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历年真题精解及当前热点观察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公共管理,
作者: 李如海,孙秀秋主编
出 版 社: 工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24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084216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实用权威公考必备。
作者权威——人民大学国家公务员研究所教授倾心打造;一书两用——同时备考中央、省级公务员考试 事半功倍,授之以渔——28天让你掌握由此及彼 举一反三的应试技巧,品牌过硬——“捷足选登”丛书 力做中国最好的考试辅导专家。
内容简介
为适应考生复习备考的要求,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申论命题分析及应试指导 命题分析及应试指导包含了编者多
年来对申论考试的研究成果,是编者在对无数申论试卷进行详细分析,对众多成功经验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考生在复习备考阶段需重点掌握。
二、申论历年真题精解 这一部分收集了从2000年到2008年中央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申论真题,并附有详细的答案解析。考生应注重通过对真题的练习,掌握申论考试的命题规律,通过研习参考答案,找出自身的不足,不断改进,形成适合自己的答题思路和语言组织方式。
三、申论热点观察100篇 这部分内容涉及社会热点的诸多方面,大致分为20类问题,每一类问题又有数篇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让考生在阅读中扩大视野,启发思考,增强阅读理解能力,使得考生在面对考题时胸有成竹。
四、申论全真模拟试卷 为方便考生自查,进一步提高应试能力,作者精心编写了3套全真模拟试卷。
作者简介
李如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原国家公务员研究所所长。中国公务员制度研究领域的“拓荒者”。80年代起即开始从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教学与研究,是我国最早开始在该领域进行深入的,坚持不懈的研究的专家之一。李如海教授也是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方面最权威的专家之一,曾多次参与国家及地方公务员录用考试命题和阅卷土作。目前,在全国各地多所重点公务员录用考试辅导班均有授课。极受考生欢迎。
目录
第一部分 申论命题分析及应试指导
申论命题分析
申论应试指导
第二部分 申论历年真题及参考答案
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
参考答案
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
参考答案
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
参考答案
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
参考答案
200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
参考答案
200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
参考答案
200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
参考答案
200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
参考答案
200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
参考答案
第三部分当前申论热点观察100篇
中国经济篇
经济秩序篇
安全生产篇
医药和食品安全篇
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篇
医疗篇
住房篇
土地和拆迁篇
环保篇
能源篇
三农篇
法治政府篇
社会管理篇
应急与救灾篇
教育篇
信息与网络篇
奥运篇
社会风尚篇
文化、舆论和媒体篇
知识产权篇
第四部分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一
参考答案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二
参考答案
申论全真模拟试题三
参考答案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 申论命题分析及应试指导
申论命题分析
一、2008年国家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申论大纲
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申论所给定的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试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最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二、申论的命题结构与能力要求
在报考公务员时,首先要对公务员的考试科目和形式有一个深刻了解。作为公务员考试的杀手锏,申论占有不可小视的地位。因此,公务员应考者必须给予申论足够的重视。
所谓“申论”,取自孔子的“申而论之”,有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也就是对给定的事件、材料、问题、现象、事理等进行分析和说明。申论主要是对应考者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测查。也就是说,申论考试的目的,是要通过对应试者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为国家选拔出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才。
(一)申论考试的命题结构
申论试卷内容主要有以下三部分组成:
1.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它是对分析、驾驭材料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2.给定资料范围
材料约三四千字,内容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均有涉及,一般都是社会热点或者大众媒体关注的焦点,即背景不生僻,具有普遍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