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分類: 图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社会与环境,
作者: 应启肇主编
出 版 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 230000版次: 1页数: 176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806120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鉴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即将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本书在介绍地球的环境、生态与资源的概况时,结合我们中国的国情与现状,以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责任,同时告诫年轻的学生们,认为我国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资源等的观点和认识是狭隘的和错误的。已突破13亿人口的我国,在人均资源上远远谈不上有多少富裕。现在,我们要把“人定胜天”的“宏伟壮志”转为“与地球和谐相处”,更要相信人类有能力保护好自己的地球。
希望本书能帮助我们当代的学生树立起可持续发展观,响应党中央在十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要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方针”,结合我们中国的国情继续施行“计划生育”国策。坦率地说,中国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在人口进入负增长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否则,一切努力所产生的良好效果仍将被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化为乌有或被抵消。做到人口负增长,提高全民素质,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当“计划生育”成为每个中国公民的自觉行动时,正是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时期到来之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编写此书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宣传继续严格施行“计划生育”、“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国策。
本书可以作为高校的教材,也可供高校师生在学习环境与环境保护方面课程时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地球与人类
1.1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1.2地球环境功能的形成与演化
1.3地球表层系统的协同演化
第二章环境与人类
2.1 环境概述
2.2环境问题
2.3 中国的环境问题
2.4 当今全球主要的环境问题
第三章生态、人口与资源
3.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3.2主要生态系统
3.3生态危机
3.4人口与资源
第四章可持续发展
4.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4.2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
第五章 人类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5.1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5.2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计划
5.3人类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地球与人类
1.3地球表层系统的协同演化
(二)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化
地球表层物质是早期地球演化的产物。原始地球表层物质按颗粒集合体形态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由于三态物质的密度有很大的差异,于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它们分别汇聚为岩石圈、水圈和气圈,具流动性特性的水和气充填了岩石圈层中的颗粒孔隙和表面的洼地。这时期的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是:(1)受到地球的吸引,地球表层物质按密度分出层次,下重上轻,相对比较稳定,并以运动的地球为依托,地球表层与地球内部层(上地幔)之间也保持相对稳定;(2)继续获得来自地球内部的物质与能量,如地热、岩浆侵人,中深源地震释放能量等,但在强度与量值方面已大为削弱;(3)仍有少量宇宙物质进入地球表层,并且太阳辐射的能量输入在地球表层开始占主导地位;(4)地球表层有物质与能量的输出,如有一部分物质在地壳层底部相变或直接插人地幔层,另有一部分气体与热辐射输向平流层直至敞逸入星际空间等。但是,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内流通转化形成负熵流,仍然占主导地位。
当负熵流达到相当数量时,地球表层的总熵减少成为远离平衡态,从而出现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成为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浦汉昕,1983)。特别是由于地壳层因放射性衰变而增热,太阳辐射被地表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因此在地球表层中出现不稳定能量结构,而有利于不可逆过程所引起的熵的产生。地球表层的演化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是原始大气圈及其水圈的形成,第二次飞跃就是原始生命的出现及其大量繁衍,并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之后,关于地球表层的演化,景才瑞(1989)等还认为人类的诞生是第三次飞跃,人类能够通过社会生产的方式增强在地球表层利用太阳能量,延长太阳能在地球表层中的流通转化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