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四公子
分類: 图书,传记,历史人物,
作者: 王忠和 编著
出 版 社: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 300000版次: 1页数: 306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603296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湖北巡抚之子谭嗣同,湖南巡抚之子陈立三,福建巡抚之子丁惠康,广东水师提督之子吴保初,清末四公子的风流倜傥、斐然文采在作者的细心勾勒下栩栩如生……本书从每人的家世背景出发,描画了他们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事迹,对当时、后世的影响。尤其是对戊戌变法一段历史,着墨较多,算是本书的一个看点。
内容简介
清末四公子出自名门,才华杰出,风流潇洒,性格各异,命运多舛:陈三立是陈宝箴之子,当代画家陈衡恪、史学家陈寅恪之父,以诗著称于世。谭嗣同是维新变法的主将,其“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气概感人至深。丁日昌之子丁惠康虽然故事不多,但其魏晋风流、不与黑暗的官场相妥协的性格感人至深。清末名将吴长庆之子吴保初则知其不可而为之,两次上书反对慈禧太后干预朝政,足见其“狷狂”。而清初康熙朝的大学士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更是堪称公子之典型,列在篇首以便让读者更好地领略到“公子们”的酸甜苦辣与才性文章。全书语言流畅生动,融入了不少趣味性、可读性的小故事,非常适合休闲阅读。
作者简介
王忠和,1975年生,曾任教于南开大学。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78年考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1981年去美国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自幼喜欢文史,退休以后以研究历史为乐,曾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出版《袁克文传》、《民国四公子》、《新编英国王室史话》、《新编法国王室史话》、《新编德国王室史话》、《新编西班牙王室史话》、《新编俄国王室史话》、《新编日本王室史话》、《英国王室》、《法国王室》、《俄国王室》、《日本王室》、《项城袁氏家传》、《东至周氏家传》、《韩国王廷史》等著作。
目录
前言
引子 德也狂生耳——纳兰性德
一、他是贾宝玉吗?
1.纳兰氏与曹氏的渊源
2.叶赫家族
二、清初的政局
1.索额图
2.明珠
三、康熙皇帝的宠臣
1.仕途得意
2.早年的感情生活
3.婚姻生活
4.为国辛劳
四、御前侍卫的苦闷
1.远大的抱负
2.现实与理想的分歧
3.布衣朋友
4.悲天悯人的天性
5.临渊履薄的忧患
五、直追李后主
第一章 神州袖手人——陈三立
一、乃父陈宝箴
1.义宁陈氏
2.能员疆吏
3.湖南新政
4.戊戌被祸
二、寻求变法强国之路
1.弃官不做回故里
2.陈三立的维新理想
三、无可奈何做诗人
1.江西诗派
2.义宁公子
四、忧国忧民的一生
1.不仕民国
2.为国捐躯
五、三立有子
1.画坛领袖陈衡恪
2.不世出的史家陈寅恪
3.其他诸子
第二章 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一、少年时代多磨难
1.父亲谭继洵
2.家庭突变
二、游历苦难的祖国
1.闯荡天下
2.人生坎坷
3.求学问道
三、变法思想初形成
1.甲午战败的刺激
2.参加湖南变法运动
3.作武装上的准备
4.哲学思想和烈士精神
四、救国图强谋变法
1.戊戌变法的背景
2.变法领袖康有为
3.胶州湾事件
4.变法的有利形势
5.进退失据翁同稣
6.康有为的激进改革
五、壮烈牺牲酬壮志
1.帝党和后党
2.短兵相接
3.孤注一掷
4.煽风点火者杨崇伊
5.戊戌政变
6.暗中操纵张荫桓
7.康、梁逃脱
8.六君子殉难
第三章 万里羁孤客子心——丁惠康
一、乃父丁日昌
二、丁惠康
第四章 将门孺子最风流——吴保初
一、吴长庆和朝鲜壬午事件
二、吴保初卦骨疗亲
三、支持变法
四、同情革命
五、红粉知己
六、同好师友
七、女儿及女婿
书摘插图
引子 德也狂生耳——纳兰性德
1644年,清廷入主中原后,汉人再次沦落在异族统治之下一一说是再次,因为历史上已经有过多次。
