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界2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王逢振选编,蔡新乐等译
出 版 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版次: 1页数: 317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2006363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疆界2—国际文学与文化杂志》(Boundary 2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原名《疆界2—后现代文学与文化杂志》,是美国著名的、颇具权威性的学术刊物,始创于1972年。如今它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学术刊物之一,在国际上具有很大影响。
内容简介
传统文学研究不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而且审美本身就包含着意识形态,因为归根到底,美学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关键是如何利用传统文学研究的资源,更好地为文学或文化干预社会现实服务。所谓文化干预,既包括对不良或丑恶现象的批判,更包括对问题的分析和认识,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干预不一定是直接的,实际上许多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的。但不论采取直接还是间接的方式,都需要不断提高理论思想水平,因而也就需要对理论更加重视。
本期《疆界2》所选的文章兼顾了上述两个方面。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论述本雅明的文章,重点是他的《拱廊计划》。本雅明是我们公认的思想家,他的一生及其著作本身就是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相结合的典范。他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文学批评(或比较文学)和理论、阐释学、历史、哲学、语言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大众传媒和视觉艺术,大众文化以及城市研究。狭隘的文学研究或局限于细读文本的审美分析,或许可以造就某个方面的专家,但决不会造就像本雅明这样的大师。只有博采众家之长、广纳不同领域的精华,才能构建不朽的文化大厦。
目录
“街道,广场,剧院”:一个移动中的城市——瓦尔特本雅明笔下的巴黎
本雅明本该阅读马克思吗?
新忘川河的两岸:论本雅明笔下之“波德莱尔篇”里的商业化和经验
作为内景的外在世界:本雅明笔下的视觉侦探
抑制我们的平衡:艾里森论阿姆斯特朗的幽默
拉尔夫艾里森与文化权威问题
“杰克熊”梦想:艾里森的精神技术
美国身份话语的批评谱系初探:《看不见的人》五十年后再解读
全球国土状态:布什的生物政治学解决办法
《美利坚合众国国家安全战略》解码
既非神灵亦非妖魔:对后/人类想象的不合时宜的批判
地缘美学:法西斯主义,全球主义与弗兰克诺里斯
书摘插图
“街道,广场,剧院”:一个移动中的城市——瓦尔特本雅明笔下的巴黎
瓦尔特•本雅明的作品以及近来发现的大量有关其巴黎《拱廊计划》的笔记和片段还能继续受到如此广泛的青睐,这是显而易见的。本雅明的批判显然不同于现今种种文化批判,因为它从未脱离过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批判的主题是什么,其批判的独特性总是产生某种特定的语言结构,由此也得到特定的阐释。一个没有包含指意结构的事物的“物质性”是绝不会引起本雅明的兴趣的。他的这一特征在他对一个城市的研究中表现最为明显、尤其是对于他穿梭于其中或——用我自造的词来说——陷(impasse)在其中的巴黎。巴黎这所城市在本雅明的作品中,比任何一所城市都更如一个文本。要了解构成了本雅明眼中作为一个文本存在的巴黎的这种文本性,我们首先必须将“文本”这个概念纳入到大约三十五年前由雅克•德里达赋予文本的更加广阔的意义中去。德里达在他纲领性的文章《论文字学》中提出了一个“广义文本”的概念,以此区别于我们通常更为熟悉的书本的概念,或者是以书写或印刷形式出现在纸上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字现象。
这个“广义文本”的概念——一个容纳“城市”时毫不逊色于完全的言辞结构的文本——因为某种可以理解的原因而有着一段受阻的历史。因为对很多人而言,并不是在首次接触此概念时,就能够体会到这种将概念“广义化”的企图包含了某种帝国主义的色彩,它将书写文字以及书写文字的规则的领域延伸到人类生存的方方面面,也许侵入了普遍存在的所有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