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战国)孟轲 撰
出 版 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5-10-1字数: 114000版次: 1页数: 165印刷时间: 2008/05/01开本: 32开印次: 2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4020081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孟子》是儒家《四书》之一,它在儒家典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关于《孟子》一书的作者,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总结了三种说法:一是孟子自己所著的,东汉赵岐在《孟子题辞》和清代焦循在《孟子正义》中都持这种看法;二是认为《孟子》是孟轲死后由其门人弟子万章、公孙丑之徒记述的,唐代韩愈、宋代晁公武等人都主张这种观点;第三种看法认为《孟子》一书是由孟子和弟子们合定的,司马迁在《史记孟荀列传》中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朱熹的观点与司马迁相近,他一方面认为孟子必定亲自下手,所以才“首尾文字一体”,少有瑕疵;另一方面又认为有些内容是“其徒所记”,由孟子加以删定。杨伯峻和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司马迁的观点是最为可信的。
目录
导读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
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
卷七 离娄章句上
卷八 离娄章句下
卷九 万章章句上
卷十 万章章句下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
卷十四 尽心章句下
评价
书摘插图
孟子
卷一梁惠王章句上
凡七章
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二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曰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扈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曰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大意
第一章阐明了儒家对待义利关系的看法。孟子认为,如果大夫、士子、百姓等各阶层的人都只强调自己的利益,那么国家就很危险了。国君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什么利益。因为仁义就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大家就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的人都不会有利。
第二章阐明了“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孟子看来,国君只有实行仁政,使百姓富足,才能与民同乐;反之,实行暴政,引起百姓的怨恨,只能走向灭亡,更别说什么享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