清廷以武力征服了广袤的中原领土后,发现广大人民,尤其是那些士人的思想难以征服。于是,一方面用科举入仕的手段笼络汉人,另一方面屡兴文字狱、科场案,以肃清思想,钳制言论。现在人们谈起“康乾盛世”都是津津乐道,岂不知,那个时代正是文网密布、动辄得咎的文化地狱。顺天科场案、江南科场案、“哭庙”案、《明史》案、《南山集》案等,每次都是几十个人头落地,成百上千的嫌犯流放边地蛮荒,甚至连死人也不放过,还要掘墓鞭尸、锉骨扬灰。
有时,现实强于真理,强权胜过信仰。人毕竟要活着,不可能人人做烈士,于是汉族士人渐渐接受了这个政权,这个过程无疑是极痛苦的。统治集团中也有极少数的有识之士清醒地看到,一味的高压终究不是善策,还要变换一下面孔。例如康熙朝的明珠就是这样的人,作为满洲贵族的他,努力学习汉文化,尽量地接近汉族士人,以至他的官邸成了文人荟萃之所。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更是从小受汉文化的熏陶,认同并融合到这种文化之中。
纳兰性德(1655—1685)短暂的一生多彩多姿,他有着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多方面的意趣爱好,以他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禀赋,加之才华出众的风流,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还有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获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和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在世上只待了三十个年头。
纳兰性德心胸广阔,毫无民族偏见,他结交了许多汉族士人并在政治上、生活上尽其所能给予帮助。尤其是营救吴兆骞(汉槎)一事,对康熙皇帝改变清初对汉族知识分子镇压政策有积极的影响。满族,这个在入关前刚刚制定了自己文字的民族,面对发展了几千年的汉文化,要想融合到一起谈何容易?纳兰性德在其中无疑起到一种润滑剂和催化剂的作用。在他周围形成一个无形的“词人集团”,有人认为该“词人集团”的形成和存在是清词所以能“中兴”的决定性因素,他本人的成就也正是“清词中兴”最有力的证据。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文学史上,纳兰性德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以此清初之公子列于清末四公子的前面不是很恰当吗?
一、他是贾宝玉吗?
1.纳兰氏与曹氏的渊源
有人称乾隆皇帝算得上是第一位红学家,而且是个地地道道的索隐派。当年,和坤进呈《红楼梦》给乾隆,他读后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一句话,把《红楼梦》与纳兰家联系起来。据新近的索隐派们说,乾隆皇帝此说实在是别有用心,他把康熙期的太子争位这场天大的疑案,轻飘飘地扯到了明珠那里。
《红楼梦》一书的问世实在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事情,其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和留给后人偌大的遐想空间,都是空前绝后的,世界文学史上可与之比拟的大概只有英国莎士比亚的作品了。由此,还形成一门显学——“红学”。实际上清末时“红学”已经出现,于今更是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大体说来,红学分为三个派别,即考证派、索隐派和小说评论派。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考证派从作者、版本等方面入手,挖掘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力图找出故事与清史本事之间的关系。以蔡元培先生为代表的索隐派则根据作者一句“真事隐去”,顽强地探索小说人物的原型。小说评论派的早期人物王国维不屑于考证和索隐,称其为“笨猜谜”,只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分析作品内在的价值,并且得出“欲望为痛苦之源”的感慨。
索隐派又有三个主要流派,即:明珠家事说,顺治帝、董鄂妃或董小宛情事说,以及反清悼明说。晚清的俞樾先生是乾隆帝的“明珠说”的拥护者。他在《小浮梅闲话》中说,贾宝玉就是纳兰性德。今天不妨姑妄听之,却也从中可见古往今来公众关注纳兰性德的史实。
蔡元培既是反清悼明论者,也是一个“明珠说”的支持者。他把《红楼梦》中的角色与康熙朝的历史人物一个个的等同起来。例如,他认为贾宝玉影射康熙太子胤丰乃,而且他还别出心裁地提出“化雌为雄”的理论,把书中诸女子和那时的名人联系起来,说林黛玉暗指朱彝尊、薛宝钗则是高士奇、探春是徐乾学、王熙凤则是余国柱、史湘云是陈维崧、妙玉是姜宸英、惜春是严绳孙等——这些人物下面会谈到。
