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基层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汪青松,陈世庆 主编
出 版 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32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1203365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指出,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书以“希望在基层”为题,就是要鲜明地突出基层就业的意义,提高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能力,引导和支持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为基层发展作贡献。
目录
导论:希望在基层多元求“四成”
上篇 面向基层理性就业
第一章 面向基层与成就未来
第一节 基层建设的战略地位
一、基层经济建设的战略地位
二、基层政治建设的战略地位
三、基层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四、基层社会建设的战略地位
第二节 基层渴求应用型人才
一、基层百业兴起求贤若渴
二、毕业生使基层初显生机和活力
第三节 基层就业成就未来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二、基层拥有广阔的就业空间
三、基层具有良好的成才环境
第二章 面向基层与职业发展
第一节 从职业分层看基层就业
一、职业分层与基层就业
二、职业收入与基层就业
第二节 从职业分类看基层就业
一、基层职业分类的基本状态
二、大学生就业应立足基层看长远
第三节 从职业更新看基层就业
一、职业更新的基本特点
二、大学生应开拓灵活就业新天地
第三章 面向基层与就业定位
第一节 当代大学毕业生是普通劳动者
一、身份特征:知识平民
二、市场特征:供大于求
三、去向特征:第三产业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期望应与综合素质相匹配
一、基层评价:大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二、基层要求: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亟须降低
三、基层忠告:大学生就业心态亟须调整
第三节 地方高校毕业生应面向基层就业
一、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决定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二、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体现面向基层就业
三、地方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具有比较优势
第四章 面向基层与人生设计
第一节 面向基层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一、职业生涯从基层起步
二、生涯规划从基层起步
第二节 面向基层实施大学成才目标
一、面向基层自为管理大学成才计划
二、面向基层自主经营大学生活
三、面向基层自觉寻找实践途径
第三节 面向基层确定未来就业目标
一、基层舞台决定人生作为
二、基层态度决定职业高度
三、基层能力决定事业成败
中篇 基层就业能力培养
第五章 实验与基层创新能力培养
第一节 基层工作需要创新能力
一、基层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
……
第六章 实训与基层学习能力培养
第七章 实习与基层交往能力培养
第八章 实岗与职业能力培养
下篇 基层就业职场指导
第九章 法制化与促进基层就业
第十章 全程化与谋化基层就业
第十一章 市场化与基层竞争就业
第十二章 大众化与基层和谐就业
结语 基层就业从基层做起
附件一 就业法规政策、
附件二 就业文件资料
附件三 基层单位面试不0跟风了问题解析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上篇 面向基层理性就业
毕业生到哪里去就业创业,到哪里去锻炼成长,到哪里去成就未来,这是大学毕业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值得每个大学生关注、思考、谋划行动的重要课题。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尤其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和西部、基层缺乏人才的现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指出,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号召引导和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随着党和政府的重视引导及高校就业教育指导的不断加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的热情高涨。但西部和基层需要的不仅是热情,更需要持久不衰的艰苦奋斗精神、无怨无悔的参与和奉献。这就需要毕业生加深对基层的理性认识,认识基层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了解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严峻形势和基层百业待兴、求贤若渴的现状,了解基层拥有广阔无限的就业空间和脱颖而出独当一面的成才环境。以理性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基层,坚定基层就业、基层成就未来的信念。还要了解基层有哪些职业,把握基层就业的特点,从而选择基层能够提供的职业。
面向基层学习、生活实践,到基层就业、创业,这是新时代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合理的就业定位将会谱写出大学生活的火热和谐乐章。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大学生必须面向地方基层,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决定了大学生接受的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通才教育,高素质普通劳动者的定位决定了高校毕业生必须面向基层就业、创业。
……