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论丛谈

分類: 图书,艺术,书法 篆刻,理论,
作者: 冯齐泉著
出 版 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2-1字数: 180000版次: 1页数: 144印刷时间: 2006/12/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2106888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先看胸襟。冯公抱负高远,经历丰富,曾居庙堂之高远,又处教坛之雅静,还领文史之风骚,更兼读万卷书而行万里路,交尽当代名流,其所历所见自然宏远。其赠人诗句“道德辞章胸若海,文心史笔愿如天”(《(赠黔人)杂志主笔正安李永久先生》)足以自贶。且“胸襟”一词,非但指其所历所见,更指历见者之以何等性情去历、去见。冯公历、见之性情,愚以为用“从容”、“热烈”或许可以概括。请看“闲适无事但从容,已见东方日正红。万物静观能自得,嘉兴盛世与人同。”(《已卯从容》)这是一种与共和国同呼吸、共荣辱的政治活动家、知识分子的从容与圆融,极其难得!能从容则能旷达,请看“性缘啸傲水云阡,避世纷争退处闲。恬淡野蔬堪人味,权经名利本元牵。”(《湖边夜色》)性旷达则如童子,所谓“童心不泯知荣辱”(《共和国五十周年贵州解放节逢双五有怀》)。保童心则能率真,请看“古稀且作黄昏颂,病菊经霜尚吐香。俏不争春犹自笑,余晖无限醉夕阳。”(《校园纪事》)能率真则情意热烈:以此热心,对景则景关情,请看“霜叶如丹悦目欣,晓霞似锦更可人。不因时序迟暮晚,境美深留一段情”(《秋江晚眺》);以此热心,对事则事关心,请看“一发千钧曾系身,枢密重任卷风云。立身不背民族感,当效擎天砥柱臣”;以此热心,对人则人有义,特别是两首近体诗《献给我爱》和《澹园琴趣》,竞使我联想到郭沫若、闻一多等浪漫诗人烈火一般的激情。
目录
序
《澹园文稿》、《桐荫漫兴》、《书论丛谈》序
序:论冯济泉先生及其书法艺术
序:关于冯济泉的书法特质
冯济泉同志《澹园文稿》、《书论丛谈》、《桐荫漫兴》叙议
冯济泉《澹园文稿》、《桐荫漫兴》、《书论丛谈》叙句
舒同、朱丹、李长路题冯济泉同志所著《澹园文稿》、《桐荫漫兴》、《书论丛谈》
中国书法史略论析
关于《兰亭序》的真伪
焦山瘗鹤铭刻石
从书法想到的中国文字源流
从中国文化艺术论汉字草书表像意识及其结构.
论关于书法美学的欣赏问题
唐《周护》、《李孟常》和《吴广》诸碑论叙
漫谈书法艺术的创新问题
从书法艺术谈榜书擘窠
关于书法艺术上的用笔问题
漫谈中国书法艺术的所谓“骨力”——骨立本意归乎用笔
学草偶拾
试论汉字的结体和构式
跋
后记
书摘插图
甲骨文演绎钟鼎文
中国书法从甲骨文字演绎论之,由钟鼎文开始,系指三代钟鼎上文字而言,其发现始于汉代。在汉武帝时,在汾阳得到一个宝鼎,献之于上,朝廷因此开元,换了年号,日元鼎。这应当是公元前116年间周以前的钟鼎,文字简单质朴。铭文很短,一般只有二三个字。然词句深奥,非一般人所能识别,连读通都是不容易的。到了周朝,器皿越来越多,铭文也逐渐增多,三四百字以上屡见不鲜。文词典雅,语韵有所不同。就文体讲,周初金文,从笔画到结字都以殷商甲骨文称之。金文相近这个时期的作品,以道光年间岐山出土的康王重器《大盂鼎》的铭文为代表,它如周武王时的《利簋》、《大丰簋》铭文,成王时的《令簋》、《大鼎》、《令尊》
铭文,康王时的《麦鼎》等铭文,也属此类。如把这些铭文与商《骨上刻辞》、《帝辛四祀卤》和墨书陶片对照,当可发现它们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之处,如“十”、“辛”等字收尾笔一画,起笔尖细,行笔渐重,按成肥笔,然落笔又归尖细,形成当时金文的特有头尖、腹大、尾小的尖短的蝌蚪尾巴形,而“天”、“山”、“四”、“气”等字往往起笔圆重,行笔渐细之笔画。当然,也还有蝌蚪尾形笔意的。同时在铭文中字形大小不匀,斜正不均,多有变化。可以说明金文之形成是由甲骨文之演变过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