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商业教育研究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史 ,
作者: 常国良编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 156000版次: 1页数: 216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1129105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透视上海近代商业教育发展史的学术著作。首先,它论述了近代上海商业教育的萌芽过程,从教育史的角度印证了经济史学界关于“买办是中国第一代新式商人”的最新研究结论。其次,本书详细论述了20世纪上半叶上海近代商业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分析了商业学校教育的特点、经验教训及其与上海商业近代化之间的互动。最后,本书以会计教育为例,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上海近代商业教育在全国的“领头羊”地位。
作者简介
常国良,男,1972年生,黑龙江齐齐哈尔人。2006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和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评论》、《船山学刊》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高等学校学术文摘》论点摘编。
目录
第一章近代上海商业教育之萌芽
第一节买办的出现与近代上海买办群体的形成
第二节买办的近代商人属性
第三节19从世纪后期买办教育背景看上海近代商业教育之萌芽
第四节萌芽期上海近代商业教育的特点、意义与局限
第二章近代上海初、中等商业学校教育研究
第一节近代上海初、中等商业学校教育的萌芽与初步发展
第二节20年代后中等商业学校教育的演进
第三节“一个实验性的学校”:中华职业学校
第四节上海中等商业学校教育的特点
第三章近代上海高等商业教育研究
第一节高等商业教育发展阶段分析
第二节高等商业教育类别分析
第三节高等商业教育办学路向分析——以沪江大学商学院和城中区商学院为对象
第四节近代上海高等商业教育的特点
第四章近代上海会计教育研究
第一节近代上海会计革新运动
第二节近代会计教育的发展与上海的会计教育
第三节潘序伦及其开创的立信会计教育事业
余论近代上海商业教育的反思与启示
第一节近代上海商业教育的特点
第二节近代上海商业教育的困境
第三节近代上海商业教育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近代上海商业教育大事记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近代上海商业教育之萌芽
第一节买办的出现与近代上海买办群体的形成
一、近代买办阶层的出现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为了限制外国对华贸易,仅开放广州一口与西方诸国通商,并设立海关。指定了十三家官牙行,负责管理和经营中外进出口贸易。这就是所谓的公行制度,又称广州制度。十三行经营商馆,招待外国商人。商馆为了招待外国商人,帮助他们解决交易过程中的困难,特派了一批办事人员,分别担任供应船舶、办理伙食、管理金钱出纳及雇用管理工役等事务。早期来华贸易的葡萄牙人称这些办事人员为Comprador,意思是“采买者”。当时中国人把这些招待外国商人并为之服务的办事人员称为“买办”。在上海方言中,买办也叫“康白度”,又称“江北大”。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并明文废止了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旧例。《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 “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按照这个规定,各国商人可以不通过十三行而直接与中国商人交易。1844年中美签订的《中美五口贸易章程》又规定,外国商人“随意雇觅跟随、买办及延请通事、书手”,“应各听其便”,“中国地方官勿庸经理”。这意味着,买办不再由中国官府允准,由行商担保,而是受外国洋行自由雇用。自此,买办开始成为外国商人在中国的雇员,从洋行的总管变为商业上的助手。开埠之初充当买办的主要是广州公行时期的行商,商馆中的职员、通事以及一些与外商有贸易往来的封建商人。随着外国经济势力向通商口岸的不断发展,外商在华纷纷设立洋行,作为中外贸易媒介的买办也随之在各通商口岸迅速发展起来。到19世纪50年代,买办已经成为社会上引人注目的职业,加入买办队伍的人越来越多,已露出别具一格的端倪。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外商洋行的急剧增加,买办队伍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根据海关统计,1875年在华外商企业共有343家,1895年达到603家,19世纪末达到1933家,全国当过买办的人数至少有万人以上。买办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在极短的时间内积聚了大量的财富,“成为地主以下—个最富有的社会阶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