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融资中的金融伦理
分類: 图书,管理,金融/投资,金融理论,
作者: 王琦,赵志强,曲士英著
出 版 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 190000版次: 1页数: 215印刷时间: 2008/09/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94904935包装: 平装目录
第一章浙江民间融资概况
第一节 浙江民间融资的历史演变和主要形态
第二节 浙江民间融资的模式:从直接借贷到“聚会”
第三节 浙江民间融资机制分析:中介的出现
第四节 浙商文化渊源与浙江民间融资伦理
第二章浙江民间融资中的伦理支撑因素
第一节诚实守信规则
第二节 良心与信誉规则
第三节 平等原则
第三章民间融资伦理关系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城乡高利型融资案例调查
第二节 投资型融资案例调查
第三节 亲缘型融资(农村社会互助会调查)
第四节 民间融资效应的伦理分析
第四章浙江民间融资的金融规制分析
第一节 民间融资中的契约规制
第二节 民间融资中的伦理规制
第三节 伦理规制与民间融资秩序
第四节 入世对浙江民间融资的影响
第五章浙江民间融资的金融伦理建设
第一节 浙江民间融资中伦理缺失的根源分析
第二节 浙江民间融资伦理的价值理念
第三节 规范和完善民间融资的构想
第四节 浙江民间融资伦理重构的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浙江民间融资概况
第一节 浙江民间融资的历史演变和主要形态
一、浙江民间融资的历史演变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高利贷作为最古老的借贷形式就已产生,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已成了民间借贷的基本形式。浙江的民间融资源远流长,沿海一带的民间融资尤为活跃。唐代年间,杭州就出现了经营质押放款收息的“质库”。南宋时,民间已广泛流通纸币“关子”和“会子”。明朝以后,质库在浙江继续发展,并渐渐改称典当、当铺或典铺。明末清初,宁波、绍兴两地形成了强大的钱庄势力,宁波人开设的钱庄,沿长江上溯,几乎遍布沿江重要城市。宁波人在北京开设的恒兴、恒利、恒日、恒源钱庄(简称四恒钱庄),后来一度成为京城经济的支柱。绍兴人在北京建立的钱庄行业会馆——正乙祠,则是中国迄今为止第一个有史可证的民间金融同业公会组织。鸦片战争后,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出现了商办的银号、票号、官钱局、官银号等机构。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连年战争和恶性通货膨胀,货币金融状况恶化到难以收拾的地步,民间融资遭到很大破坏,多数私营钱庄将资金抽逃海外或搞投机买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江各地人民政府迅速接管了旧中国的金融机构,建立了各级人民银行分支行,对私营商业银行和钱庄进行改造整顿和加强管理,取缔和打击了高利贷活动。到1952年底,全省私营银行和钱庄基本改造完毕,一个单一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在浙江形成。这种“大一统”的金融体系在浙江一直延续到1978年。在这二十多年中,尽管“一切信用集中银行”,但各种类型的民间借贷、互通有无仍然继续存在着,只是民间融资形式单一,规模范围很小,呈萎缩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