现在不会有人再相信蔡先生的猜测,不过,“明珠说”其中颇有些似是而非的踪迹可寻。例如,从字面上理解,宝玉和明珠确有几分关联,而且明珠家和《红楼梦》中的贾家都一度极盛,然后由盛而衰走向没落。不过更多的人说,宝玉乃是影射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因为他从小生活在锦衣玉食当中,周围美婢成群,整天周旋于温柔之乡,和贾宝玉实在是大同小异;何况他的《饮水词》中的作品大多是缠绵悱恻的伤感之词,正和《红楼梦》中的词曲不谋而合,更加证实了他的贾宝玉影子。
且不说此推论是否真有道理,天子首开一家之言,根据他的阅历提示了两事物间的联系可能。纳兰明珠、纳兰性德和比他小三岁的曹寅,以及曹寅的孙子曹雪芹都是清初到中期“康乾盛世”中人,相继前后。他们的家世与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有许多共同之处,是那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现象的集中反映。
首先,纳兰性德与曹雪芹祖父曹寅(1658—1712)是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乡试的同年,又同入值宫禁,均为大内的御前侍卫。二人的这种同事关系非同一般的泛泛之交,他们都极富文采,一令是满人通过发奋勤学,成功地加入到中原主流文化的行列;另一个是祖代家风。把成熟的汉学带入旗籍。两个人从不同角度,为满汉文化融合做出努力达到同工之妙。纳兰氏与曹氏两家的交往还可从纳兰性德与曹寅之间的诗歌略见一斑。康熙二十三年(1684),随康熙南巡的纳兰性德跟随皇上一起驻跸于南京的织造署,与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盘桓多日。
曹寅父亲曹玺曾在江宁织造署亲植楝树一株,并筑亭于其侧。康熙二十三年曹玺去世后,曹寅重修此亭,命名其为“楝亭”。后又请人绘图卷。翌年,曹寅携《楝亭图》进京,请当时名家,如徐乾学、王士禛等四十五人题咏其上,纳兰性德也有词《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
籍甚平阳,羡奕叶,流传芳誉。
君不见,山龙补衮,昔时兰署。
饮罢石头城下水,移来燕子矶边树。
倩一茎,黄楝作三槐,趋庭处。
延夕月,承晨露。看手泽,深余慕。
更凤毛才思,登高能赋。
入梦凭将图绘写,留题合遣纱笼护,
正绿阴,青子盼乌衣,来非暮。
题诗之后不到一个月,纳兰性德即溘然而逝。
此外,纳兰性德还著文《曹司空手植树记》。
纳兰性德死后十年,曹寅在江宁织造任上与庐江郡守、纳兰性德的挚友张见阳(纯修),江宁知府施世纶(公案小说《施公案》的主角)夜话楝亭,不由想起了纳兰性德。曹寅在《题楝亭夜话图》中,曾有“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佼好。马曹狗监共嘲难,而今触痛伤枯槁”的伤感文字,并且赞美他的作品“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斑丝廓落谁同在?岑寂名场尔许时”。同时感叹世上无人真正理解纳兰性德的心事,此后恐怕更是知音难寻了。
同是帝王的近臣,纳兰家是帝王身边与文化人士联系的桥梁纽带。曹氏则外放江南,一面任皇上的钦差大臣,另一面监视江南文人举动,为朝廷笼络人才的密使。他们的作用方向不一样,但目的和归宿却是一致的,都是清王朝进行文化统治的能臣与助手。这便是他们在意识形态方面扮演的同一角色以及在文化职能方面的共同之处。
纳兰家族和曹氏家族都是官僚世家,他们祖上都是肇建天下的勋臣旧戚,从龙入关,数代承袭官爵,并在清王朝定鼎华夏后不断发迹,真乃是功名奕世,钟鸣鼎食之家。纳兰家不但是地道的正统满洲贵族,血缘上也与王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曹家先祖曹振彦是明朝辽东驻军的炮兵军官,后降清改籍,入正白旗包衣列,属帝王家臣。后跟随多尔衮东征西讨立下战功,被封为牛录章京。曹寅的生母孙夫人曾是康熙皇帝(1655—1722)的乳母,曹寅当过皇帝的侍读(同学),曹雪芹的姐姐又是礼亲王之子、平郡王纳尔苏的王妃。曹家世袭江宁织造职达六七十年。尤其不要忘记的是纳兰性德、曹寅与康熙皇帝是年龄相近的“一起玩大”的年少君臣。
