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策略与文化——英汉互译技巧详解

分類: 图书,外语 ,英语专项训练,翻译,
作者: 杜争鸣 著
出 版 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 240000版次: 1页数: 223印刷时间: 2008/09/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178538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突破东西文化时空的语言障碍,揭开英汉互译技巧的本来面目。
本书以作者近20年从事翻译实践与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总结出发,深入讨论语言翻译中难以避免的各种文化问题——比如文化冲突、文化适应与调停等,揭示英汉语言思维的不同传统差异及由此而造成的翻译障碍,分析翻译技巧的产生、运用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本书适合各年龄层次的英语爱好者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以作者近20年从事翻译实践与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总结出发,深入讨论语言翻译中难以避免的各种文化问题——比如文化冲突、文化适应与调停等,揭示英汉语言思维的不同传统差异及由此而造成的翻译障碍,分析翻译技巧的产生、运用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全书由“词语概念的文化调停”、“遣词造句的文化重组”、“语篇构建的文化阐释”、“文化翻译实例祥解”四个部分组成,共包括50篇讨论文章。所有文章都密切联系翻译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用浅白、通俗的语言揭示翻译技巧背后的深层语言思维差异,举一反三,总结规律,对加深外语理解、认识汉语母语“真面目”,对提高外语学习效率和英汉互译技能都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
杜争鸣,男,陕西西安人,文学硕士。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在西安生漆研究所(中国生漆科技情报中心)、西北纺织学院担任编译、教师,1999年至2000年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任北京新东方学校第一任翻译课主讲教师。翻译出版图书约30余种,出版个人专著《外语、翻译、文化》,在《中国翻译》、《外语教学》、《外语研究》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目录
序言奶路银河,译桥飞架东西
引言意译、直译、不译的跨文化交际含义
第一章 词语概念的文化调停
1. “走进”英译随想
2. 何为“failure”?
3. 代词“fi”及其在名作名译中的误解误译
4. “瓜子”英译质疑及其他
5. “红木”英文究竟应该怎么译?
6. 用“strike”如何打人?
7. “弯弓射日”英译何必“弯弓”?
8. “休闲”就是“休息”与“空闲”吗?
9. “后来”与“至此”为什么不按词典翻译?
10. “For Example”何以译为“等等”?
11. “Pythagorean Power”是什么力量?
12. “The Rim of the World”为何译成“滚滚红尘”?
13. “Running away”为什么译为“东躲西藏”?
14. 通过“花窗”英译看文化空缺填补的原则与方法
15. 日本友人为何称苏州为“故乡”?”
第二章 遣词造句的文化重组
1. 从“解除婚约”到解开词语中的句子含义
2. “It doesn't just happen”为何一句三译?
3. “Discussas”与“describeas”的实际意义
4. 他们如何“变成了恋人”?
5. 从一句简单的话看美国总统布什的用心
6. 从克林顿的一句幽默话看语序交际效应
7. 从“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英文谈起
8. 问句与陈述句的转变——中英语言文化的问答
9. 肯定与否定的辩证——中英语言思维的姿态
10. “一国两制”原译切不可轻率改动!
11. 英语思维何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12. 是“水仙离池”?还是“美少年离镜”?
13. “苏州”和“五洲”如何“心连心”?
14. “醉鬼船长”和他的船
15. 从“孔雀东南飞”英译所想到的
16. 从“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简译看中英差异
17. 太湖何以“敞开胸襟照宇宙”?——也谈翻译创造
第三章 语篇构建的文化阐释
1. 关于语篇结构性增译的随想
2. 再谈翻译语序与“顺译”
3. 关于笔译与同声传译中“顺译”的统一性
4. 例谈语篇翻译不仅要通顺
5. 例谈“内外有别,增删有理”
6. 从两首小诗歌的翻译看英语的“综合”处理
7. 例谈语感和翻译理解中的视角转换
8. 英译汉中的“动态表现”与“动词驱动”原则
9. 政治考验、知识分子与书呆子
10. “枯藤老树昏鸦”翻译为何添加词语?
11. “万古体坛健儿”与中国语言思维的“天、地、人”
第四章 文化翻译实例详解
1. 诗词翻译中的文化增译例谈
2. “What I Have Lived For”翻译详解
3. 流行歌曲“十年”翻译详解
4. 经典歌曲“Right Here waiting(此情可待)”翻译详解
5. “赏中秋”翻译详解——苏州评弹翻译点滴
6. 散文如歌——例谈抒情散文韵味的翻译保留
7. 《孙子兵法传世典藏本》“前言”翻译详解
附录译作选辑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词语概念的文化调停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和文化的载体,而词语在任何语言中都是构成句子和话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因此词语也是直接反映文化的一个基本因素。各种语言中的词语即使表面上虽然都可以同样指向外部世界物质现象,但是由于人们生活环境、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语言性质本身存在着差异,一种语言中的某些词语往往有不同的意味和联想,从整体上很难在另一种文化中找到完全的对应,这就会造成语言翻译中的困难。翻译者实际上并不能仅仅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转换,而是作为一个中间人在两种语言文化中充当调停人,尽量满足两种不同文化沟通的要求。对于不同语言中词语的这种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一)由不同的自然生活环境所产生的差异
比如,不同民族用来指示他们所特有的地理、气候、动植物、特有资源、产物等的词语,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不存在,因此翻译中也无法找到现成的对应词。要解决这些词语的翻译问题并不容易,一般来说,翻译者采用的方法有:(1)用话语来解释;(2)借用原语的词汇(或音译);(3)根据本族语造词的规则创造新的词语来表达大致相同的意思。在人类社会长期的文化交流过程中,人们不断通过翻译互相学习、引进外族的词语,通过对外来语词汇的参考来丰富本民族语言的词汇,发展其内容。而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是一个披荆斩棘的开路者,是语言中新词语的创造者。由于这个原因,一般语言中都有不少外来语词汇和参照外来语词汇创造的新词。在这些新词语中,有的使用一段时间可能会被改变,有的会被淘汰,而有些则会被广泛接受、流传、融入民族语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