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寻根丛书:追寻近代教育大师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马建强著
出 版 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版次: 1页数: 25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414086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辨别教育的方向,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的教育有一个准确的、根本性的定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是最符合实事求是精神的。以培养现代中国人为己任的中国教育更需要这样的精神。那么,对“时”和“地”的研究就是大事。就“时”来说,目的指向是现实,但想弄清现实问题,却往往必须要研究历史。因为现实中经常没有现成的答案,而历史所展示的规律,却经常帮助我们找到打开现实问题的钥匙。尤其是教育的复杂性逐渐被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对于教育本质的理解,不见得今人比古人更深刻。也许我们沾沾自喜于日新月异的现代新技术和丰富得过剩的物质条件所带来的甜头,但我们不得不应付在教育核心问题上的迷离所带来的混乱。比如长时间遗忘了对教育本质的追问,教育就有失去方向的危险;如果大规模的教育游离于航线之外,那就有失去控制的可能。这些不顺耳的说辞,对时下的“教育多动症”,也许可以唤起疗救的警觉和反思。
本书深入浅出的叙事,提纲挈领的把握,激情灵动的阐述,都能展示出作者的治学功力和对中国教育的一往情深。读着这些文字,让我们一起追寻大师们的智慧和情怀,追寻他们的足迹。在这个追寻过程中,你会找到作为教育者的幸福冲动与智慧泉源。
作者简介
马建强,1967年生,江苏金坛人。曾任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出版社编辑。现为江苏某杂志社副总编,副编审。荣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特别贡献奖”(国家十部委联合表彰),荣获2007年度《中国教育报一读书周刊》“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目录
严复:教育就是要“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蔡元培:中小学不办好怎么会有好大学?
梁启超:培育新民,为当今中国之第一急务
张伯苓:不认识体育的人,不应该做学校的校长
徐特立:一生最爱是小学
经亨颐:“与时俱进”的教育家
黄炎培:“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合二为一就是职业教育
陈独秀:我是一个迷信教育的人
李叔同: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开拓者
鲁迅:另一张面孔是教育家
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陶行知:我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
匡互生: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值得纪传的人
陈鹤琴:中国儿童教育的圣人
毛泽东:我的终生职向是教育
叶圣陶:中国语文教师第一人
钱穆:教大学不如教中学,教中学不如教小学
钱基博:只愿教书的聪明人
朱自清:语文教学方面的全才
老舍:我会兢兢业业地办小学
附录一 骆憬甫:清末民初一位小学校长的教育纪事
附录二 《教育短波》:中国20世纪30年代乡村小学教师的福音
主要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严复:教育就是要“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二、以译才启蒙思想,向西方寻找真理
作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和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首先是以他的“译才”闻名于世的。1923年蔡元培先生曾撰文指出:“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严复的著述,对他同时代的知识界、政治界人士产生过从未有过的巨大影响。梁启超深受他的影响,胡适、蔡元培、鲁迅以及毛泽东、朱德、董必武、吴玉章等,也都在年轻时对严复译著“佩钦至不可言喻”。
1877年,当严复前往英国留学深造时,他已经踏上了一条与本国绝大多数人大相径庭的生活道路。留学前,严复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已经对西学有所掌握,在自己的头脑里已经基本消除了关于西方道德、理智和精神低下的片面观念。而在当时,无论是保守的“清流党人”还是开明的“洋务人士”,头脑里都或多或少地有着西方文化低劣而华夏文化高贵正统的观念。由此可见,严复是以自己相当独特的理智灵感对中西方世界进行独特反应的,这构成了他观察、思索一切问题的坚定基础。他更冷静而深刻地开始关注西方富强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秩序以及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等众多内容。
可是1879年严复留学回国后,由于不是当时政治强人李鸿章的心腹,他的满腹才智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更谈不上重用了,而满朝官员的贪腐堕落、无所用心及自满懒散则加剧了他对政治的失望。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严复的打击更大。在战争失败的刺激下,极具思想家禀赋的严复,决心开始“致力于译述以警世”,以此来振作民心、国心。
严复翻译最早、而且在社会上最有影响的,是赫胥黎的《天演论》。自此书出版后,“物竞”、“争存”、“优胜劣汰”等词,成为人人的口头禅,小学教师往往用《天演论》做教本,中学教师往往以“物竞天择”等词为作文题目。许多人还将这些“新名词”作为自己或子女的名字。胡适原名胡洪驿,“《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他便也自己改名为“适”,字“适之”。而广东军阀陈炯明则干脆专门改号为“竞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