纳兰家与曹家不但在与王朝的关系上、在家世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两个家族都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一即注重自身的文化重建。明珠是满汉文化融合政策的支持者,自己曾领衔主编过一批清初的皇皇巨著,如《明史》、《太祖实录》、《三朝圣训》等。他对自家子弟的文化修持,也是殚精竭虑。儿辈中有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有翰林院掌院学士揆叙,还有喜读书、善藏书的孙子福格。曹家祖上虽是武官出身,但他们在以文治天下的大形势下,较早地顺应了这个趋势,完成了这个角色的转变。之后的曹家子孙均是文才出众,并乐于广交天下名士的官员,可谓诗书传家,崇文重礼。还有,纳兰、曹氏两个家族都有过“烈火烹油,鲜花著锦”的辉煌,都是“诗书簪缨之族”。但也都遭遇过撤职抄家的厄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把一个封建王朝的政治斗争与家族盛衰演绎得如此维妙维肖,再现得如此淋漓尽致。王朝的政治风云变幻深深影响着他们家族的命运。他们家族内部的矛盾发展,家势的炎凉,也微缩、反映了王朝的兴衰——二者互为影响,互为参照。
明珠与大多数封建官吏一样,由于权势渐重,重蹈把持朝政,背公营私、贪财纳贿的覆辙,终于被御史参劾,遭撤职抄家的处分。他的府邸家园被另一个宠臣巨贪和坤看中,据为己有。而曹家赫赫近百载,曹寅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死后,被发现亏空近三十二万两白银,更不可容忍的是曹家对皇家的事情知道过多。雍正六年(1728),曹家终于陷入革职查抄的命运,其织造之职被另一个叫隋赫德的贪官接替。这种陈陈相因并非以良继莠,不过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
纳兰和曹氏两家都曾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到宫廷的权力之争,明珠起先属于胤褆的“长子党”,之后又归于康熙皇八子允禊、皇九子允禟的朋党。纳兰性德的弟弟揆叙因在立储问题上重提“八阿哥”,引起玄烨震怒,被降职。雍正更是穷治政敌,死人也不放过。降谕在揆叙墓碑上铲去旧铭,改刻“不忠不孝柔奸阴险揆叙之墓”昭示永久。而纳兰性德因婚姻关系,也自然在皇子朋党之列,亏得早逝,荣辱由他。曹家也因为立储问题与皇八子和皇九子结为同党,被雍正厌恶,必欲除之而后快。因在江宁织造衙门旁的万寿庵中发现了曹家为允禟收藏的铜狮子,找着把柄,将曹家抄家后,削职为民,从云间跌入泥潭。两个家族同样在封建制度回光返照的“康乾盛世”里尽历了荣辱盛衰的轮回。纳兰性德本人虽然没有像晚些时候的曹雪芹那样,亲历家道衰败。但他的婚姻、事业好景不长,似乎也鬼使神差地预示着水满则溢、月盈必亏、盛宴必散的规律。应该看到,这一现象并不仅限于纳兰和曹氏家族。而是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更是封建王朝中的普遍现象。这也正是他们家族史的社会意义所在。
就纳兰性德和曹雪芹个人品格来比较,也有许多共同和相通、相似之处,两人都有过人的天分和非同一般的文化基础。纳兰性德在主编《通志堂经解》时,就把凡读书、索引、见闻俱记录在册,以后编成《渌水亭杂识》,其中涉及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诸多方面,可见其博学之一斑。一阕《望海潮•宝珠洞》:
汉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往事最堪伤。想铜驼巷陌,金谷风光。几处离官,至今童子牧牛羊。
荒沙一片茫茫。有桑乾一线,雪冷雕翔。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
把视野内一望之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物、千古沧桑一并道来,涉及面广,内涵丰富。一阕《忆秦娥•龙潭口》:
山重叠。悬崖一线天疑裂。天疑裂。断碑题字,古苔横(丰刀齿)。
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
把所看到的地理、地质现象通过艺术形式表述无遗,竟可以与著名文化地理著作《帝京景物略》中有关描写一并参照阅读、欣赏。而曹雪芹也多才多艺,曾撰写《废艺斋集稿》、《南鹞北鸢考工志》等多册关于金石工艺美术、烹调等书籍。另外还擅长书画、诗词。这些在他那堪称封建社会大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中,都一一展现出来。以至清末的北京竹枝词有云:“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纳兰性德与曹雪芹同属风雅之流,脱俗之士,但对朋友却有情有义。纳兰性德交友朱彝尊;梁佩兰、姜宸英、高士奇、顾贞观等著名学者文±,并倾力营救身陷绝境的吴兆骞。纳兰性德身虽富贵,但不蛮官场,不贪功名,甚至想摆脱世俗纠缠,做闲云野鹤——怪不得有人把他比拟为那个“无故寻愁觅根,有时似傻如狂”的贾宝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