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螫与蜂毒
分類: 图书,农业/林业,畜牧、狩猎、蚕、蜂,
作者: 杨冠煌编著
出 版 社: 科技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 132000版次: 1页数: 169印刷时间: 2008/09/01开本: 32开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236072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当人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时,不可避免地要碰上自然界中的蜂类、蚁类,而且可能出现被蜂蜇、被蚁叮的冶状况。本书生动详细地介绍了野外螫人的蜂类、螫刺的行为,中蜂毒的解救,以及如何利用蜂毒。
作者简介
杨冠煌系中国农科院蜜蜂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长期从事蜜蜂资源和生物学研究,发表论文几十篇。曾任中国昆虫学会资源昆虫专业委员会主任,亚洲蜜蜂协会生物学部主任。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所客座研究员,北京市蒲洼自然保护区高级顾问。省部级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目录
概述
第一章野外螫人的蜂类
一、胡蜂类
二、马蜂类
三、蜜蜂类
第二章螯针的结构及螫刺行为
一、螫针的结构
二、螫剌行为
三、生态意义
第三章毒理中毒及解救
一、毒理
二、中毒
三、蜂毒过敏
四、中毒的解救
五、如何避免被蜂螫
第四章蜂毒的采集、贮藏及质量检测
一、蜜蜂毒的采集
二、胡蜂毒的采集
三、蜂毒质量检测
第五章蜂毒的组分、分离及表达
一、组分
二、分离技术
三、基因表达
第六章加工应用、蜂疗
一、开发利用历程
二、药理
三、当前蜂毒的医疗应用
四、临床治疗方案
五、其他应用
第七章有毒蚂蚁、蚁毒
一、分类及形态
二、有毒蚂蚁
三、蚁毒的毒理
四、如何避免毒蚁叮咬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野外螫人的蜂类
一、胡蜂类
(一)分类地位和外部形态
胡蜂是胡蜂总科种类的通称,它起源于膜翅目细腰亚目的古胡蜂类昆虫。胡蜂类是以捕食其他昆虫为生,属于捕食性蜂类,是许多森林害虫的天敌,是益虫。正常情况下,不会主
动攻击人、畜。
胡蜂的共同特征为:翅发达,静止时纵折覆于体上;前胸背板两侧伸达翅基片;足转节为l节;腹部末端腹板不纵裂;雌产卵器平时缩入体内。
下面以凹纹胡蜂为例,论述胡蜂的形态特征。
1.职蜂(工蜂)雌性。
(1)头部头宽窄于胸部。两触角窝之间呈三角形平面隆起,额沟浅,额部、颅顶部及颊部呈棕色,稀布细浅刻点及棕色较长的毛。暗棕色单眼呈倒三角形,排列于两复眼顶部之间,略凹陷。触角显棕褐色,柄节棕色,但背面基半部色深,梗节、鞭节腹面棕色,背面黑褐色。唇基隆起,稀布浅刻点,沿边缘布有棕色毛。唇基棕色,端部两侧有钝的齿状突起各1个。上颚棕色,端部齿黑色,下半部有3个齿,上半部呈刃状,最上端有l小齿,上颚布有浅刻点。
(2)胸部前胸背板前缘中部向前凸起.两肩角明显,背板呈
棕色,但两下角呈黑色,较光滑,覆棕色较长的毛。中胸背板中央,有纵隆突,呈黑色,但在中部由端部至基部有1呈凹形的棕色斑,刻点细浅,布有深色较长的毛。中胸侧板全呈黑色,布有细刻点及深色较长的毛。后胸侧板窄,全呈黑色。翅基片黑褐色,外侧边缘略呈棕色,光滑无刻点,布有深色较长的毛。小盾片不隆起,略向下方倾斜,全呈棕色,中央有1浅沟,布有细浅刻点及深色较长的毛。后小盾片向下垂直,全呈黑色,但两端各有1棕色点状色点状斑,横带状,端部中央略突起,刻点浅,布有深色较长的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