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变革(刘长海)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刘长海著
出 版 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版次: 1页数: 291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094617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立足于我国社会变迁之中学校德育的现实困境,希望能够汲取杜威德育思想的营养,建构新型德育思路。他首先对杜威的德育思想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一系列富有重大启发意义的思想或命题,接下来,作者梳理了杜威德育思想进入并影响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历史过程,清晰地归纳并论证了中国教育变革历程中的杜威德育思想,最后,作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阐述了杜威德育思想对当代中国德育变革的启示。除此之外,在理论上,他还探讨了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原理创新,并在实践方面,提出了学校教育的整体德性改造思路。 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刘长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学士(烟台师范学院)。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和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教育研究与实验》、《江苏高教》等杂志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绪论 社会转型与德育变革
一、转型期德育变革问题的提出
二、转型期学校德育变革研究进展
第一篇 杜威的德育大智慧
第一章 杜威德育思想概观
第一节 杜威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杜威的民主社会观
二、杜威的经验观
三、杜威的道德观
四、杜威的教育观
第二节 杜威德育思想概观
一、美国传统德育思路及其面临的挑战
二、杜威的道德教育批评
三、杜威的道德教育思路
第三节 杜威德育思想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关系
一、杜威德育思想是“道德的教育”思想
二、杜威德育思想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同一
三、“杜威德育思想”的概念分析
第二章 怎样的教育是“道德的教育”
第一节 学校教育的角色定位
一、学校教育的发生学考察
二、民主社会的学校职能
第二节 学校教育目的的反思与重构
一、教育目的领域的传统观点
二、杜威对既有教育目的观的批判
三、“教育的道德目的”的建构
第三节 课程体系的价值反思与厘定
一、衡量学科价值的社会性标准
二、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争议与审思
第四节 教学方法的德性分析与重建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及其德性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德性批判与重构
三、“做中学”与“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第五节 学校管理的德性分析与改造
一、民主社会对公民的要求
二、学校管理的德性分析与改造
第六节 直接德育的有效性思考
一、传统直接德育的有效性分析
二、当代直接德育的有效性提升
三、直接德育与“做中学”的关系
第七节 “道德的教育”的实践图景
一、实验学校概况
二、“道德的教育”的实践图景
第三章 杜威德育思想的辩证性特征分析
第一节 个人与社会
一、个人与社会的对立
二、民主基础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三、个人与社会统一的教育目的观
四、个人与社会统一的道德体系
第二节 知识与道德
一、科学知识与道德的隔离与对立
二、“美德就是智慧”的理念与争论
三、知识与道德的统一
四、能力、修养、纪律与道德的统一
五、知识与道德统一的教育学意义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与生长
一、学校教育与生长的隔离
二、学校教育与生长的联合
第四节 经验与课程
一、经验与课程的对立
二、经验与课程的统一
第五节 兴趣与责任
一、兴趣与责任的对立
二、兴趣与责任的联合
第六节 兴趣与能力
一、兴趣与能力的对立
二、兴趣与能力的统一
小结 杜威德育思想的贡献
一、“对社会有益”是道德的真实内核
二、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道德维度
三、教育的道德目的统率教育
四、通过学校教育实施全面德育
第二篇 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变革
第四章 中国德育变革历程中的杜威德育思想
第一节 杜威德育思想与民国时期教育变革
一、杜威教育思想进入中国的历史过程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全面借鉴
三、杜威德育思想的历史遭际
第二节 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批判
一、杜威教育思想被批判的时代背景
二、杜威教育思想被批判的基本情况
三、对杜威德育思想的批判
第三节 杜威德育思想的深入认识
一、杜威思想的重新评价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全面阐发
三、杜威德育思想的当代研究
第五章 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原理创新
第一节 “道德人”的形象重构
一、“道德人”与中国德育传统
二、从“政治人”到“道德常人”
三、“道德人”与“有用的好人”
第二节 德育实体性的消解与重构
一、我国德育原理中的德育实体性概念
二、德育实体化的思想支持与批评意见
三、德育实体性的消解与重构
第三节 德育观念的辨析
一、“德育首位”论
二、“学科德育与教书育人”论
第四节 德育原理概念体系的批评与重建
一、德育原理概念体系的德育实体化倾向
二、德育实体化导致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三、另一种德育原理的建构思路
第六章 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实践创新
第一节 从功利教育到责任教育:学校教育的角色定位
一、功利教育的内涵解析
二、我国学校功利教育的历史与实存
三、功利教育的社会背景、基本特征与现实危害
四、走向自觉的责任教育:转型期学校教育的应然定位
第二节 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培养负责任的公民
一、何谓“公民”
二、公民责任及其特征
三、学校教育之道德目的的时代规定
四、“培养负责任的公民”的合法性分析
第三节 学校教学的德性改造
一、学校教学的德性分析
二、学校教学的德性改造
第四节 学校管理的德性改造
一、学校管理的德性分析
二、学校管理的德性改造
第五节 直接德育的德性改造
一、德育课的德性分析
二、德育课的德性改造
第六节 责任教育与生活德育的对话
一、生活德育研究的缘起与主张
二、责任教育与生活德育的比较
三、生活德育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来自责任教育的启示
结束语 道德的教育——必要的乌托邦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篇杜威的德育大智慧
第一章杜威德育思想概观
第一节 杜威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杜威的民主社会观
杜威是一位坚定的民主主义思想家,杜威的全部社会活动和著作,无不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芒,也正因为杜威对民主社会的执著追求,他才在美国社会中享有盛誉,被视为“美国人民的顾问、导师和良心”。理解杜威的民主社会观,是把握杜威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的必要前提。
(一)社会、民主与专制 、
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所谓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而人们在生产基础上形成与一定生产力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并且在生产关系基础上建立社会的上层建筑。
在人类历史上,思想者很早就开始对人类所寓居其中的社会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构成了最早的社会思想,其著名代表包括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对不同城邦类型的分析,我国春秋时期的儒家对社会中的角色关系以及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的构建等。
社会思想的繁荣发生于资本主义的兴起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中世纪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成为对社会成员的束缚。启蒙时期的思想家对现实的专制社会进行批判,指出专制社会对人性的抹杀、专制体制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专制君主和封建官僚的腐化与堕落;对理想社会进行构思,主张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实行民主政治,并且提出了较具可行性的思路,如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路。启蒙思想家的民主理想成为指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并且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基础上成为社会中的现实,即民主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