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研究/南宋史研究丛书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束景南 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35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1007171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朱熹的仁政爱民思想,应该说是承继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优秀的方面。然而他的对民施行“仁政”又是同他的对民施行封建三纲五常的教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他的仁政爱民也没有超越儒家伦理理性的藩篱。他的正经界只是要丈量清查土地,均平赋税,并不敢触动土地的占有;他的整顿赋税也仅是要蠲除各种额外加增的无名苛赋,也不敢触动沉重的“正赋”,老百姓是不可能富起来的,这都可以看出他的仁政思想的软弱无力。“民”在他的心目中始终是一个没有独立自主性的受动体,正像他的“正君”思想只会培养一种“好皇帝”的文化心态一样,他的“仁政”思想也只能培养一种为民请命的“好官”的文化心态,一种“清官”意识:不是民主,而是为民作主,又成为一种抗御近代民主思潮传播的文化惰力。
我们看到,儒家伦理理性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是一种文化“润滑剂”,它无所不在,四处充溢,圆美流转地渗透,靠了它,他建构的静态文化系统才凝聚成为一个超稳定的惯性价值体系。而正是从这一文化视角去审视他的静态文化系统,可以具体而微地透视到整个儒家传统文化深刻的内在矛盾与危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就意味着超越一元伦理理性的古老文化传统迎接一个多元理性时代的到来了。
作者简介
束景南,1945年生,江苏丹阳人。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分配至扬州师院南通分院(今南通大学)中文系任教。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分配至苏州大学中文系仟教。曾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华文化研究所所长。1995年调至杭州大学,为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及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研究所及宋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研究领域广泛,主要从事中国文化与思想史研究,出版著作《朱熹佚文辑考》、《朱子大传——多维文化视野中的朱熹》、《中华太极图与太极文化》、《朱熹年谱长编》(上、下卷)、《论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朱熹佚诗佚文全考》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文学评论》、《历史研究》、《新华文摘》、《文史》、《文艺研究》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
以杭州(临安)为例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代序)
序言
引论朱熹:理学即人学
第一章沈郎与韦斋
第一节“武夷君”的降生
第二节从尤溪到潭溪
第二章在逃禅归儒的道路上
第一节师事武夷三先生
第二节从“谦开善”处来
第三节泉南佛国的“杜鹃夜悟”
第三章从李侗走向二程
第一节从学延平李侗
第二节在隆兴北伐与议和中
第三节中和之路——走向程颐
第四章寒泉著述
第一节与湖湘派的论战
第二节朱陆吕三会
第三节丁酉年——四书集注体系的诞生
第五章在南康军
第一节“见儒者之效”
第二节在赈荒救灾中
第三节白鹿洞之会
第六章浙东提举
第一节辛丑延和奏事
第二节六劾唐仲友
第三节与浙学陆学的交流
第七章武夷山中
第一节武夷精舍
第二节朱陈义利王霸之辨
第三节同浙学与陆学的论战
第八章不平静的戊申年
第一节延和奏事
第二节朱陆太极论战
第三节戊申封事
第九章 己酉年——生平学问的第二次总结
第一节先天学与太极学的统一
……
第十章漳州太守
第十一章入侍经筵
第十二章庆元党禁
第十三章生平学问的最后总结
尾声最后的精神求索
附录朱熹年谱
编后语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沋郎与韦斋
第一节 “武夷君”的降生
昂首云天的武夷山,像一尊南国雄狮,高踞在浑莽的八闽大地,不知沉默了几千万年。但至少在先秦时代,武夷君便同中原的黄帝一起受到同等的享祭,北方的泰山和南方的武夷山,似华夏文明长河中的两座有文化血缘亲和力的洪峰前后腾起。中原儒家文化的劲风不断南渐,到了两宋时代赋夷山竟也成了孕育理学文化的热土,诞生了一位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文化“圣人”——大儒朱熹。
武夷山从崇安西南的白塔山隐隐发脉,飞度笔架山迤逦而来,当它横越过峰棠岭后,便如一匹不受控勒的烈马回旋腾嘶,来回跳挪,踢腾出方圆绵亘百余里的群山万谷,三十六峰丹山碧水,三十七岩翠屏玉岫,烟霞吞绵雾出没,磊磊落落,怪怪奇奇。那从三保山涓涓发源的九曲溪,从马月岩间泻出,直迎着武夷山敞开的怀抱奔涌而来,盘旋折为九曲,山挟水转,水绕山行,碧波荡漾,曲折东行。当它冲出了山前渡,先同奔腾的崇溪相合,然后同邵武溪、太史溪汇成一股巨流,最后又同北上的尤溪相遇,汇为波澜壮阔的闽江,滔滔从闽北大地褐色的胸膛上流过,奔涌人海。武夷山古老而又神奇,人们都传说武夷山上有仙灵,名叫武夷君,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那天,我夷君在幔亭峰顶上布彩屋,造幔亭,设宴接待乡人,在天空架起虹桥,接引一千乡人上山。满山仙音嘹亮,乡人宴罢下山,暴风雨忽然从天而降,虹桥断裂,桥板四散飞溅,直插入山峰的石罅中,回看山顶仙灵不见,一片岑寂。朱熹是相信武夷君的,因为《史记》上便记载西汉时派使者以干鱼祭祀武夷君。这个武夷君大概是远古时代居住闽北的古越人的部落首领,从那以后便有了武夷文化,朱熹推测说:“武夷君之名,著自汉世,祀以干鱼……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夷落所居,而汉祀者即其君长。”然而秦汉以后,武夷君再也没有在幔亭峰出现过。武夷山经受历史风风雨雨的吹打,疮痍满目,它默默地期待着一个真正的“武夷君”的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