的结论: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支配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三部曲的出版使人们注意到了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社会空间的存在和网络社会崛起的现实,标志着互联网社会学研究的开始。在此期间,西方学者们对网络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变迁进行了广泛研究。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网络造成的数字区隔和全球数字区隔以及网站在吸引访问者注意力方面的不平等;网络使用对人们的时间利用、人际关系以及对社会资本的影响;网络对政治的影响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私人领域被侵入的问题;网络对组织的生存、发展和对经济制度的影响;网络对文化参与和文化多样性的影响;等等。

国内互联网与社会变迁的研究是最近十年才开始的,学者们关注到互联网对中国社会变迁的意义,也注意到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在这一方面,冯鹏志就《网络化的特征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课题进行了系列研究,先后发表了《数字化的“泡沫”:网络社会张力及其表现形式》(2000)、《迈向共生的理想》(2000)等论文,产生了较大影响。他认为:“网络以及相应的网络生活的出现,既为人类展现了一种美化的‘数字化生存’的前景,同时也导致了各种各样非秩序化的、病态的网络行动和网络社会现象——网络社会问题的出现”。但无论怎样,学者们对互联网在中国已经构成“一场正在发生的社会变迁”是没有太多异议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一批敏锐的学者开始潜心这一领域展开研究,如戚攻、崔嵬、童星、黄少华、林闽钢、王卫东、李一、王守光、谢海光、刘少杰等。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领域:互联网对中国的社会变迁及对传统社会学的影响,网络社会学的构建问题;网络社会的性质以及与现实社会的区别问题;互联网所带来的特有的网络社会问题和相应的社会控制;互联网对人们日常社会生活的影响;网络中需不需要“秩序”和网络舆论导向问题;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问题;等等。

(二)虚拟社区的研究

虚拟社区研究是网络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论坛研究则是虚拟社区研究的延伸。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国内一些学者的视角渐渐从社会变迁与网络社会学的构建等奠基性的理论研究转到了对虚拟社区的实质性探讨上。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青年学者特别是一些在读的相关学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也加入了虚拟社区研究的行列,有的直接以此作为自己学位论文的题材,并取得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如崔嵬、王卫东、龚洪训、杨文茜等都是如此。

……

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