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主潮(上、下册)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许志英,邹恬主编
出 版 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1076000版次: 1页数: 全2册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5051142包装: 平装目录
序许志英邹恬
绪论
第一编五四:人的文学(1917-1927)
第一章五四社会改造思潮与人的文学
第二章“自我表现”
第三章个性解放
第四章人生探索
第五章“非战文学”
第六章“乡土文学”
第七章反帝主题的初步形成
第八章历史与现实之间
第九章“光赤式的阱”——革命加恋爱
第十章个性解放主题的淡化
第二编文学与革命(1928-1937)
第一章文学与革命
第二章反封建主题的深化
第三章从“短裤党”现象到“子夜”现象
第四章“咆哮了的土地”
第五章“十字街头”的徘徊与抉择
第六章灰色的人生与变形的灵魂
第七章都市的五光十色
第八章远离尘嚣并非净土
第九章反帝抗日文学的兴起
第十章时代的激情与个人的梦幻
第十一章叛逆的与隐逸的
第十二章“大众化”与“化大众”
第三编战争与文学(1937-1949,国统区)
第一章抗战文学的兴起
第二章历史、个人与道德自救
第三章人性的审视
第四章怀乡主题
第五章“精神奴役的创伤”
第六章浪漫传奇的现代包装
第七章民族形式问题
第八章现实讽刺与政治讽刺
第四编延安文学(1937-1949)
第一章文艺整风
第二章启蒙与被启蒙
第三章题材取向(上)
第四章题材取向(下)
第五章自我忏悔后的文学主题
第六章现代化和民族化
第五编英雄主义的高扬与人的迷惘(1949-1966)
第一章历史与主体之间
第二章“人”和“自我”的失落
……
第六编“文化大革命”文学(1966-1976)
跋
书摘插图
第一章五四社会改造思潮与人的文学
如果说19世纪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呈现种种变革迹象,但还没有取得质变的突破,那么进入20世纪没有多久,这种质变就发生了,整个中国文化史随之跨人现代阶段。似乎谁也未曾料到,1915年9月,一批激进的知识者在上海出版的高张“人权”“科学”大旗,探讨中国社会问题的文化评论杂志——《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竟激起那么热切的反响,成为两三年后中国大地汹涌澎湃的五四社会改造思潮的先声。由《新青年》同仁开端,中国知识者站在一个全新角度上,重新审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进而得出近于全盘否定的不无偏颇的答案。他们从探索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前途出发,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自我价值;从对自我地位和人格权益的把握中,又增强了关注社会的热情。五四的思想启蒙,不仅唤醒了一部分知识者沉睡的个性意识,也强化了他们的社会改造意识。1919年,标志着中国人政治上和思想上大觉醒的五四运动,使前期新文化运动向更深广的方向发展,社会改造和个性解放的呼声如同惊雷一样震撼着赤县神州。几乎所有刊物和所有文化社团都积极参加有关人生观问题以及社会改造、中国出路问题的探讨。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正显示出五四时代蓬勃的进取的生气。
这个特定时代的社会改造思潮和个性解放精神,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五四青年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了作为一个要求个性自由个人解放的现代个性,在封建宗法制依然处于主宰地位的社会里,不得不直接承受着沉重的历史负担。随着对现代个性意识的进一步理解,他们把视野逐渐从关心自我一己的利益,转向关心更为贫弱的普通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大众,继而转向由自我和他人共同组成的繁杂的社会。一些最优秀的知识者首先意识到,自我个性的发展难以脱离整个社会,因而他们在唤醒自我意识的同时,也把启发民众的觉悟作为神圣的义务,他们试图通过思想文化意识的启蒙来解决中国社会问题。这就使中国五四的个性解放思潮显示了与西方同类思潮不同的时代的民族的特色。几乎每一个五四个性论倡导者都是社会改造思潮的积极关注者,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个性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前途联系在一起,使五四社会改造思潮始终沿着争取中国人的“人的解放”的轨道前进。五四一代人清醒地意识到,“人的解放”的最终目标,绝不能在固有的社会制度下实现,所以他们抛弃了五四以前社会改良派的种种幻想,不约而同地抨击现存社会制度和传统思想意识对中国人个性的摧残,表现出彻底决裂姿态和大无畏的民主战斗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