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要什么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中国教育 ,
作者: 于莉莉 主编
出 版 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2-1字数: 160000版次: 1页数: 194印刷时间: 2008/02/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232845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对我们广州大学来说,继承和弘扬办学优良传统,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和广大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我们办学发展过程中致力奋斗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更是实现学校持续发展提升的重要条件,是我们全体“广大人”共同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认真制定规划,积极分步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并涌现了很多的亮点和精品。比如我们的“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博学讲坛”、辩论赛、文化艺术节、暑期新闻采风等,都搞得有声有色,深受学生喜欢;我们在教学区设置的雕塑群和名人名言牌,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增强了新校园的人文气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我们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在学校逐步形成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
最近,我们组织的校园文化建设论坛活动就是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彰显文化精神力量的一次精心策划。在文化论坛启动仪式上,我们有幸邀请到陈平原教授、蒋述卓教授、陈春声教授这3位知名学者与师生对话,共论“大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校内外产生强烈的反响。同时,我们的“博学讲坛”又推出了“院长系列讲座”,20多位学院院长相继登上讲坛,在不同学院之间交错进行演讲,在校园中掀起了文化关注的热潮,又促进了学生中不同专业文化的交流。通过邀请著名学者同台交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专题研讨和讲坛活动,大家进一步深化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共同探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为开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发挥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如“‘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积累。积累需要时间,就像台阶上的青苔,是一点一点长起来的,不是一下子铺上去的。'’(陈平原)“大学是一个文化城,她在传承知识、创造知识、追求真理,也在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文化养成就是让大学生的心灵、心智、人格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和培养。”(蒋述卓)这些既为我们文化探讨作了生动的诠释,也为我们解答文化建设命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现在,我们将此次文化论坛中专家的演讲辑录在一起,又精选了部分“院长讲座”和文化建设研讨会的内容,结集公开出版。这既是对此次文化热潮的延伸,也是我们对文化建设工作成果的提升。
大学精神的培育、校园文化的建设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大学文化的精神特质和特有传统是在大学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和积淀起来,并通过历届师生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今后,我们要积极发挥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作用和推动作用,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共同开创学校办学发展的新局面。
目录
学者论道
以文化视点看大学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索与实践
人文学科的历史本质与特点
论“反身性”校园文化及其建构
精神的价值
论坛效应
广州大学文化建设论坛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高校办学:“马儿啊你慢些跑”
大学这匹马应该慢些跑
广州大学发表《文化宣言》
陈平原、蒋述卓、陈春声纵论大学精神
《广州大学文化宣言》发布
大学如何才能找回失落的尊严
院长论坛
透视我们的地球家园
现代体育的人文价值
学会思考
学问与处世
文学的营养
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专题研讨
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谈片
浅谈广州大学制度文化建设
加强大学城文化建设提高高校办学质量——以广州大学城为例
学校文化的构建于莉莉李海燕
大学人文精神之理念
论广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高校学生社团“学习型组织”的建构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探析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通识教育在大学培养人才中的发展和作用之研究
我们到底要什么(代后记)
书摘插图
学者论道
以文化观点看大学
第一个问题:调整大跃进的心态。
去年年底,我曾撰文,答《国际先驱报》记者问,题目是《马儿啊,你慢些走》,用的是马玉涛的成名曲。原来的意思是,马儿慢些跑,可以看看草原发生的巨大变化,看看社会主义祖国是如何日新月异的。我之所以说“马儿啊,你慢些走”,主要是想表达这么一种忧虑:办大学,不能太急,既需要空问,也需要时间。
“空间”我就不说了,这里就说说“时间”。我认为:百年树人,百年办学。可现在,这个观念被大大压缩了。大家都希望中国的大学,像中国的企业一样,能够在三年五年内迅速往上走,办出明显的效果来。我常听人说,你们北大什么时候“世界一流”呀,国家都给钱了,3年18个亿了,怎么还不是世界一流?是不是给了钱,马上就能赶超一流;给了钱,马上就能得诺贝尔奖?办大学和办企业不一样,跟那“技术转化”也不一样,不可能立竿见影。你要是想,广州市投钱了,广州大学马上变成世界一流,那是做不到的,五十年都做不到。
以前外国人到北大,最爱嘲笑北大的厕所。中国大学的学生宿舍以及教学楼,其厕所之脏,十年前几乎是全国统一的。现在,没人敢这么说了。因为,中国大学的硬件设施大为改善。这是看得见的变化,很是耀眼。在大学生活的人都知道,今天中国大学在建筑方面,已经今非昔比了。可谁都明白,办大学,光有漂亮的建筑还不够。
依我观察,众多大学校长,都是很想干事的。我担心的是,正因为大家都想干事,出成绩,有那么高的干劲,加上现在的经济条件也允许,导致大学发展的步伐过快。放慢脚步,是为了好好思考、体会,比如说,就像今天这样的论坛,讨论一下大学应该怎么办、大学精神以及大学文化等一系列问题。调整好步伐,大学才能走得比较顺畅。我的结论是,给教授们和同学们多留点读书的时间,给大学成长多留下点空间,这比拼命拔苗、催肥要好,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反省过分世俗化倾向
1993年,北京大学把南墙拆掉,盖起商业楼,出租赚钱,目的是让学校融入社会。到了2001年,北大重建南墙,校方的解释是:当年拆是对的,现在重建也是对的。当年拆是因为我们穷,今天重建,是因为我们发现大学和社会还是有区别。我今天就谈这个问题,大学到底需不需要围墙?
欧美的大学绝大多数是没有围墙的,最讲究围墙的,是中国的大学。用我的话来说,中国有围墙,但是围不住。今天中国任何一所有围墙的大学里的教授们,都很难再心如止水、勤奋读书著述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围墙里的教授们,很难再有平静的心境,从事艰深的学术研究。大学的围墙,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今天中国的大学有“有形的围墙”,但是“无形的围墙”被拆掉了,而且拆得太彻底。大学过于世俗化,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说这些,是因为我再三强调,大学不同于其他的企业,大学之所以需要围墙,是为了保护严肃的思考、独立的人格,以及自由表达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