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
分類: 图书,地图/地理,国家(地区)概况,
作者: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 编写
出 版 社: 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 203000版次: 1页数: 256印刷时间: 2007/12/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0508547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的修订,力求更加全面系统地反映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社会的基本情况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程、成就和经验,新编1987年以后成立的16个民族自治地方的概况。
为了介绍湖北五峰土家族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情况,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地区的四化建设,特编辑出版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该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划、自然资源、民族分布、历史发展、政权建设、社会变革、经济文化以及名胜古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本书的出版,对于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互相学习,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书为该丛书之一。
目录
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青山绿水常在
二、气候四季分明
第二节 物产资源
一、土地资源
二、矿产资源
三、生物资源
四、森林资源
第三节 人口与民族
一、人口
二、民族
第四节 行政区划与重要地区
一、行政区划
二、重要地区
第五节 文物遗址
一、历吏文物与古迹
二、革命旧址
三、民族文物古迹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
第一节 历代建置
第二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组织建设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政权及其机构沿革
第三节 民主改革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
第五节 改革开放历程
一、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与企业经济责任制(1979—1983年)
二、除旧布新解困局,跳出大山谋发展(1984—1986年)
三、自治十年探新路,深化改革创基业(1987—1994年)
四、廿年自治写华章 ,铸就五峰新辉煌(1995—2005年)
第三章 民族区域自治
第一节 自治地方的建立
第二节 自治机关建设
一、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
二、自治县人大常委会
三、自治县人民政府
第三节 法制建设
一、机构沿革
二、宣传教育
三、人民调解
四、公证律师
第四节 新型民族关系
第五节 人民生活
第四章 农业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林业
第三节 畜牧业
第四节 水利
第五节 茶叶及特色产业
第五章 工业与商贸
第一节 能源生产
一、水电生产
二、煤炭生产
第二节 工业企业
第三节 特色工业
第四节 民族传统工业
第五节 科技工业园区
第六节 工商贸易
一、商贸工作
二、工商行政管理
第六章 交通邮电
第一节 交通
一、早期交通
二、公路建设
三、公路养护
四、公路运输
第二节 邮政
一、历史沿革
二、邮政业务
第三节 电 信
一、机构沿革
二、电信业务
第七章 财税金融保险
第一节 财政
一、发展历程
二、工作重点
第二节 税收
一、税征业务
二、税务发展与改革
第三节 金融
第四节 保险
第八章 旅游
第一节 旅游资源
第二节 旅游景点
一、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
二、长生洞景区
三、白溢寨世外桃源
四、柴埠溪漂流
五、白鹿石林
第三节 旅游经济
第九章 对外开放
第一节 招商引资
第二节 对外交流
第十章 社会事业
第一节 教育
第二节 科学技术
第三节 文化艺术
一、文艺创作
二、民间传统文化
三、地方戏曲
四、民间舞蹈
五、民间器乐
六、民间刺绣
第四节 刊物与出版
第五节 广播影视
一、广 播
二、电 视
三、广播电视宣传
四、电 影
第六节 体育
第七节 医疗卫生
第八节 民族医药
第九节 社会保障
第十一章 城乡建设
第一节 城镇建设
第二节 主要城镇简介
第三节 乡村建设
第十二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环境保护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二、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
第二节 环境保护措施
一、近期环境保护目标和规划
二、保障措施
第十三章 后河自然保护区
第一节 保护区概述
第二节 资源、科考与设施建设
一、动物资源
二、植物资源
三、科学考察活动
四、基础设施
后记
修订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地理环境
第三节人口与民族
一、人口
历史上,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境内较大规模的人口变动包括:一是明末清初战乱频仍,百姓遭到掳掠杀戮,四处躲藏,受害致死者无以计数,至今民问还流传着“吴三桂造反,赶尽杀绝”(长乐坪有万人坑);二是清初,容美土司田舜年中兴时期,人口有所增长,至清雍正末年(1735年)“改土归流”之后,土司关卡和官府巡检撤销,大批居民涌人地旷人稀的土家地区,指山划界,挽草为记,从事垦牧、经商等活动,成为土家族聚居区汉族人口的主体部分。
1735年单设县治之时,五峰始有人口记载。此前土司暴敛,人口稀少,以旗制为单位掌管烟户(以有锅灶冒烟为户)册;民国时期内忧外患,战祸连连,生灵涂炭,人口自生自灭,处于高出生、高死亡、高自然增长的传统人口生产形态。民国时期(1912--1949年),每年都有成批外县人进山谋生,本籍人离境逃荒。民国初年,人口总量为64466人,至民国末年达到98938人,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高达14%。期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牺牲或死亡人口数以千计。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大批难民涌入五峰定居,县内人口剧增。1943年,侵华日军占领渔洋关,直接枪杀400余人,并导致次年夏季瘟疫肆虐,时有800余口的渔洋关镇死亡近半。长期战乱,老百姓流离失所,男丁死亡较多,造成性别比严重失衡。新中国成立之初,原崇信乡(即今宜都市王畈)3800余口整体划归宜都。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安居乐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明显加强,人口再生产的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形态逐步形成。人口出生率稳定在10%以内,人口死亡率保持在7%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逐渐接近人口自然零增长,并从2000年开始出现人口总量负增长状态。全县人口总量自1987年达到20万之后,迄今未逾21万人的界线。
2005年末,全县总户数66518户,总人口206230人,其中男性108038人,女性98192人;乡村户53600户,农业人口180443人,占总人口的87.50%;非农业人口25787人,占总人口的12.50%;全县劳动人口106343人,占总人口的51.57%。境内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7人。
2000年的人口预期寿命为72.36岁,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提高2.99岁,其中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8.82岁,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3.02岁,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