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帝都-西方文化视野中的北京形象
分類: 图书,文化,地域文化,京派文化,
作者: 吕超著
出 版 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版次: 1页数: 32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713685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世界上只有两个城市:巴黎和北京。
——[美]菲茨杰拉德(F.S.Fitzgerald)
北京的诱惑力、在世界的声誉和魅力是经世不衰的,近三个世纪以来,它一直是古老中华帝国的首都,是最有能力、最有文化、最具艺术鉴赏力的地方。为了妆点这座城市,中国人用尽了心机和力量,耗费了巨大钱财。在这里人们创造了不仅是中国、而且是远东历史中最优秀的部分,这座城市里曾发生过许多戏剧化的事件,这个伟大城市里没有任何一座建筑没有为国家的历史做出过贡献。北京已经历了太多的变化和毁坏,即使在今天,失去了昔日辉煌的她仍充满了浪漫传说,是世界艺术的朝圣地,对旅游者来说即使不是远东,至少也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地方。
——[美]阿灵顿(L.c.Arlington)
北京的房屋精致得无以形容……环游北京,真仿佛置身于意大利一般!你可以出城登山,从一座寺院走到另一座寺院,每座都只会比上一座更精美。……我从未见过贫穷的人能够如此幸福地活着。他们是唯一在礼仪和组织上平等的民族——非常自尊、礼貌和友善,总是谢绝做任何他们认为不理智的事情。如果这样一个民族能够发展到较高的经济水平而不失却这些品质,那么我们就拥有了这个星球最美好的机会。
——[英]迪金森(G.L.Dickinson)
那在秽浊街上的满洲贵族官邸的一堵空空荡荡的宫墙。在那宫墙背后你知道有彩绘的庭院、精雕的盘龙、天晓得的什么样的生活中微妙的纷纷攘攘。
——[英]毛姆(W.s.Maugham)
北平是命运将尽的一种奇观,一种中世纪的残余。在这奇妙的城墙中,藏有若干世纪的宝物和掠品,在这中间住有一百多万人……这城市有活泼的温泉,有葱郁的秋果,有在霜雪满树和结冰的湖上闪耀的冬季阳光。这城市有永久的退让和轻易的欢笑,有闲暇和家庭爱,有贫乏和悲惨,有对于垢污的漠视。然而这地方也有出乎意外的壮举,革新的学生们为全民族制造斗争的标语,由戈壁沙漠吹来的大风,使得华美的庙宇和金黄的殿顶蒙有最古老的生命的尘土。
——[美]斯诺(Edgar Snow)
内容简介
古都北京以其宏大的气魄和多元的文化格局面著称于世。让人颇为遗憾的是,关于外国文化中的北京形象研究却乏善可陈,本书应该是国内外第一本系统研究北京域外形象的专著。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实是外国作家笔下出现频率最高的中国城市之一,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本书选择的作者有来京的旅行家、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军人、记者、作家等,他们从各个角度介绍了巾华帝京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本书同时意在给读者一个特殊视角的认知体验。旧日京城的壮丽雄伟,曾使无数西方人瞠日结舌、倾慕不已。在不同历史时期,北京的形象也在演变。近年来,北京政府开始着手修复或重建故宫、胡同等古迹,然而旧貌究竟如何,仅凭现有的中文资料是不够的,因为中国古人多少忽略了北京古迹的历史意义,也缺乏现代化的手段来记录,倒是一些外国人在有心无心之问,为我们保留了详实的文字记载和图画照片。借助这些资料,读者町以在追忆北京历史的同时,玩味异质文化在阐释“东方帝都”时的独特之处。
作者简介
吕超,江苏徐州人,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中西文学文化交流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中世纪晚期的“帝王之城”
第一节汗八里:北京域外形象的起源
第二节马可波罗的发现
第三节到汗八里拯救灵魂
第四节大汗的“黄金城”
第五节世俗欲望的异托邦
第二章“天城”的边缘镜像
第一节大都北平-北京
第二节关于“天城”的新消息
第三节地理学想象中的北京
第四节误读的帝都传说
第三章耶稣会士与“希望之城”
第一节耶稣会士利玛窦的“旷野福音”
第二节基督教的“希望之城”
第三节圣城的贤明君主
第四节关于北京的另一种声音
第四章 “东方巴比伦”
第一节使团的新发现
第二节幻象的延续
第三节黑暗东方的堕落中心
第四节庚子之乱中的“北京末日”
第五章内心空间的隐喻
第一节京城洋隐士
第二节古都余韵
第三节想象的空间
第四节盛名之下的遗憾
第五节古都生活百态
第六章新中国新北京新奥运
第一节新与旧的交替更迭
第二节“伤城”:灰色的记忆
第三节改革开放后的首都北京
第四节新北京新奥运:全球性的想象与人文情怀
附录
作为异托邦的帝都北京——以法国作家谢阁兰的《勒内莱斯》为例
作为异托邦的现代上海——以马尔罗、横光利一的长篇小说为例
“天国咽喉”——论近代天津文化中的外来因素
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中世纪晚期的“帝王之城”
第一节汗八里:北京域外形象的起源
汗八里(即元大都)是北京城市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为今日北京城奠定了基础。公元1264年,忽必烈迁都燕京(即金中都),并下诏以燕京为中都。三年后,又决定在其东北以太液池琼华岛离官为中心建设新城。1274年,新都城基本建成,蒙古人称其为“汗八里”,意取“大汗之城”,汉人则称其为“大都”。而后,忽必烈将在金中都旧址的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通政院等中央官署和店铺等均迁置于汗八里城。
汗八里城是按《周礼考工记》所载的“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规制修建的,有着周密设计和整体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汗八里城虽然并不是正方形,北面城墙上也不是三个城门,而是仅有两个,但总体来看,城内主要建筑群的布局和安排,基本上是合乎“匠人营国”的设计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